淦家荣,陈岳祺
(云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云南昆明 650021)
2型糖尿病属中医“消渴”范畴,历来认为“阴虚燥热”为其基本病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方式明显改变,寿命日益延长,各种并发症及合并症越来越多,病因病机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古老的辨证论治方法已无法满足当今对消渴病的治疗。为此,广大中医学者从多方面进行了消渴病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探讨,但结论不尽相同,如刘红茹综述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研究进展[1]。为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病程、家族史、体重指数、并发症及合并症对中医辨证分型的影响,我们对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545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整理,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545例均为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内分泌科住院的患者,多次住院患者采用第一次住院资料,根据1999年WHO制定的诊断标准确诊为2型糖尿病。545例患者中男性239例(43.9%),女性306例 (56.1%)。年龄最小22岁,最大86岁,平均62.48±12.26岁;病程最短1月,最长30年,平均7.43±6.16年;有家族史168例 (31%),无家族史377例 (69%)。有体重指数者397例,最小15.22kg/m2,最大38.3kg/m2,平均 (24.01±3.39)kg/m2。热盛伤津证38例 (6.97%),肝肾阴虚证98例 (17.98%),肝肾阴虚夹瘀证89例 (16.33%),气阴两虚证148例(27.16%),气阴两虚夹瘀证 160例(29.36%),阴阳两虚证12例 (2.2%)。有27例(5.0%)患者无典型糖尿病症状,经OGTT试验明确诊断,其中医辨证以伴随症结合舌脉象诊断。
参照2007版《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2]糖尿病辨证分型标准结合我科临床辨证分为:热盛伤津证、肝肾阴虚证、肝肾阴虚夹瘀证、气阴两虚证、气阴两虚夹瘀证、阴阳两虚证。
热盛伤津证:口干咽燥,渴喜冷饮,易饥多食,尿频量多,心烦易怒,口苦,溲赤便秘,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出现口干咽燥,渴喜冷饮,同时见舌干红,苔黄燥,脉细数可诊断。
肝肾阴虚证:小便频数,浑浊如膏,视物模糊,腰膝酸软,眩晕耳鸣,五心烦热,低热颧红,口干咽燥,多梦遗精,皮肤干燥,雀目,或蚊蝇飞舞,或失明,皮肤瘙痒,舌红少苔,脉细数。出现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3个以上 (包括3个)其他症状,同时见舌红少苔,脉细数可诊断。
气阴两虚证:咽干口燥,口渴多饮,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形体消瘦,腰膝酸软,自汗盗汗,五心烦热,心悸失眠,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出现咽干口燥,神疲乏力,或3个以上 (包括3个)其他症状,同时见舌红少津,苔薄白干或少苔,脉弦细数可诊断。
阴阳两虚证:小便频数,夜尿增多,浑浊如脂如膏,甚至饮一溲一,五心烦热,口干咽燥,神疲,耳轮干枯,面色黧黑;腰膝酸软无力,畏寒肢凉,四肢欠温,阳痿,下肢浮肿,甚则全身皆肿,舌质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出现夜尿增多,口干咽燥,神疲,畏寒肢凉,或3个以上其他症状,同时见舌质淡,苔白而干,脉沉细无力可诊断。
兼瘀血:肢体麻木或疼痛,下肢紫暗,胸闷刺痛,中风偏瘫,或语言蹇涩,眼底出血,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显露,苔薄白,脉弦涩。
肝肾阴虚夹瘀证、气阴两虚夹瘀证:在上述肝肾阴虚证或气阴两虚证基础上兼有瘀血证任一症状,和/或见唇舌紫暗,舌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显露,苔薄白,脉弦涩可诊断。
(1)1型糖尿病或合并有心、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
(2)有低血糖、酮症酸中毒、高渗昏迷等急性危重并发症及感染者。
(3)临床表现复杂,证型难以归属为上述中医诊断标准中提到的任何一型者。
