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模块化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的建构*

2012-07-24 06:08田宏碧张志强
中国出版 2012年3期
关键词:出版业模块化建构

文/田宏碧 张志强

处在转型期的中国出版业日新月异,其产业化、市场化和数字化的综合发展趋势决定了编辑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程度必将大幅提升,高素质新型编辑人才的培养和建设就成为出版业关注和面对的现实问题之一。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纪念高校编辑出版学专业创办20周年的座谈会上,曾强调“人才是编辑出版业的核心创造力”。[1]在以“大文化·大媒体·大编辑”为主题的首届中国编辑高层论坛上,他又提出“做无愧于时代的新型编辑”,希望大家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素养,适应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需要,成为文化创造的真正推动者和大媒体时代合格的新型编辑。[2]

吸引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进入出版业,既是出版业发展的迫切需求,又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出版教育和培训,为出版业输送了大量生力军,其作用毋庸置疑。但在整个出版教育和培训体系中,新编辑入职培训这个环节,一直以来受重视程度不高,抑或是流于形式、有胜于无。具体表现在理论研究上,专门研究新编辑入职培训的学术论文不多,学术专著更是凤毛麟角;在实践操作上,多数出版单位长期以来没有体系化的新编辑入职培训,有的甚至取消了新编辑入职培训。这与过去我国传统老牌出版社内部有着培养新编辑的优良传统和许多行之有效的严格的成套训练方法形成了鲜明对照。[3]笔者曾经当面听过我国外语类专业出版社的领军者——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社长蔡剑峰的感慨:“多年来,我们社奉行的做法是,新编辑一入社,立即发给他一杆枪(一本书稿),打垮敌人(编好书稿)的,继续坚守阵地(当编辑);被敌人打垮的,自然淘汰!”一本书稿,就决定了一个新编辑的命运,这样的入职培训令人寻味。

新编辑入职培训作为一个重要的衔接环节,其作用和实效远未被整个出版业所关注、发现和挖掘,建构模块化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势在必行、意义深远。

一、入职培训体系建构的必要性

1.建构模块化的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是适应出版业大发展的必然要求

柳斌杰指出,“大文化”、“大媒体”背景下的“大编辑”,并不是编辑本身的权或名变大了,而是指编辑的职业领域扩大了。[4]当今和未来的编辑,机遇和挑战并存。编辑处于出版活动的核心环节,要适应日益发展的经济、文化、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海量的新资源、新信息和新知识,要完成传播知识、传承文明的历史使命,适应现有的出版体制转型,推动出版产业大发展,就必然要经历模块化的新编辑入职培训。

2.模块化的新编辑入职培训是编辑整体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环节

走出校门,踏入社门,职业身份的转变,除却成长的喜悦之外,很多新编辑不得不面临职业焦虑的困扰。[5]尽管编辑出版教育近年来在我国发展迅速,其招生规模、理论研究、学科建设等都取得了不少成绩,但长期以来的教学内容大多以课本知识的灌输为主,对出版学专业的应用性学科特征重视不够,忽视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使我国高等教育中普遍出现的高分低能现象在出版学专业领域显得尤为突出。[6]所以在出版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怪象:很多出版社不想要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编辑出版专业人才就业状况处于困境。行业新手如何有效成熟,成了新编辑以及出版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尽管新手走向成熟的路径很多,但是从整体职业生涯规划和发展的角度分析,科学、实效的新编辑入职培训是一个重要的链接点。具有远见者,已着手探索与尝试模块化的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如外研社就制订出定调为“务实远见”的新编辑培训模式,[7]并持续开展、动态完善,为编辑职业生涯的良好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模块化的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是出版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可靠保证

