龙 静,王竹文,马晓花
(1东营市东营区人民医院,山东东营 257000;2东营市人民医院)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主要是由于冠脉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和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导致的心肌缺血、损伤以及坏死,在该病理过程中炎症反应引起的内皮损伤、纤维组织完整性破坏以及细胞外基质降解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1]。他汀类药物除具有降脂作用外,还有明显抗炎和稳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2]。2010年6月~2011年12月,我们观察了不同剂量氟伐他汀治疗ACS患者的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内皮素(ET-1)和脂联素(APN)水平的影响,旨在探讨氟伐他汀防治ACS的最佳剂量及可能机制。
1.1 临床资料 同期收治的ACS患者90例,男54例,女36例;年龄51~74(61.5±8.5)岁。均符合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关于ACS的诊断标准[3],临床表现为胸痛、胸闷等。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ACS患者分为治疗1组和治疗2组各45例,其年龄、性别构成、病情、病程、血脂、血糖、吸烟率及血压等无显著差异。排除标准:合并急慢性感染,恶性肿瘤、全身免疫性疾病或内分泌疾病;有严重肺、肝、肾、血液及其他器官功能不全;曾使用免疫抑制剂、糖皮质激素及他汀类药物。另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男19例、女11例,年龄50~75(60.8±8.8)岁。三组一般资料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治疗1组和治疗2组均根据病情给予吸氧、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脉供血、溶栓、抗血小板凝集(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β2受体阻滞剂等常规治疗,同时分别口服氟伐他汀40 mg/d和80 mg/d,连续4周。
1.3 临床疗效观察 疗效判定标准:24 h胸痛、胸闷次数减少80%以上或程度明显减轻为显效;24 h胸痛有缓解、次数减少50% ~80%,心电图ST段不能完全恢复至等电位线为有效;与治疗前比较症状无改善为无效;胸痛程度加重、次数增多为恶化[4]。
1.4 血清MMP-1、ET-1和APN水平检测 三组均采集空腹静脉血4 mL(其中治疗1组和治疗2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各采集一次),EDTA抗凝,在离心半径7.5 cm和3 000 r/min的条件下离心分离血清,置于 -80℃冰箱保存待测。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MP-1、ET-1和APN水平,试剂盒由北京晶美生物工程公司提供,严格按照说明书由专人操作。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以±s表示,治疗前后及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指标间关系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治疗1组显效26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恶化2例,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为82.2%;治疗2组显效29例、有效14例、无效2例、恶化0例,总有效率为95.5%,治疗2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治疗1组(P<0.05)。
2.2 血清MMP-1、ET-1和APN水平 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前血清MMP-1和ET-1均显著高于对照组,AP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1组和治疗2组治疗后血清MMP-1、ET-1均明显下降,APN明显升高(P均<0.05),尤以治疗2组为著(P<0.05)。MMP-1、ET-1与 APN 呈显著负相关,P<0.05(r= -0.568、-0.465)。见表1。
表1 三组血清MMP-1、ET-1和APN水平比较(±s)
表1 三组血清MMP-1、ET-1和APN水平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 <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 <0.05;与治疗1组治疗后比较,△P<0.05
组别 n MMP-1(mg/L) ET-1(mg/L) APN(mg/L)治疗1组45治疗前 49.9 ± 9.9# 12.8 ±4.3# 5.2 ±1.9#治疗后 30.5 ± 6.6* 8.5 ±2.2* 10.8 ±2.9*治疗2组 45治疗前 50.1 ±10.2# 12.6 ±4.4# 5.3 ±1.8#治疗后 16.6 ± 3.6*△ 4.2 ±1.5*△ 14.6 ±4.6*△对照组30 12.2 ± 2.8 2.9 ±1.1 17.1 ±6.1
目前研究已经证实,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是临床发生ACS的病理学基础;而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有大量活化的巨噬细胞、T淋巴细胞、细胞因子以及基质降解酶等炎症细胞或炎症介质,从而认为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管内皮损伤及ACS发生、发展、预后密切相关,炎症存在于ACS的整个病理过程中[5]。