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明 蒋国平
(1.宁波市镇海区龙赛医院,浙江 宁波 315200;2.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浙江 杭州 310009)
随着高血压病、糖尿病等引起脑血管意外的逐渐增多,常规导尿管留置导尿在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出现尿道损伤、出血、反复尿路感染或顽固性尿路感染迁延难愈等并发症也越来越多。因此,寻求更好的替代方法势在必行。在急性脑出血患者中应用无创假性导尿方法,既解决了急性脑出血患者排尿困难的问题,又可避免尿道损伤、出血、反复尿路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宁波市镇海区龙赛医院2004年1月至2012年4月急诊脑出血因排尿困难分别采用无创假性导尿和常规导尿管导尿住院患者,共150例,其中男78例,女72例;年龄45~80岁,平均(58±15.8)岁,均为急性起病。临床表现∶突然出现肢体偏瘫、失语、意识模糊或昏迷;经急诊头颅CT检查后确诊。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用药等均按脑出血医疗规范执行。按照导尿方式不同分为无创假性导尿组和导尿管导尿组。采用无创假性导尿患者(无创假性导尿组)共90例,其中男52例,年龄45~78岁,女38例,年龄51~80岁;使用常规导尿管导尿(导尿管导尿组)共60例,其中男26例,年龄45~78岁,女34例,年龄51~80岁。两组年龄、性别比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
1.2 方法 (1)无创假性导尿。参照李健康等[1]方法自制无创假性导尿装置∶用7号乳胶手套的指端戳孔后连接双管引流袋,并用胶布固定。男性患者将三角内裤上外生殖器对应部位剪一直径7 cm的圆孔,把7号乳胶手套的袖口缝合在此孔上后将阴茎放入乳胶手套内。女性患者将三角内裤上外生殖器对应部位剪一宽7 cm、长20 cm的长方形孔,把7号乳胶手套自袖口两边对称性向下剪开10 cm,然后缝合在三角内裤长方形孔处并穿上。每天观察尿道口有无红肿、分泌物等,并进行1~2次尿道口、会阴部清水清洁护理。(2)常规导尿管留置导尿。在常规消毒铺巾后,按照有创医疗置管操作原则,置入双腔气囊导尿管。观察两组血压、尿常规、清洁尿培养及尿路感染发生率。
1.3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Person相关性分析。
无创假性导尿组未出现尿道肉眼小便出血、尿常规出现红细胞等镜下血尿,且会阴部清洁较好,未发生尿路感染等并发症。常规导尿管导尿组中13例在气囊导管导尿时因导尿管刺激出现血压升高或下降、抽搐等脑出血症状加重(发生率21.67%);5例留置导尿后,在神志相对清醒后出现患者自行拔管致尿道肉眼血尿(发生率8.33%);12例留置导尿 14天后出现尿路感染(发生率20.00%)。详见表1。
表1 两组并发症比较(%)
本文结果显示无创假性导尿无明显的尿道出血、感染等并发症,而常规导尿管导尿组则尿路感染、肉眼血尿等并发症明显较多,说明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应用无创假性导尿具有诸多益处。这主要得益于不同的导尿机制。
急性脑出血患者行双腔气囊常规导尿管留置导尿常发生以下问题∶(1)常规导尿管导尿操作易引起较为强烈的乳胶管刺激尿道,通过神经反射产生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荷、脑血管意外患者出现抽搐加重症状等;(2)双腔气囊导尿管特殊的组成结构易致后尿道损伤,导尿操作常导致尿道损伤、出血、尿道狭窄[2]等早期并发症;(3)长时间的乳胶管留置可引起泌尿系感染率明显升高,有报道认为留置尿管时间长的感染率明显高于留置1~3天者,而急性脑血管意外者留置导尿时间大多较长,故更易发生尿路感染;(4)由于乳胶管的老化、尿液中的有机物或矿物质等的沉积、或感染等致分泌物增多,可出现尿管堵塞、引流不畅等导致尿潴留;(5)在少数情况下,可出现无法顺利抽空气囊造成拔管困难等并发症的发生[3];(6)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多存在意识不清,乳胶管对尿道的刺激可引起其无意识的强硬拔管,导致尿道损伤、出血等并发症。本组病例中出现了相关的并发症。
无创假性导尿比较符合生理性排尿过程,在临床工作中如能配合会阴部清洁等护理,可明显降低或避免乳胶管导尿带来的并发症。特别对急性脑血管意外患者,可明显降低尿路感染、尿道损伤等并发症,也可避免血压剧烈波动、抽搐等可引起脑出血加重因素的发生。但作者同时也体会到,无创假性导尿对膀胱逼尿肌功能不良的患者如骶髓严重损伤者,导尿效果常不如导尿管导尿,容易出现神经性尿潴留及感染。
综上所述,与常规导尿管导尿比较,急性脑血管意外应用无创假性导尿具有较明显的优点∶可明显减少对尿道的刺激、降低尿道损伤、狭窄、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防止了血压剧烈波动、脑出血量继续加大等严重并发症,有利于急性脑血管意外的康复。
[1]李健康,吴显玉.自制假性导尿器的临床应用.中国基层医药,2004,11(3)∶268
[2]张阳光,阮浩然.留置导尿致尿道狭窄的防治.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5)∶113
[3]杨红军.导尿管拔除困难的处理方法.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