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乐岳
湖南省岳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肾内科,湖南 岳阳 414000
难治性狼疮性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临床最主要的继发性肾脏疾病之一,主要是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肾脏引起的一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1]。临床上报道不多,预后比较差,可引起蛋白尿、血尿等严重后果。近年来,随着医学的发展和进步,临床治疗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治疗药物也逐渐增多[2]。但是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治疗过程中还面临着许多问题[3]。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吗替麦考酚酯对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治疗效果及其对临床症状的影响,希望能对治疗药物的选择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收集2005年1月~2011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患者86例,符合下述标准:①急性起病,有血尿水肿、高血压;②血清补体C3一过性下降,6~8周恢复正常;③24 h 尿蛋白定量≥50 mg/(kg·d)[4]。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 43例,其中,男 25例,女 18例;年龄 5~65岁,平均(43.9±1.8)岁;病程 3~22 d,平均(10.8±4.1)d。 对照组 43 例,其中,男 24 例,女 19 例;年龄 4~63 岁,平均(45.6±1.9)岁;病程 4~20 d,平均(11.0±3.9)d。 两组间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两组患者均采用常规治疗方法相同,常规治疗方法包括卧床休息、低盐饮食、低优质蛋白质、糖皮质激素、防治感染,有感染者用青霉素针,20 万 U/(kg·d),每 6 小时 1 次,静脉滴注,连用7~10 d。青霉素过敏者换用头孢曲松。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吗替麦考酚酯胶囊(上海罗氏公司生产)25 mg/(kg·d),2 次/d,口服,尿蛋白减少后药量酌减。 两组疗程均为12周。整个过程不加用其他免疫抑制剂。定期复查尿、血常规、24 h 尿蛋白定量、血清肌酐(Cr)、尿素氮(BUN)、肝功能和不良反应等。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水肿、血压、肉眼血尿、肾功能与不良反应情况。
显效:血清白蛋白恢复正常,肾功能正常,尿蛋白转阴。有效:血清白蛋白上升,肾功能无变化,尿蛋白定量下降50%或50%以上。无效:尿蛋白定量下降小于50%或肾功能恶化[5]。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本文全部数据输入计算机,采用最新的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其中相关临床指标变化等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临床疗效与不良反应等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尿蛋白转阴、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肾功能恢复正常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上述指标的转归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情况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转归比较[n(%)]
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8%,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治疗组痤疮发生3例,少于对照组(10例);治疗组月经紊乱2例,少于对照组(9例);治疗组白细胞减少发生2例,少于对照组(7例)。痤疮、月经紊乱、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体情况见表 3。
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主要发病因素有食物、药物紫外线、微生物诱导,而免疫调节功能变化为主要病理机制[6]。同时以大量蛋白尿乃至肾病综合征为表现的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病例其诊断和治疗有一定困难[7]。长期大量蛋白尿可造成肾小球的损害,是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患者肾功能进行性恶化的主要原因,故尽可能减少蛋白尿对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意义重大。
表3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例)
吗替麦考酚酯是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经口服后在体内迅速水解为具有免疫抑制活性产物霉酚酸(MPA),MPA是次黄嘌呤单核苷脱氢酶(IMPDH)抑制剂,可抑制鸟嘌呤核苷酸的经典合成途径[8]。有研究应用吗替麦考酚酯治疗30例难治性狼疮性肾炎患者,结果患者复发率明显降低,其未见明显副作用,表明吗替麦考酚酯可减少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的复发率[9]。本文结果显示,治疗12周后观察两组尿蛋白转阴、肉眼血尿消失、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肾功能恢复正常情况,结果显示治疗组上述指标的转归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经过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9.8%,治疗组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痤疮发生3例,少于对照组(10例);治疗组月经紊乱2例,少于对照组(9例);治疗组白细胞减少发生2例,少于对照组(7例)。痤疮、月经紊乱、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总之,吗替麦考酚酯在难治性狼疮性肾炎中应用能提高治疗疗效,改善临床症状,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1]黎磊石,刘志红.狼疮肾炎治疗的前景[J].中华肾脏病杂志,2011,20(1):3-4.
[2]王予蜂,赵明辉.狼疮肾炎的诊断、治疗与研究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临床前沿,2009,26(6):956-960.
[3]卢叶明,黎晓辉,邵洁莹.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性狼疮性肾炎78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0,7(3):162-163.
[4]许坤,张永亮,张敬然,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9):3991-3992.
[5]边琪,刘志红,胡伟新,等.Ⅳ型和Ⅴ型狼疮性肾炎患者外周血与肾组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和临床意义[J].实用医技杂志,2008,17(2):101-112.
[6]Ho S,Clipstone N,Timmermann L.The mechanism of action of cyclosporine A and FK506[J].Ain Immunopathol,2009,80(3):40-45.
[7]Lipsky JJ.Mycophenobate mofetil[J].Lancet,2010,348(9038):1357-1359.
[8]Ishida H.Mycophenotate mofetil transplantation across the abo blood barrier:ELISA to detect humoral activity[J].Transplantation,2010,74(8):1182-1189.
[9]杨发奋,林栩,王洁,等.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难治性狼疮性肾炎疗效评价[J].右江医学,2008,36(2):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