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卓杰
(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015)
王卓杰 女,1968年生。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
依据地域和行政区划划分,内容涉及东北地区的文献称东北地方文献。东北作为边陲,开发较晚,文献起步亦晚,古代传世典籍较少,见于记载的《辽阳图志》等原书早已散佚,如今能见到的早期文献有明代所修《辽东志》、《全辽志》等。直到清代,这种状况方始改变,无论种类还是规模都日益丰富,如以东北为范围的通志有《盛京通志》、《奉天通志》。1907年设东三省总督,统管东三省军民政务,文献有东省、东三省冠名,如《东省之农业》、《东三省官绅录》。作为地理名词,满洲指清朝发祥地——东北,所以近现代东北文献常以满洲冠名。据笔者调查,辽宁省图书馆馆藏文献中带满洲名称的文献达千余种,如《满洲地志》、《满洲兴信录》、《满洲实录》等。这是东北地区作为一个整体在近现代文献上的体现。
近现代东北行政区划变迁较大,因与内蒙古、河北行政区划的交织以及自然地理等方面的因素,近代东北地方文献地域范围涵盖现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加一市、河北部分地区,有文献如《满蒙丛书》、《满蒙の产业研究》、《热河省概说》等。
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数量较多,仅《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中收录1949年前中外文图书、报刊近两万种。这些文献中以东北地方志和有关东北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贸易、物产、矿产等中、日、俄、鲜等文种的调查资料尤为珍贵,方志如《开原县志》、《吉林志略》、《打牲乌拉志典全书》、《满洲事情》等;调查资料如《东清铁道南部沿线地方经济调查资料》、《满洲农业资源调查报告》、《矿业资源调查所报告书目录》等。文献图片生动地了反映当时社会生活状况,此类文献也较为珍贵,如《清韩战时风景写真帖》、《满洲土产写真贴》等。报刊文献中较为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有《盛京时报》、《泰东日报》、《满洲日日新闻》、《满洲建筑杂志》等。同时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有其明显特点:①由于历史原因,外文资料丰富,有日、俄、英文文献,其中以日文文献居多。《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中收录日文书、报、刊13000余种。②有鲜文、蒙古文等少数民族语言文献,如朝鲜文的《大成团报》、蒙汉合璧的《吉林蒙话报》等。因此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在东北地方文献整体资源中占有重要地位,应加强开发、利用与保护。
文献资源数字化是时代的需求。数字化是新时期地方文献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一个延伸和深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的文献和版本价值增加。数字化不但能减少珍贵文献的破损、遗失,起到有效保护的作用,还可以满足更高层次的研究需求,提高文献利用率,使文献利用不受地域和时间限制,对传播地域人文经济、弘扬中华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地方文献的地域性特点决定了它是重复建设率最低的品种,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近现代地方文献已超出著作权保护期,数字化后其网络传播权不会成为建设瓶颈,因此会获得相当的竞争优势。
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数字化工作始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现有一定规模。据笔者网上调查,东北三省公共、高校图书馆及档案馆的地方文献数字化建设情况,见表1。
表1 东北三省地方文献数字化情况调查
2.3.1 数字化文献分布
从表1中可看出,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的数字化资源集中在该类文献馆藏丰富的省市级图书馆、档案馆中,如辽宁省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哈尔滨市图书馆、东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
2.3.2 数字资源类型
数据库为数字资源的整合形式,类型有书目型、索引型、提要(文摘)型、全文型、图片型。类型较丰富,但各类型资源不一。书目数据库现已普及;索引型、提要型、全文型数据库较少,与丰富的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相比,成果稍显单薄;图片型数据库比较集中,表中多数单位都有。
2.3.3 数字化文献类型
数字化文献类型有图书、报纸、期刊。图书中的地方志数字化情况较好,“东北地方志数据库”有书目文摘,还进行了分类。由于档案的特殊性,数字化资源未全公开;也有的图书已数字化,但未能网上发布,如辽宁省图书馆的近百种中日文地方文献已数字化。“馆藏建国前东北地区期刊数据库”(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550种,篇名数据23万条,规模较大。报纸的数字化方面,哈尔滨市图书馆的“建国前报纸全文数据库”,收录70余种;辽宁省图书馆的“盛京时报数据库”收录了该报创刊到终止的全部内容。
2.4.1 全文数据库少
