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曙光,郑国生,潘大仁
(1.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2;2.青岛农业大学化学与药学院,山东 青岛 266109;3.青岛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山东 青岛 266109)
丹皮酚,又名芍药醇、牡丹酚,化学名为2-羟基-4-甲氧基苯乙酮,是牡丹干燥根或全草的主要有效活性成分,具有抑菌抗炎、解热镇痛、降压利尿、抗凝血、抗过敏、增强免疫功能等作用[1,2],在医药、香料、化工领域应用广泛。
天然丹皮酚都是从中草药中提取,如从徐长卿和牡丹皮中通过水蒸气蒸馏、超临界萃取等方法提取[3~5]。由于原料昂贵,提取效率较低,使丹皮酚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化学合成使丹皮酚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成为可能,且节约了天然药材资源。化学合成法是将间苯二酚乙酰化制得2,4-二羟基苯乙酮,再经甲基化制得丹皮酚[6]。
作者在此采用化学合成法,考察丹皮酚在化学合成过程中3种化合物(原料间苯二酚、中间产物2,4-二羟基苯乙酮、主产物丹皮酚)抑菌活性的变化,从而初步了解丹皮酚的各个官能团在抑菌过程中的作用,拟为丹皮酚抑菌作用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为研发高抑菌活性的丹皮酚衍生物提供帮助[7]。
丹皮酚的合成路线如下:
1.1.1 由间苯二酚合成2,4-二羟基苯乙酮
在250 mL三口烧瓶中加入15.4 mL冰乙酸,搅拌回流并控制油浴温度为110 ℃,加入20.5 g干燥的氯化锌,待氯化锌全溶后,加入间苯二酚11.2 g,然后升温至145 ℃回流2.0 h,将反应液倒入20 mL稀盐酸中室温冷却,放入冰箱0 ℃冷藏2 h,抽滤。用冰水洗涤反应物,得橙黄色固体,再用0.1 mol·L-1稀盐酸重结晶,自然冷却后再冷藏2 h,抽滤得到橙黄色针状晶体,干燥,称重,测熔点,并经GC-MS进行结构确认及纯度测定。
1.1.2 由2,4-二羟基苯乙酮合成丹皮酚
称取2,4-二羟基苯乙酮1.52 g加入到100 mL三口烧瓶中,依次加入碳酸钾1.38 g、三乙基苄基胺(TEBA)0.23 g、丙酮20 mL,搅拌15 min后加入碘甲烷0.75 mL,水浴恒温30 ℃,搅拌回流 3 h至反应完全。蒸馏除去丙酮后加入10 mL蒸馏水,再用盐酸调pH=2至固体析出。水蒸气蒸馏直至馏出液澄清透明。室温冷却后,放入冰箱0 ℃冷藏12 h,抽滤,干燥,称重,测熔点,并经GC-MS进行结构确认及纯度测定。
1.2.1 PDA培养基的配制
取200 g洗净去皮的土豆切块,加入1000 mL水,加热煮沸30 min左右,3层纱布过滤,取滤液加入20 g葡萄糖、15 g琼脂,加热煮沸3次后定容至1000 mL,趁热分装锥形瓶中,根据所需的浓度加入适量的间苯二酚、2,4-二羟基苯乙酮和丹皮酚,121 ℃灭菌20 min。
1.2.2 菌种的培养和菌饼的制备
选皿底平坦、直径为6 cm的洁净培养皿,经干燥灭菌后,在无菌操作条件下倾入PDA培养基,制成平板。待冷凝后接入供试菌种。置25 ℃恒温箱培养,待菌落均匀布满培养基时,用直径为9 mm的打孔器在上述菌落边缘切下带菌培养基,即为菌饼。
供试菌种为11种植物病原真菌:白菜黑斑病菌(HB)、苹果腐烂病菌(FL)、黄瓜枯萎病菌(HK)、小麦赤霉病菌(CM)、小麦纹枯病菌(WK)、大葱紫斑病菌(ZB)、黄瓜灰霉病菌(HM)、葡萄炭疽病菌(PTJ)、棉花枯萎病菌(MK)、苹果斑点落叶病菌(BDLY)、葡萄黑痘病菌(PHD)。
1.2.3 抑菌活性的测定
取已灭菌的含有间苯二酚、2,4-二羟基苯乙酮和丹皮酚的培养基,趁热摇匀,迅速倒入直径9 cm的培养皿中制成平板。每平板约需培养基15 mL左右,每种物质重复3次,同时每个菌种制作一个空白对照平板。