所有统计检验均采用双侧检验,P值小于或等于0.05将被认为所检验的差别有统计意义,两组的计量资料将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差异。多组比较采用方差分析(ANOVA)。两组的计数资料采用频数 (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两组比较双向无序采用χ2检验,双向有序列联表资料用趋势χ2检验,单向有序或等级分组资料采用非参数检验。基础值的均衡性分析: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或非参数检验来比较人口学资料和其它基础值指标,以衡量两组均衡性如何。
年龄与证型显著相关 (P<0.01),表现为随年龄增加热盛伤津证的比例递减,气阴两虚夹瘀证的比例递增;病程与证型显著相关 (P<0.01),表现为随病程增加热盛伤津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的比例递减,肝肾阴虚夹瘀证、气阴两虚夹瘀证、阴阳两虚证比例递增,详见表1。
表1 不同证型患者年龄、病程分布情况
体重指数与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详见表2。
表2 不同证型患者体重指数分布情况
并发酮症与无任何并发症比较,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显著 (P<0.05),表现为酮症热盛伤津证比例明显增加,并发周围神经病变、肾病及眼病与无任何并发症比较,中医证型分布差异显著 (P<0.001),表现为肝肾阴虚夹瘀证及气阴两虚夹瘀证的比例明显增加。因合并胃肠功能紊乱及神经源膀胱的病例仅10例,故未予统计,详见表3。
表3 不同证型患者并发症分布情况
高血压、脂代谢紊乱、脑血管病变及其他合并症 (高尿酸血症、痛风及冠心病)与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且各合并症之间与中医证型亦无相关性,P均>0.05,详见表4。
表4 不同证型患者合并症分布情况
经分析整理,结果表明:2型糖尿病辨证分型中,气阴两虚证 (包括气阴两虚夹瘀证)最多,其次为肝肾阴虚证 (包括肝肾阴虚夹瘀证),热盛伤津证及阴阳两虚证较少。随年龄增加热盛伤津证比例递减,气阴两虚夹瘀证比例递增;随病程延长热盛伤津证、肝肾阴虚证及气阴两虚证比例递减,肝肾阴虚夹瘀证、气阴两虚夹瘀证及阴阳两虚证比例递增;体重指数与中医证型无明显相关性。并发症以周围神经病变最多 (46.4%),其次为肾病(33.8%),眼病 (21.7%),胃肠功能紊乱及神经源膀胱较少 (1.8%)。酮症热盛伤津证比例明显增加,周围神经病变、肾病、眼病肝肾阴虚夹瘀证及气阴两虚夹瘀证比例明显增加。合并症以高血压最多 (63.5%),其次为脂代谢紊乱 (49.4%),脑血管病 (16.7%),其他 (高尿酸血症、痛风及冠心病)(16.5%),合并症与中医证型无相关性,且各合并症之间中医证型亦无相关性。
以上研究结果与刘志龙[3]、李红[4]、熊莉华[5]、张芸[6]、吉勤[7]等的研究结果有相同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之处。我们认为,对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规律的研究,应严格统一辨证标准及研究方法,多中心配合,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多因素多层次分析研究,逐步总结出2型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规律。
[1]刘红茹.糖尿病中医辨证分型与其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 [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09,32(1):68-70.
[2]中华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中医防治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8-10.
[3]刘志龙,李锡杰,丁萍,等.2型糖尿病中医证型的筛选研究 [J].世界中医药,2009,4(2):74-75.
[4]李红,彭建.2型糖尿病中医不同证型血脂、血糖、体重指数相关性研究 [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12):925-926.
[5]熊莉华,曾建勋,李赛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中医证型规律探讨 [J].中药材,2007,30(8):1050-1052.
[6]张芸.老年糖尿病中医证候与并发症相关性初探[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1,34(6):41-43.
[7]吉勤,李红帅.152例糖尿病肾病的证候及疗效分析[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0,33(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