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开展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

2012-07-19 01:52赵振武
绿色科技 2012年4期
关键词:第二课堂大学生活动

赵振武,刘 斐,唐 玲,易 量

(南华大学,湖南 衡 阳421002)

1 引言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学习实践活动。它是以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构成、性格类型为基础,以兴趣爱好为导向,以完善和提升自我为目的的平台,是对传统的第一课堂的补充。我们大学生踊跃参与的社会调查、咨询服务、学术探讨、科技发明、公益劳动、社团活动等等课外实践活动,是高校实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具有导向、凝聚和激励、素质拓展、自我教育、媒介等功能,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更好的适应目前瞬息即变的创新时代。在当前,与西方发达国家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比,中国高等教育在基础理论的教育并不落后和薄弱,但在对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却有一定差距。随着21世纪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如何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是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随着就业压力的越来越大也促使当代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于高校以及大学生来讲都有深远意义。

2 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探索综述

有许多学者针对国内高校“第二课堂”开展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这些学者大部分是从老师教学和学校管理出发进行分析。如2009年7期《教育科研》中彭惠芬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一文中就指出:学校领导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在学生或教师管理者进行资金或举办场地等资源申请时,如果是与学校其他活动的安排相冲突的时候,以第二课堂活动退让或者是首先保障第一课堂教学而导致活动的不能正常开展;教师意识不到位,学生积极性不强,对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认识不够是大部分学生表现出淡漠的态度,提不起高度参与热情的关键问题所在;管理队伍不够专业,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人员不具备专业素质,分管部门不明确,管理缺乏目的性和针对性,组织活动有问题找不到实质的责任部门解决。同时在《商情》2010年20期的《中外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差异性分析》中分析得出国外的第二课堂更具有一些明显优势:第二课堂活动的高雅性和娱乐性;参与体育活动的广泛性和系统性;大学生志愿者活动的制度化与普及化;大学生参与校园活动的主体性与参与性。

学者们也针对以上问题与不足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彭惠芬在《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浅论》一文中也提到:高校要划拨专项经费,针对第二课堂建立激励机制,把有序组织和自主参与相结合起来。张科在2010年《教育与职业理论版》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就指出要引入学分制和课程的理念,对第二课堂活动进行统一规划和管理,将一切有目的、有计划地促进学生知识增长、能力提高、素质养成的第二课堂活动,都看做是“课程”。在2009年12期《消费导刊》的《在日常服务中支持第二课堂建设》一文中呼吁:教学辅助部门制定管理办法,使学生社团活动有序规范进行;引导学生有选择的参与社团活动。

从教学和学校管理角度,高校“第二课堂”开展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是高校师生对第二课堂育人功能的认识不足,第二课堂“边缘化”严重,缺乏统一的规划;并且学校不能有效提供资金、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也没有专业的管理部门、指导人员、咨询人员等软件设施;缺乏对第二课堂认识和重要性进行有效宣传,和正确引导。由此以来第二课堂的实践活动只能流于形式,校园内缺少追求提升自身创造、创新、创业能力的氛围。

而将第二课堂纳入学校的教学计划,统筹规划,建立第二课堂的保障机制,提倡自主研究型第二课堂活动方式,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加大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学生的覆盖面;学校对“第二课堂”给予足够的重视,为“第二课堂”提供足够的资金和场地设备等硬件设施和专业的指导人员等的软件设施,并对第二课堂高效有序的管理提供指导和帮助。对第二课堂学分制管理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避免学生怀着功利性的心态参与“第二课堂”的学习,从而影响“第二课堂”的实际效果。注重活动的实际意义和价值,防止形式化。学校应该做好对各种创新创业活动成果的宣传,发挥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形成活跃的创新创业活动氛围等。这些措施为高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价值。

