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雯芝 黄小梅
(苏州市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拥有近5000年的近代历史,是古代五大文明古国中仅存的一个有连续继承性的文明古国。纵观世界文明发展,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希腊文明都因历史的变迁而消失,遗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些残壁断垣。而语言的文明和魅力,只有中国在经过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的口述,流传至今。
吴方言是中国境内最古老的语言,其形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距今已有约2600多年的时间。那时江南一带民间通行百越语,在古汉语的不断冲击、覆盖下逐渐形成古吴语、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吴方言跟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也随之发展。从春秋战国时代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再至隋唐宋元明清多个朝代,吴方言一直在中国语系中占有一方不可忽略的地位。
一种方言承载的是使用这种方言的人们积累的文化。语言的多样性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从语言学和社会文化角度来说,方言是极具地域特征的一种标志,仿佛是一个地方自我展现的名片,它凝结着持有者真实的生活经验和鲜活的情感体验。若背离这种语言,等于否定了自己从小生活的语言环境以及这种语言所承载的价值世界。从传统社会到当今的信息时代,无论就公共事务还是日常生活领域中的应用来看,方言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实际功用和社会价值。
以苏州话为代表的吴方言有着七千万的使用人口,是仅次于北方话的第二大语,它具有以北方话为基础的普通话所不能替代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价值。一种方言孕育了一种文化,苏州人淡雅平和的处世方式、细腻精致的生活习性、朴素高雅相融的文化特色,可以说与“糯软”的苏州话的长期“润泽”大有关系。柔能克刚,水能溶物。吴语,软糯优雅,清丽柔和,一向被认为是最优美也是最重要的方言之一,以其委婉动人的声音赢得了“吴侬软语”的美称,具有丰富的内涵和表达力,在历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宋代辛弃疾曾经写下了“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朱熹在《铅山立春之一》云:“雪拥山腰洞口,春回楚尾吴头。欲问闽天何处,明朝岭水南流。”清代程夔于《河口竹枝词》中说:“鸣榔晚起渔舟唱,半是吴歌半楚歌。在上饶、铅山、广丰寓居时。”描写的就是上饶、铅山、广丰一带的吴侬软语十分悦耳动听。方言作为一种地域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有着普通话所不能替代的文化价值和文化功能,故曰:“文以载道”,“语一通神”。但是苏州话好听却难学,吴语的一大特点在于保留了全部的语音声母,具有七种声调,保留了入声。现代苏州话(苏州市区)有27个声母,48个韵母,至今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尤其是连读变调,对于初学苏州话的外地学生来说简直难如登天,虽然近年来有关苏州话的读本出版了不少,并且配有语音光盘,但毕竟在一本书中收入的词汇量是有限的,杯水车薪解决不了问题。为此,我们意欲借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发网络苏州话专门课程。
首先,它是课程。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括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网络课程还要考虑到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并由此而产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的极大改变。总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是信息时代条件下课程新的表现形式。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其次,必须具备网络的特点。网络课程资源的建设是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最新产物。课程开发是在学校现场发生并展开的,以课程内容的基本精神为指导,依据学生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可利用和开发的资源,由学校成员自愿、自主、独立或与校外团体个人开展的,旨在满足本校学生学习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
探索现代信息技术在苏州话教学中的功能开发和利用,借助“苏州闲话网”,运用网络资源,帮助学习者利用课余时间自由学习。“苏州闲话网”主要设立以下四大模块。
第一,“主题模块”。
?
第二,“特别推荐”。
?
第三,“互动社区”,主要有:吴语协会论坛,豆瓣吴语小组,百度吴语吧,百度苏州闲话吧等。
第四,“友情链接”,主要有:吴语协会、吴语学社、百度姑苏吧、中国昆曲网、苏州评弹学校、中古音查询、苏州娱乐、北大中文论坛、梅林工作站、锦绣江南、学说上海话、沪语网、上海闲话网、无锡闲话网、宁波闲话网等。
完善吴语拼音方案,更多地借用大多数人们已经熟知的汉语拼音和英语音标来标注,使学习者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比较容易地入门。
配合学院开展吴文化特色的人文教育与实践,依托苏州市社科联、苏州市文联和苏州市吴文化传承与实践中心,开设人文素质讲坛和吴文化讲坛。结合社团创建活动,建立昆曲、评弹、吴歌等吴文化学生社团,打造学院素质教育的特色与品牌,培养学生具有吴文化特质的人文素质。
以先进的教育科学理论为指导,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寻找教学改革的突破口,探索提高教学调控的有效性教学策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科学理论改造传统的教学模式,设计新型的教学模式以优化教学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改革课堂教学的结构形式,在学习时空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学习实践的机会,指导学生自主获取知识,不断提高学习能力,把苏州话学习与现代信息技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真正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达到“让教学更有效”的目的。
在旧版苏州话有声字典的基础上,借用最新的软件程序加以改进,推出新版本,来修正部分已发现的错误,使发音更加清晰,努力做到支持自动更新,可以不断增加字库,而且是桌面应用程序,不上网也能用。这样,让初学者只要打开“苏州话有声字典”,点击相应的文字后,就能听到一口标准的苏州话,进而通过反复模仿、练习,初步学会说较难学的苏州话。
让学习者在掌握现代苏州话(苏州市区)中的27个声母,48个韵母,7个单字调的前提下,以吴语拼音为工具,拼读教材上的词汇、语句,掌握苏州话的常用词语,逐步运用苏州话进行日常的会话交流,并且通过富有地方特色的场景对话,来了解一些苏州的风土民情和风景名胜。
从大众角度介绍苏州话的特征,选登有关苏州方言文化的文章以及电视电台节目、戏曲方言歌曲等,让学习者在学说苏州话的同时,领略到吴文化的魅力,最终帮助学习者循序渐进地接触、认识、并弄懂、掌握复杂多样的连读变调和特殊音变。
致力于传承、弘扬苏州优秀的传统文化,不断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方针,以用苏州话表演的评弹、昆曲、吴歌为载体,搭建学生汇报学习人文知识、传承吴文化技艺的展示舞台,积极有效地开展传承实践活动,引领学生由吴地特色艺术入门,进而激发他们学习苏州话的热情。
吴语作为伟大的文化遗产,其语音体系之完善,文化积淀之深厚,素为其他地区所不及。孔子曰:“礼失而求诸野”。中国方言之于中国文化的意义,正在于它的“野”。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近年来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积极推进“高雅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此,学院把吴歌、昆曲、评弹的学习欣赏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品牌项目大力推广,使广大学生特别是外地学生感受到具有吴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的熏陶。遗产艺术如何在当代青年学生中形成更大的文化认同,而非存其遗容乃至束之高阁,以便更为恒远地传承下去,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且有意义的工程。它们和苏州话之间的关系即是鱼与水、毛与皮之间的伴生关系。水之将涸,鱼欲何往;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讲不好苏州话、听不懂苏州话,却去奢谈弘扬传统艺术,是无异于隔靴搔痒的。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开发苏州话网络课程,帮助青年人学好苏州话,对于深入感悟苏州文化美感大有裨益。
[1]王世辉,石睿.现代信息技术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武法提.网络课程设计与开发[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汪平.苏州方言语音研究[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
[4]叶祥苓.苏州方言字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