据不完全统计,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有两万余种,已全文数字化的不过千种,不到总数的5%,说明全文数字资源的累积还处于起步阶段。对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而言,文献全文数据库既是对文献的开发,也是对文献的保护。
2.4.2 资源开放程度低
现已发布的大部分数字资源对外访问都有所限制,如哈尔滨市图书馆的数据库要到内部信息网阅读。网络连接不通畅,数据传输速度较慢,也是一个问题。笔者连续一个月跟踪东北地方志数据库,想看全文时无法链接。出于对文献保护的需要,这一点无可厚非,但对于没有阅读限制的文献可通过技术处理加以回避。
2.4.3 缺少文献深层次开发
这些数字资源中,缺少对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本身的深层次开发,缺少专题数据库。只有“东北地方文献索引数据库”对3000多种文献的篇目、内容、图表、照片、地图等做了较详细的揭示。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存在可供多方面研究与利用的历史价值,因而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但文献的使用价值需要通过对文献进行深层次开发来实现。
2.4.4 缺乏地区性资源整合
东北地方文献作为一个整体,各文献收藏单位都加以收藏,文献收藏的重复率较高。目前东北地区各图书馆、档案馆都是独自建库,缺乏协作,更缺乏地区性资源整合,必然出现重复建设现象。典型的重复现象就是各单位的书目数据库。数据库的选题及内容也存在交叉重复,如大多数单位都有图片数据库,如“东北图录数据库”和“东北文献图片库”。
从调查情况看,东北三省地方文献收藏单位相互之间缺乏合作,数据库标准不统一,因此数据重叠、缺乏完整性和共享性。东北地方文献应该作为一个整体,让东北三省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地方研究机构等联合起来建立起区域性地方文献资源整合系统。避免各自为政、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人力和物力浪费。制定共同遵守的原则,做到文献使用上资源共享,技术标准上统一规范,相互之间具有较通畅的互联接口。从而形成整体优势,共同推进东北地方文献事业发展。
可着手联合不同系统的收藏机构,在上世纪80年代编制的《东北地方文献联合目录》基础上补充、完善,摸清家底与分布,建立全面反映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的联合书目数据库。东北地方文献作为一个整体至少应该有统一的书目控制系统。
对已有的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要不断补充完善、重新开发,从整体上进行资源整合。对未数字化的资源各单位要分工协作、各有侧重,避免重复建设。如东北师范大学所藏东北方志占全国总藏量的73%,他们的“东北地方志数据库”已具规模,可由他们牵头继续完善东北方志库。
通过对咨询服务中文献利用情况的调查,表明读者需求最终为全文资料。全文数据库能一步到位满足用户需求,是文献服务与用户需求的终极契合点,是文献数字化的主要发展方向。东北近现代地方文献的数字化要优先建立全文数据库,从而提高近现代地方文献的直接利用率。可遵循实用性原则、特色性原则、保护性原则开展数字化工作。建库可借鉴国家图书馆的做法,对民国文献(图书、期刊)进行数字扫描后,可以实现网上的全文阅读。东北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建设有可借鉴的经验,如辽宁省图书馆的“盛京时报数据库”,是借助外力,与专业化公司合作开展数字化资源制作,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制作效率与专业水平。
全文数据库建设应优先考虑地方志、档案、家谱、满铁文献以及日文图书中的调查资料,形成提要与全文并存的数据库,逐步累积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数字资源。
“数字化”不仅是简单地把纸质文献转为数字信息,更重要的是对纸质文献内容的分析与品质的提升,进行二三次文献的创作,即建立专题数据库。专题数据库能提高获取有价值信息的效率,利于研究者更广泛深入地开展研究工作,提高传统文献的利用价值。专题数据库的选题应充分反映地区特色,并有较高的使用价值和社会需求,同时要难度适中。上世纪80年代末东北三省图书馆曾联合编制过专题索引《东北方志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使科研工作者能方便地检索到有关资料,说明了专题资料的实用性。可在此基础上建立东北方志人物索引库。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地方志人物传记索引库”在这方面已走在前面,可供借鉴参考。辽宁省图书馆在地方专题数据库方面做了尝试,拟建近现代东北人物数据库。同时尝试建立“讲武堂人名录”单机小型专题数据库,并边建库边开展读者咨询服务。
建设近现代东北地方文献数字化资源,还应该同步提供统一系统平台。这有利于数字资源标准的统一,有利于数字资源的发布,也是实现联合开发东北地方文献的必要选择。广东省的“地方文献共建共享网络平台”是联合开发地方文献的典型案例。统一系统平台应能实现跨地区跨库检索功能,方便读者利用,突出实用性。
[1]娄明辉.辽宁地区公共图书馆近现代地方文献资源的数字化[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0(11).
[2]王炜,朱亮.论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的选题策略.[2011-12-28].http://www.library.hn.cn/tszy/dfwx/dfwxggyjlw/200911/t20091112_3307.htm.
[3]沈静.广东地方文献全文数据库的建设与研究.[2011-12-28].http://www.library.hn.cn/tszy/dfwx/dfwxggyjlw/200911/t20091112_33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