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艳君 浦冠勤,2
(1苏州大学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江苏苏州 215123; 2苏州大学蚕桑研究所,江苏苏州 215123)
扶桑绵粉蚧(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又称棉花粉蚧,属同翅目粉蚧科,其寄主范围极广,能危害园林、蔬菜、大田作物、杂草等100多种植物,如棉花、扶桑、向日葵、南瓜、番茄等多种重要的经济农作物,桑树也是其主要寄主之一[1],是近年来我国新发现的一种外来入侵检疫性有害生物[2]。扶桑绵粉蚧原产北美洲,后逐步扩展至南美洲、非洲、亚洲、欧洲和澳洲等地,2005年传入巴基斯坦和印度,2008年在我国广东省首次发现,现已扩展至海南、广西、云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四川、新疆[2]和台湾等省(区){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开展扶桑绵粉蚧调查的通知”[农办农(2009)2号]}。目前,虽然生产上尚无扶桑绵粉蚧入侵桑园的报道,但由于其许多寄主的生态环境与桑树基本相同,而且桑叶的营养非常丰富,该虫很容易通过各种传播途径进入桑园,对桑树造成严重危害;因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扶桑绵粉蚧的雌成虫呈椭圆形,体长3.0~4.2 mm,体宽2.0~3.1 mm,体色淡黄至橘黄色,胸腹部背面具黑斑[(图1),而桑绵粉蚧(Phenacoccus hirsutus Green)背面无黑斑],体表覆盖较厚的白色蜡质粉末,体缘蜡突明显,其中腹部末端2~3对较长;雄成虫黑褐色,虫体瘦小,1.24 mm×0.3 mm左右,口器退化,复眼红褐色,触角细长,前翅透明发达,后翅退化为平衡棒,足细长,腹部末端具2对白色长蜡丝[3]。卵长椭圆形,橙黄色,略透明,大小为0.33 mm×0.17 mm[4],通常包被在白色棉絮状卵囊内。1龄若虫淡黄绿色,2龄若虫体缘突起显现,尾瓣突出;3龄雌若虫体表有薄层蜡粉,胸腹部背面的黑斑清晰可见。蛹为离蛹,淡棕褐色,头、胸、腹区分明显,翅芽细长。
图1 扶桑绵粉蚧雌虫
扶桑绵粉蚧的寄主范围很广,主要寄主植物除扶桑外,还能危害棉花、向日葵、西红柿、番木瓜、香艳梨、一点红、大戟、羽扇豆、蜀葵、豚草等53科154种寄主植物[5],其中对棉花危害尤为严重。扶桑绵粉蚧以雌成虫和若虫在植株的幼嫩部位吸食汁液危害,多集中在嫩枝、叶片、花芽和叶柄处,虫量大时也可寄生在老枝和主茎上;植株受害后长势衰弱,生长缓慢或停止,并逐渐失水干枯;其虫体分泌的蜜露能诱发煤污病,影响植物正常的光合作用,从而导致叶片脱落,严重时可造成植株成片死亡,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很大。
扶桑棉粉蚧在冷凉地区以卵或其它虫态在植物上或土壤中越冬,而热带地区无明显越冬现象,可终年繁殖。该虫在常温下25~30 d完成1代,卵期很短,孵化多在母体内进行,因而成虫产下的是小若虫,为卵胎生;1龄若虫行动活泼,从卵囊爬出后短时间内即可取食危害。雌若虫蜕皮3次而为成虫,雄若虫2龄后期成预蛹,蜕皮后变为蛹,雄成虫羽化后可进行两性交配,但雌成虫在大多数情况下主要通过孤雌生殖繁殖后代。成虫繁殖能力很强,每头雌虫平均产卵量为400~500粒,由于其一年发生代数多,种群增长迅速,所以世代重叠严重。
扶桑绵粉蚧的发生与寄主、环境条件以及虫体自身的形态和生理特点等密切相关。由于扶桑绵粉蚧的寄主作物较多,可危害150多种植物,而且其适生范围又极为广泛,在国内除了已发生的11个省(市、区)外,贵州、重庆、湖北、安徽、上海、江苏、山东、河南等省(市、区)的大部分区域,以及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内蒙古等11个省(市、区)的部分地区,都是该虫的适生区[6],扶桑绵粉蚧一旦传入,就很容易在当地的各种寄主上生存,所以其潜在扩散的风险很大。
扶桑绵粉蚧的各龄若虫及成虫体表均覆盖有白色蜡粉层,具有抵御杀虫剂及其他自然致死因素的能力;因此,其耐高温和抗低温的能力极强。同时,扶桑绵粉蚧的雌雄性比开差较大,正常情况下雌虫明显多于雄虫,而且其孤雌生殖的繁殖方式,又大大增加了该虫不断向外扩展的可能性,这一特性对扶桑绵粉蚧的发生极为有利。
扶桑绵粉蚧在田间的传播,可通过1龄若虫在植株上爬行而扩散,也可随风、水流、器具、动物和人的携带而扩散;其远距离传播主要是若虫或雌成虫通过种子、苗木及农产品的调运而扩散。
2009年,扶桑绵粉蚧被正式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农业部、国家质检总局第1147号公告),2010年又被列为全国农业、林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明确了其对棉花的严重危害性。对于扶桑绵粉蚧的检疫防治,首先要加强口岸检疫的把关,防止其从境外传入,这是做好国内封锁控制的重要保障。其次,严格国内调运检疫,对主要寄主植物及其农产品的调运采取严格的检验检疫措施,防止人为传播扩散。同时,要加强对发生区的检疫控制,及时加强调查监测,查清分布范围并对其寄主植物进行适当处理[7]。