3 调查方法与问题分析

3.1 问卷调查

调查小组根据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制出了调查问卷,在某高校校园内进行随机抽样调查。小组在国内外关于“第二课堂”以及“三创”教育和学习的研究的基础上,建立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与“三创”能力的关系模型。在做随机问卷调查之前,项目组对两名老师和四名同学进行了深度访谈。并结合目前各学术界提出的关于提高大学生三创能力的相关理论,小组根据国内外研究,编制了“三创”测度量表。该量表包括“创新”“创造”“创业”3个维度。并在量表编制后进行了数据收集。本次数据收集的样本包括前测样本、正式调研样本。对前侧样本进行预测试,根据预测试的结果对量表进行改进,然后对正式样本进行全面调查。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400份,共收回398份,回收率为99.5%,其中有效问卷为19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48.5%。剔除了无效问卷后问卷的有效性程度比较高。本次研究将收集的数据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可靠性检验。对问卷调研后回收的数据,本小组进行了因子分析、信度分析、效度检验、逻辑分析、回归分析(表1)。

由表1可知,本次调查的数据比较全面,涉及到了学校的各个院系,年龄阶层以及收入水平等等。由表2可知,从参加的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积极程度来看,女生的分值比男生略高;在各年级中,大四的平均分依次高于大一、大三、大二,因此大一学生潜在的三创能力比较高;而从户口的角度,城市户口的平均分高于农村户口;家庭月收入不同的层次大致表明,月收入越高的活动参与平均分越高。本研究应用路径分析法和Eviews5.0软件工具,对第二课堂实践活动8个因子对三创能力提高的影响的假设进行了统计检验,这8个因子分别是家教、暑假工等兼职和实习工作,在校期间的创业性活动,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知识竞赛,课外阅读,社团活动,担任学生干部,技能培训,其相关结果见图1、表3。散点图可以直观地看出,第二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与三创能力的提高没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从回归结果表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参与程度对三创能力的解释能力只有6.44%,说明了第二课堂实践活动和“三创”能力的提高二者之间并不存在太大的正相关性,该校“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并没有对该校学生的“三创”能力有显著性的提高。

表1 数据基本描述

3.2 原因分析

本小组通过调查分析认为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除了以前学各者所分析出的原因外,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是影响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因素。

(1)学生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与活动安排,对此原因进行了相关的问卷调查,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45份,回收有效问卷44份。男女比例为1∶1。调查对象为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统计显示:学生的平均课时在30~40之间,课余时间比较充裕,调查结果如图2。

表2 各个基本信息变量的频数描述和比例

图1 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总分(x)与三创能力总分(y)的散点

图2 课余活动

表3 X表示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总分

从统计来看,从某种程度上说学生的学习还是他们的生活的主题,占到了22%。但是在这里要指出的是睡觉(19%)和娱乐(20%)占到课余活动的40%,如果还加上运动达到了58%。可以说大学生的花在学习上的精力显然很少。而其它时间主要花在了睡觉和娱乐和运动方面。而剩余的20%精力则放在兼职,和其他上。如此看来,大学生放在第二课堂上的精力还不足20%。把第二课堂和第一课堂的精力相加只有42%。另外,对使用电脑时间和对课余时间的安排意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结果见图3、图4。

图3 使用电脑时间

图4 课余时间安排意识

结果表明,学生使用电脑的时间大部分超过3h,同时会认真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的只占到被调查学生的9%。绝大部分学生缺乏课余时间安排和管理意识。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没有充分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对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投入较少。

(2)目前形成的第二课堂活动缺乏新意,且不能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求紧密联系。现在高校开展的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沿袭了历届的形式,比如青年志愿者队每届所开展的大部分活动是按照往届的策划书按部就班地完成,这种模式通常被下级干事们认为是一种负担,因此许多活动不能充分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实际调查得知,每一个部门里的成员都有丰富的想法,但是不能得到有效的反映和实施。因此成员的各种兴趣爱好不能通过实践活动得以发展。

(3)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性格弱点。过于浮躁、缺乏耐性和主动性,因此学生不能坚持认真地对待自己的“第二课堂”活动。对一种活动的好奇心一般只能暂时地是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这种新鲜感逐渐退去,参与活动的人越来越少,参与活动的人的积极性越来越低。其具体表现一些社团或组织在一段时间后就有相当一部分成员自动退出或者被动退出(因为表现很不积极),这些社团和组织必须重新招募新的成员以维持其存在。

