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娟 易有峰 张秀华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是条件致病菌,常引起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及创面感染,是目前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之一。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引起的肺部感染病原菌很难消除,常常导致感染的反复发作,同时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其耐药性日趋严重,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为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我们对2007年7月~2011年7月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呼吸道标本中分离的345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进行回顾性分析。
收集从本院2007年7月~2011年7月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3521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出的345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晨起刷牙,盐水漱口,用力深咳,取痰标本于无菌盒内立即送检。气管切开者用无菌吸痰管经气管切口后下方深入吸出痰液,置无菌管中并立即送检。
送检标本立即接种血平板和巧克力平板,置37℃温箱培养18~24 h。
肺部感染的诊断依据1999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医院内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标准[1]。
采用纸片扩散(K-B)法,M-H培养基由浙江杭州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生产。细菌的分离、鉴定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3版,药敏结果判定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ational committee for clinical laboratory standards,NCCLS)2003年版标准判定。铜绿假单胞菌标准质控菌株ATCC27853购自山东省临床检验中心。
分离的345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常用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较高的是亚胺培南和氨苄西林/舒巴坦,耐药率为100%;敏感性较高的是米诺环素、头孢哌酮/舒巴坦和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敏感率为85.3%、83.1%和80.4%。各种抗菌药物的敏感结果,见表1。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是一种非发酵性、无孢子型需氧G-杆菌[2]。在自然界环境中普遍存在,是人类皮肤、呼吸道及胃肠道的正常寄生菌,过去,一般认为是毒力低不致病的条件菌,可在正常机体寄殖而不导致感染[3]。随着广谱抗生素广泛使用以及临床侵入性检查的不断开展,该菌引起医院感染特别是肺部感染的报道逐年增多,且耐药性强,给临床治疗带来了较大的困难,成为医院肺部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其在发酵菌中仅次于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居第三位[4]。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通常多发生于机体免疫受损,肿瘤、器官移植患者以及使用广谱抗生素,导致该菌的迅速增殖、定植,这也是感染逐年增加的重要因素[5]。从药敏结果来看耐药性日趋严重,可对多种药物产生耐药,为多药耐药,其表现的多重耐药性使部分患者感染可反复迁延,病死率上升。因此,肺部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感染受到医疗界的关注。最近国外报道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成为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中导致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致病因子[6]。
表1 345株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Table 1 Drug resistance rate of 345 s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strains to 12 antibacterial agents
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氨苄西林/舒巴坦、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耐药性为100%、65.4%和89.4%;对头孢他啶和头孢哌酮的耐药率为64.2%和71.4%,这主要是因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具有外膜通透性差,抗菌药物难以通过外膜进入细菌细胞内,同时该菌可产生多种β-内酰胺酶:L1型青霉素酶,可水解青霉素,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酶烯类;L2型头孢菌素酶,可水解氨曲南和大部分头孢菌素,能被克拉维酸抑制;42 kDa微孔蛋白的丢失和产金属酶,可对碳青酶烯类天然耐药,药敏结果显示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100%,由此给临床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该菌对米诺环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有较高的敏感性,敏感率为85.3%、80.4%和83.1%,可作为治疗嗜麦芽寡养单胞菌感染的经验用药[7]。
由于该菌含有β-内酰胺酶,对亚胺培南天然耐药,故临床治疗应首选磺胺类和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本研究的体外药敏试验显示,虽然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左氧、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有较高的敏感性,而临床上见到的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亚胺培南均耐药,对大部分头孢菌素也耐药,只对少数三代头孢菌素及部分氟喹诺酮类敏感,该菌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23.4%,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76.5%,可能的原因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有主动外排机制[8]。Valdezate等[9]也认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主动外排机制使环丙沙星等药物不能对该菌的拓扑异构酶的靶点产生作用而耐药。
病情危重、有严重基础性疾病、免疫力低下、侵入性治疗技术应用及三代抗菌素的广泛使用是嗜麦芽寡养单胞菌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该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给临床治疗选择抗菌药物带来较大困难。因此,临床应根据现阶段本地区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合理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追踪感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更好地控制院内感染,才能取得对嗜麦牙寡单胞菌感染较好的治疗效果。
1 中华医学会呼吸分会.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草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9,22(4):201.
2 陈章景,李光辉.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2001,28(3):108-111.
3 Satfler CA.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infection in children[J].Pediatr Infect Dis J,2000,19(9):877-878.
4 王 辉,陈民均.1994-2001年中国重症监护病房非发酵细菌的耐药性变迁[J].中华医学杂志,2003,85(5):385.
5 岳文香,黄绍光,聂 森,等.重症监护室嗜麦芽窄单胞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1,24:651-654.
6 Abbassi MS,Touati A,Achour W,et al.Stenotrophomanas maltophilia responsible for resiratory infections in 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and molecular typing[J].Pathol Biol,2009,7(57):363-367.
7 李兰娟.感染微生态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8 陈 愉,周秀珍,张智洁,等.泵抑制剂对嗜麦芽管养单胞菌氟喹诺酮主动外排表型特征的影响[J].中国医科大学学报,2007,36(6):288-290.
9 Valdezate S,Vindel A,Saez-Nieto JA,et al.Preservation of topisomerase genetic sequences during in vivo and in vitro development of high-level resistance to ciprofloxacin in isogenic 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strains[J].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5,56(1):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