为防止扶桑绵粉蚧入侵桑园,应密切关注扶桑绵粉蚧在我国的传播动态,特别是桑树与棉花及其他寄主植物混合栽植的区域,必须加强虫情监测,并及早做好应急预案,一旦发现扶桑绵粉蚧入侵桑园后要及时采取扑灭措施;同时加强桑树苗木和接穗的调运检疫工作,开展扶桑绵粉蚧在我国农区环境的发生规律研究,控制扶桑绵粉蚧的扩散和蔓延。
关于扶桑绵粉蚧的农业防治主要应做好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清除杂草和虫害叶,对棉田、果园和林地周边有扶桑绵粉蚧的寄主杂草以及寄主植物的落叶、残体等及时清除,防止转移危害。二是减少越冬虫源,冬季采用深耕冬灌,消灭在土中的越冬害虫,降低越冬基数,减轻次年的发生与危害[8]。三是对棉花、果树等寄主植物进行适度整枝打杈,改善通风透光条件,抑制扶桑绵粉蚧的发生。
印度曾报道一种班氏跳小蜂(Aenasius bambawalei)对扶桑绵粉蚧的寄生率为20% ~70%[9],随后陈华燕等[10]从广东和海南采集的扶桑绵粉蚧中也发现了该跳小蜂;另外,六斑月瓢虫(Cheilomenes sexmaculata)是扶桑绵粉蚧较常见的捕食性天敌[11],对于这些天敌昆虫可加以保护和利用,发挥其在综合防治中的积极作用。
目前,对于扶桑绵粉蚧的控制,除了植物检疫之外,主要还是侧重于化学防治。由于扶桑绵粉蚧在发育过程中其体表能产生白色蜡粉;因此,防治扶桑绵粉蚧时最好掌握在若虫低龄阶段用药。常用的防治农药可采用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200倍液、5%吡虫啉乳油1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和48%毒死蜱乳油1100倍液等[12],也可采用40%劲克介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的1000倍液等[13]。若扶桑绵粉蚧在桑园中出现,可采用40%氧化乐果乳油1000倍液或48%毒死蜱乳油1100倍液防治;同时,应注意所使用的农药对家蚕的安全性。
[1]李娟,赵宇翔.检疫性有害生物扶桑绵粉蚧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森林病虫,2011,30(4):41-43.
[2]张润志,王福祥.扶桑绵粉蚧(棉花粉蚧)[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127.
[3]虞国跃,李立.扶桑绵粉蚧的识别[J].植物保护,2010,36(4):188-188.
[4]朱艺勇,黄芳,吕要斌.扶桑绵粉蚧生物学特性研究[J].昆虫学报,2011,54(2):246 -252.
[5]Ar K M I,Rafiq M,Ghaffar A.Host plants of cotton mealybug(Phenacoccus solenopsis):a new menace to cotton agroecosystern of Punjab Int[J].AgricBiol,2009,11(2):163 - 167.
[6]王艳平,武三安,张润志.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在中国的风险分析[J].昆虫知识,2009,46(1):101-106.
[7]朱景全,王玉玺,熊红利,等.扶桑绵粉蚧的检疫与控制[J].植物检疫,2011,25(1):85 -86.
[8]崔金杰,雒珺瑜,张帅,等.棉田外来入侵害虫扶桑绵粉蚧的防治[J].中国棉花,2010,37(2):6 -7.
[9]Hayat M.Description of a new species of Aenasius Walker(Hymenoptera:Encyrtidae),parasitoid of the mealybug,Phenacoccus solenopsis Tinsley(Homoptera:Pseudococcidae)in India[J].Biosys-tematica,2009,3(1):21 -26.
[10]陈华燕,曹润欣,许再福.扶桑绵粉蚧寄生蜂优势种[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2):280 -282
[11]虞国跃.中国瓢虫亚科图志[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12]杨爱娟,马骏,高军,等.防治扶桑绵粉蚧化学农药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J].环境昆虫学报,2010,32(4):552-555.
[13]陈军,郭跃华,黄河征,等.5种药剂对入侵新害虫扶桑绵粉蚧的防治效果[J].广西植保,2010,23(3):2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