待上述各培养基冷凝后,在超净台上用接种针将菌种按每皿一针分别移入不同的培养基中,置于25 ℃左右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每天测量菌落直径,直至空白对照组的培养皿长满菌落。每个菌落按十字交叉法测量,其平均值即为菌落直径。按下式计算抑菌率:
式中:纯生长量(mm)=菌落直径-菌饼直径。
1.2.4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将具有抑菌效果的物质的浓度进行逐级稀释后进行抑菌实验,以不长菌的最低的溶液浓度作为最低抑菌浓度。
(1)2,4-二羟基苯乙酮 熔程142.6~143.3 ℃(文献值142.0~144.0 ℃)。经GC-MS谱图分析,m/z为152、137、81、69、53、43,可以确认该化合物为2,4-二羟基苯乙酮,纯度为99%。
(2)丹皮酚 熔程48.6~49.3 ℃(文献值49.0~51.0 ℃)。经GC-MS谱图分析,m/z为166、151、108、95、69、43,可以确认该化合物为丹皮酚,纯度为100%。
表1 不同浓度丹皮酚对11种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由表1可以看出,丹皮酚浓度为0.5 g·L-1时,对11种病原真菌均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且有明显差异。因此,采用0.5 g·L-1丹皮酚考察各物质的抑菌率,从而对比抑菌活性的变化。
在相同浓度(0.5 g·L-1)下,间苯二酚、2,4-二羟基苯乙酮和丹皮酚对11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和最低抑菌浓度对比见表2。
由表2可以看出,0.5 g·L-1的2,4-二羟基苯乙酮的抑菌率大于或等于同浓度丹皮酚的抑菌率,两者均远远大于同浓度间苯二酚的抑菌率。
3种物质对于11种病原真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差别很大,但对于同种真菌而言,2,4-二羟基苯乙酮的最低抑菌浓度都是最小的,这也意味着对于上述11种病原真菌, 2,4-二羟基苯乙酮的抑菌效果是最好的。由此可推测,酚类分子中乙酰基的引入对抑菌活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酚羟基的甲基化的作用却并不显著。
表2 3种物质对11种病原真菌的抑菌率及最低抑菌浓度的比较
研究了在丹皮酚合成过程中,原料间苯二酚、中间产物2,4-二羟基苯乙酮、主产物丹皮酚对11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菌活性的变化,并通过这种变化来推测影响丹皮酚抑菌活性的主要官能团。从3种物质的结构表征及对应的抑菌活性可以初步推测:在酚类分子中,单独的酚羟基的抑菌活性较低,乙酰基的引入大幅提高了抑菌活性,而酚羟基的甲基化对抑菌活性的影响不大。
参考文献:
[1] 章灵华,肖培根,黄艺,等.丹皮酚的药理与临床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3):187-189.
[2] 巩丽萍,王少云.徐长卿及丹皮酚的研究进展[J].食品与药品,2005,7(6A):14-17.
[3] 吴晓慧,吴国荣,张卫明,等.丹皮酚提取、磺化及对植物病原菌的抑菌试验[J].中药材,2003,26(11):778-780.
[4] 杨炳火,高运军.不同提取法对徐长卿中丹皮酚含量的影响[J].时珍国医国药,1998,9(5):4173-4176.
[5] 林英光,姚煜东.牡丹皮超临界萃取及其萃取物的应用研究[J].牙膏工业,2002,(4):33-35.
[6] 许同桃,高健,许兴友,等.丹皮酚及其衍生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8,17(3):3-5.
[7] 张前军,杨小生,郝小江.我国天然抗菌药物研究进展[J].中草药,2008,39(2):304-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