因此,对冠脉易损斑块给予积极有效的干预,对于预防ACS的发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ET是一种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活性肽,在心血管中含量最高,多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分泌,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其中ET-1生物活性最强,并因可引起血管强烈收缩、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血管重构、促进成纤维细胞有丝分裂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等作用而在ACS发病机制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6~8]。另有研究发现,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在粥样斑块脂核边缘和肩部表达明显升高,使该部位的细胞外基质降解大于合成并促进了斑块破裂,其中MMP-1可特异性分解细胞外基质。有研究发现,MMP-1阳性表达与斑块破裂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推测MMP-1是造成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的原因之一[9]。本研究显示,ACS患者治疗前血清ET-1和MMP-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ET-1和MMP-1在ACS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APN是由脂肪组织分泌的一种蛋白,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诸多病理环节中起重要作用,可抑制内皮细胞激活、平滑肌细胞增殖及泡沫细胞形成等,进而发挥显著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10]。研究发现,APN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APN水平降低可增加斑块不稳定性,推测低APN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11]。本研究结果显示,ACS患者治疗前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清APN水平升高,MMP-1、ET-1与APN呈显著负相关。提示APN具有抗炎和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他汀类调脂药物属于羟甲基戊二酰辅酶A(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为胆固醇合成限速酶,过去临床上常用来降低血胆固醇水平,进而减缓粥样硬化的发展进程。近年来研究发现,他汀类药物还具有抑制血管内皮增生、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及显著抑制单核—巨噬细胞表达炎症细胞因子、MMPs等的作用;能减少炎性细胞浸润、抑制胶原蛋白降解、维持纤维帽完整,因而具有显著抗炎、修复斑块和稳定斑块的作用[12,13]。本研究显示,ACS 患者经氟伐他汀治疗后ET-1和MMP-1均明显下降,APN明显升高,尤以治疗2组为著;治疗2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治疗1组。提示氟伐他汀可通过降低血清ET-1和MMP-1水平、提高APN水平发挥抗炎、保护内皮功能和稳定斑块的作用,且其抗炎疗效具有剂量依赖性。
综上所述,氟伐他汀治疗ACS效果确切,尤以高剂量时为著;机制可能为通过调节MMP-1、ET-1、APN水平而减轻血管炎性反应和稳定粥样斑块。
[1]陈灏珠,杨新春.急性冠脉综合症基础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26-328
[2]王长华.他汀类药物的抗炎效应[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8,31(4):227-229.
[3]叶任高,陆再英,谢毅,等.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83-285.
[4]陈可冀,廖家桢,肖镇祥,等.心脑血管疾病研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18.
[5]杨水祥,胡大一.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疾病危险因子重要概念回顾[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08,2(2):317-318.
[6]张均华.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与冠状动脉疾病[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4(1):3-5.
[7]Polikepahad S,Moore RM,Venugopal CS.Endothelins and airways a short review[J].Res Commun Mol Pathol Pharmacot,2006,119(6):3-5.
[8]Ryuichi K,Yukihiko M.Level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 in patints with and without coronary complex and noncomplex coronary plaques[J].Am J Cardiol,2005,9(1):90-92.
[9]陈燕,陈慧.基质金属蛋白酶-1与易损斑块[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7,16(1):96-98.
[10]张鹏,汪南平.脂联素与心血管疾病[J].生理科学进展,2007,38(2):149-152.
[11]刘岩,邹大进,李慧,等.低脂联素血症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7,21(2):5-8.
[12]汪洁.辛伐他汀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IL-6和TNF-α水平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6,46(20):54-55.
[13]李海苗,袁明远,吴朝晖.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抗炎作用研究[J].中华全科医学,2009,7(7):697-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