上文提及的很多出版社不愿招收编辑出版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的编辑出版专业的毕业生就业困难,事情的发展似乎走入了“死胡同”。但透过表象,其实不难发现,这种奇怪的现状,并不代表出版社不需要吸收新鲜血液、储备人才,而刚出校门的新编辑日后也并非不可能成为高素质成熟编辑,矛盾的根源是双方的预期不同。对于相当多的出版社来说,希望入职的新编辑是招之即来、来之能战的熟练工,因为毕竟这些入职的新编辑之前已接受过相当长时期的专业系统教育和培训。同时,许多刚进入出版社的新编辑,发现自己在学术象牙塔里的所见所习,在实际编辑出版工作中却大多难以派上用场。但出版业持续稳定发展肯定离不开人才,因为出版事业的核心是人,是人的创造力。模块化的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承担着缩短出版社和新编辑双方预期差异,发现和培养成熟型编辑、编辑团队的重要责任。

二、入职培训体系建构的可行性

1.出版体制改革和产业化大发展为建构模块化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和基础

随着出版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发展,出版企业市场化、集团化的持续推进,对人才的刚性化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呈现出井喷趋势。近几年,出版社招聘编辑的数量和规模呈强劲的上升趋势,而且可以预见的是这种趋势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除了基本学历,出版社更重视新编辑的业务能力和职业可塑性。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制度、注册编辑制度等都从各个方面印证着模块化的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建构的可行性和急迫性。

2.日益完善的现代出版企业体制为建构模块化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提供了制度保证

长期以来,模块化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未能有效建构,也与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出版业长期的事业属性有着密切关联。在这种属性庇护下的出版业,远离市场竞争,编辑也以干部身份自居,享受着较为稳定和优厚的福利待遇。而转型之后的中国出版业,除了固有的文化属性,其产业属性也一并得到释放和强调。出版社的人力资源工作、机构设置和制度建设等被摆在了突出的地位,因为它们的运作机制和效用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出版社的未来发展方向和力度。现代出版企业中,模块化的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无论在经费来源,还是制度保障上都能得到有力支持。

三、入职培训体系的模块化构件

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模块至少要包含下列内容。

1.通识模块

此模块的设置内容应当是编辑出版行业内从业人员的必备性基础知识,目的是使新编辑尽快了解、熟悉和遵守出版制度,顺利开展日常出版工作。根据新编辑的培训人数、时间、专业背景等实际因素,此模块可继续细分成多个子模块,但以下两方面内容必须成为其主干:第一,国家有关出版的法律、法规、条例以及各项出版政策。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出版管理条例》、重大选题备案制度以及关于尊重民族文化、国家版图、保密制度等规定。第二,编辑出版专业技能类知识和行业标准等。如:《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出版物汉字使用管理规定》、《校对符号及其用法》、《图书和其他出版物的书脊规则 》、《校对质量分数的计算方式 》、《社会科学期刊质量管理标准》等。

2.企业模块

此模块是根据各个出版社自身特色而设置的,目的是为了使新编辑能够更好、更迅速地融入新集体,增强其荣誉感和使命感,坚定自己的职业选择和定位。此部分内容,大的方面可涉及社史介绍、企业定位、企业文化、企业精神、员工发展和未来愿景等。小的话题可细化到部门构成、岗位设置、本社出版流程、稿件规范等。当然更多的是请企业管理者、资深编辑和相关人员,针对本社特定的出版领域、出版优势、出版资源,进行专题交流和研讨,使新编辑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岗位职责,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

3.个性模块

随着出版业的发展,编辑的职业领域随之扩大,与之对应的是编辑的再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化。在某些综合性大社中,已出现策划编辑、文案编辑、图片编辑、网络编辑、科研编辑、培训编辑、推广编辑等多达十几类的编辑分工。同时,处在多元化社会发展中的新编辑,个性特质和心理发展各异。职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与职业之间存在着双向选择,人要选择职业,职业也要选择人,只有实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潜能,提高工作效率。这就更加要求在新编辑入职培训时,也必须注意对其职业兴趣和能力特征进行合理匹配。所以,个性模块可以把编辑的心理特质筛选作为内核,在此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众多子模块。比如外倾性明显,同时自我内驱力强的新编辑,可以由多个资深编辑共同对其进行指导(“多对一”师徒式),有时甚至可以任其自由选择社内岗位,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后再确定其具体岗位。而对于内倾性明显,文字处理能力强的新编辑,则可以为其指定某位导师(“一对一”师徒式),使其进入具体出版工作流程。再如,对于教育编辑来说,有教育经验和无教育经验的,其培训重点和要求都要有所区别。此外,对于向策划、推广、科研型方向发展的新编辑,都应当为其定制适当的培训子模块。