(4)由于长期的升学压力和目前的就业压力,在校大学生在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兴趣爱好的培养,普遍缺乏兴趣意识。找到一份好的工作是大多数在校大学生最重要的目标,而现在大学教育又存在与社会的脱节的现象,所以他们往往忽视了在校学习本身的重要性。在另一方面,许多同学认为自己从小就缺乏在学习以外其他方面的兴趣挖掘,而现在才开始学十分困难,经常遇难则止。

(5)在校学生正在受社会物质意识流的影响,急功近利,注重短期利益,缺乏长远计划与目标的社会价值观。通过调查了解到大学生开展活动的目的性强,功利性强,与此同时又付出的太少,具有明显的“眼高手低”的特点。并且大学生在自主组织第二课堂实践活动时,也往往是“重形式轻实质”,不注重各成员真正参与取得的内在成效。往往只有一少部分人真正的用心投入和积极参与,而大部分同学只是因为一时热情。例如,该校在某些社团活动中,空设了许多头衔,而不干实事。

(6)社会上对人才的评判标准仍然十分看重学历和名校效应,这对大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带来了许多负面影响,并且高校教育体制也是重点集中于第一课堂,而忽略了第二课堂。所以对本来就没有太强参与第二课堂活动积极性的同学带来了思想上的错误引导,使参与活动的同学日渐减少。

4 对策与建议

学校管理第二课堂活动要坚持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对有新意的第二课堂给以充分的肯定与支持形成去旧存新的活动淘汰机制。这种淘汰机制一定程度上能进一步激励学生更积极地参与,也保证了活动的新颖性和吸引性。在实践层面上鼓励学生大胆的想法以及有效的反馈定期并制定一些计划,加大其可执行性。

学生应从主观意识上不断加强自律意识,合理的分配好自己的课余时间,并正确认识其价值取向,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第二课堂活动,此外,在参与的过程中要克服浮躁的心理,逐步让思想成熟化,理性化,踏实的做好该做的工作。并且在之后要不断加以总结和整理,为自己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

第二课堂活动开展时引导的系统化与制度化。学校应设立一个独立的第二课堂活动的指导部门,充分发挥其引导职能,从学生的对自身发展的意识观念、对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间安排与协调和活动开展过程的引导各方面,进行全过程的系统化指导,从而使刚刚入门的学生能真正找到兴趣与激情。以在加强有指导价值的宣传,引导学生如何正确有效地开展活动为例,在学术研究方面,可以要求已在课题研究工作上已经取得一定进展与经验的同学,如获得“大学生挑战杯”全国金奖和省级金奖的课题研究小组,向正在开展与有意向将要开展课题的同学进行经验交流与指导。

对于那些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应该在各个方面其带头模范作用,形成良好的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氛围。对那些具有潜在参与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并充分发掘他们的内在力量,使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更具有主动性和凝聚力,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其心理需求。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提高学生实践技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学生参与的第二课堂活动时不应该拘泥课程体系的安排,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需要,对课余时间进行有效地利用,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陶冶生活情操,使德智体美相互渗透,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完善高校第二课堂活动管理,加大第二课堂活动宣传力度,提升第二课堂活动品质将是我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1]刘 青,傅 剑.完善教学研究型大学第二课堂的思考[J].消费导刊,2008(6):27~28.

[2]张 科.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化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9(4):217~218.

[3]田兴平.中外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差异性分析[J].商情,2010(20):44~45.

[4]张 强.高校第二课堂开展现状及对第二课堂实施学分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16):22~23.

[5]喻国强,李 剑.在日常服务中支持第二课堂建设[J].消费导刊,2009(12):56~57.

猜你喜欢
第二课堂大学生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01—02合刊
第二课堂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六旬老妇“养出”了个大学生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2013年第三届大学生演讲比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