模块化的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图

四、入职培训体系建构的思路

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的建构,需要从下列方面入手,以提高质量和效率。

1.领导参与,分工明确

褪去事业身份的中国出版企业,应当而且必须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其中善待自己的从业人员,给予他们在社会支持、职业成长等方面足够的关注和支持,是培养人才、重视人才的切实体现。[8]出版社领导必须从思想上真正重视新编辑入职培训的重要性和意义,而不只是一味地埋怨招不到实用、好用的熟练编辑。在实际工作上,应当能把模块化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作为出版社人才建设的重要环节,落实到人力资源工作的常规工作中去,并制定计划,参与实施和指导。领导不能只是将新编辑入职培训工作,层层分解,级级应付,更不能采取只有出现问题才临时突击培训的做法,或者是照本宣科、训话压人。

2.长期坚持,动态完善

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的模块化建构是个系统性工程,其设计、实施和完善是动态发展的过程。短视行为,虎头蛇尾,是此项工作深入开展的拦路石。只有及早谋划,系统设计,长期积累,各个模块的内容设置才会越来越科学、丰富、合理和完善,针对性才会越来越强,才会逐渐对出版社的人才建设、团队培养起到有力的支撑作用。

3.注重实效,加强考核

模块化的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有些内容是与出版教育相重叠的,但实效性和应用性应当成为新编辑入职培训的特色和目标,以区别于后者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同时加强考核,也是注重实效的成果检测,比如新编辑对本社编辑流程的适应程度,其岗位目标是否明确等。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不能使模块化的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走上社会上通行的“参加培训—随便应付—考试通过—获得证书”的老路。因为这种流于形式的入职培训,在相当程度上只是增加了新编辑的负担,其实际效用往往会大打折扣。

4.借鉴整合,多方参与

体系化、职业化的编辑培训在某些发达国家出现较早,且成效显著。如英国以出版培训中心为主导,为正规出版教育做补充,其开设的课程实用性强,培训教师具有丰富的出版业实践经验,大大提高了英国出版业从业人员的水准。[9]德国推行双轨制出版职业教育,一半时间要求编辑专业的学生在企业或部门实践。[10]这些做法和经验,非常值得我们借鉴和思考。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尽可能约请社内外有丰富出版经验的人士参与新编辑入职培训。

总之,建构模块化新编辑入职培训体系是加速新编辑走向成熟的助推剂,是出版社人才建设和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要环节,是适应当今及未来出版产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

[1]柳斌杰.人才是编辑出版业的核心创造力[J].中国编辑,2004,(6)

[2][4]柳斌杰.做无愧于时代的新型编辑[J].中国编辑,2008,(3)

[3]李玉莲.新编辑的“入门”培训刻不容缓[J].出版广角,2002,(11)

[5]李亚平.学术期刊新编辑入职培训内容与路径控寻[J].天津工程师范学院学报,2010,(2)

[6]罗紫初.论数字时代出版人才能力之培养[J].出版科学,2009,(1)

[7]刘蓓蓓.外研社新编辑培训:务实远见定调三部曲[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5-05-11

[8]张志强.转制后中国出版企业的发展与社会责任[J].中国出版,2010,(14)

[9]张志强.英国出版培训述略[J].国际新闻界,2006,(11)

[10]付秋玲, 王大庆.国外图书出版业的培训模式及其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0,(3)

猜你喜欢
出版业模块化建构
模块化自主水下机器人开发与应用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模块化住宅
试析新媒体时代传统出版业编辑的应对方法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市场经济中的司各特:文学出版业与历史小说的兴起
ACP100模块化小型堆研发进展
建构游戏玩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