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教学与国学知识的普及

2012-07-16 06:26吕劲蓓
文教资料 2012年29期
关键词:普及国学高中历史

吕劲蓓

(南京市第十三中学,江苏 南京 210008)

一、什么是国学?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中国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称。“国学”之名,始于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

关于国学的范畴有不同的分类,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分类有两种。 (1)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一流学者完成。“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2)以国学大师章太炎《国学讲演录》所分,则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和文学。章太炎在其《国学概论》中称:国学之本体是经史非神话、经典诸子非宗教、历史非小说传奇;治国学之方法为辨书记的真伪、通小学、明地理、知古今人情的变迁及辨文学应用。

当下我们从普及国学知识出发,在借鉴前人先辈的基础上,把国学知识分为儒家伦理、哲学思想、宗教信仰、政治司法、教育科举、军事谋略、经济赋税、史学史籍、语言文学、艺术国粹、民生礼俗、中医养生十二个部分。

二、为什么要普及国学知识?

一个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总要有一个价值支撑点,国学博大精深,是很久以来中国人的立身处世之本和心灵归宿。而当下人们精神世界极度匮乏,无止境地追求金钱,数典忘祖,对中国文化的瑰宝一无所知,而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价值和底蕴,越来越受到全世界的瞩目。1988年,74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物理学诺贝尔奖金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人类要想在21世纪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回到20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所以笔者认为普及国学知识非常必要。

1.普及国学知识,有利于心灵的滋养和人格的完善。普及国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了解零星的知识点,还是为了“明理”。比如儒家思想中的“五常”、“慎独”、“修齐治平”等伦理规范,中国人不可不知,如加以细细体味,更加受益良多。

2.普及国学知识,还能帮助我们澄清一些常识性错误,以免贻笑大方。近年来出现所谓国学公众人物误称“令尊”为“家父”,将“罄竹难书”用来赞赏好人好事等一些令人咋舌的公共文化事件,甚至有人将国外文献中提到的孟子翻译成中文的“孟休斯”,这些都表明我们对国学的基本文化常识非常匮乏。国学研究人士,尚且如此,何谈我们被高考压弯了腰的学生呢?

3.普及国学知识,有利于培养高雅情趣,提高精神生活品位。中国从古代一直到民国,无数文人雅士的琴棋书画、金石篆刻、诗词歌赋精致高雅之极,充满诗情画意。而反观今天的学生吃的是快餐,看的是卡通,玩的是动漫,很少有学生愿意在业余时间去看一看经典书籍。据统计,目前美国人平均一年的阅读量为20本书,而中国人只有5本,阅读量小,直接导致很多传统书店关门大吉。教师对此现象,倍感忧虑。让我们读书吧,做一名精神世界的强者。

三、国学知识普及与高中历史教学的关系。

以上笔者强调了普及国学知识的重要性,但时下高中学生学业负担很重,面临高考升学的压力,普及国学知识会不会影响正常的历史教学?笔者经过长期的思考和论证,认为此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学生了解掌握一定的国学知识只会推动历史教学上升到更高的层次,而在历史教学中普及国学知识更是“顺水推舟”、“一两拨千斤”的好事。下面笔者从“国学知识和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的关联”、“国学知识的普及推动历史教学”两方面进行论证。

1.国学知识和高中历史教材知识点的关联。笔者所在的学校采用的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下面的表格就以此教材的必修一部分的中国古代史部分来进行分析:

教材内容 所属国学知识分类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政治司法——制度与职官;民生礼俗秦始皇、郡县制 政治司法——制度与职官、政治人物唐太宗、宋太祖、行省制、三省六部制、察举制、科举制政治司法——制度与职官、政治人物;教育与科举明太祖、明成祖、废除丞相制度、张居正、内阁、康熙、军机处 政治司法——制度与职官、政治人物

上表仅仅截取了教材的一小部分,进行了分析,很显然,几乎必修一的第一单元的知识点都包含于国学知识当中,所以进行这一单元的教学其实就是普及国学知识。细细阅读教材,不难发现,有50%左右的内容都和国学知识相关。

2.国学知识的普及推动历史教学。国学知识的普及推动历史教学,我认为这是毫无疑问的。客观地说,一位老师的教学如何,学生的学习情况如何,在当下,考核的标准主要是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随着竞争的日益残酷,历史高考试卷的难度也日益加大,对学生的知识面、文言文的掌握程度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经过多次考察分析,能在历史高考中取得好成绩的,绝对不是平时只满足课本知识、死记硬背的学生,而那种对各方面都感兴趣,“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国学知识有认识和积累的学生往往“一马当先”,笔者认为这应该是普及国学推动历史教学最直接的佐证。

四、如何在历史教学中普及国学知识?

1.教师传授。对学生进行国学知识的普及,历史教师责无旁贷。我们不能奢望成为王国维、章太炎、梁启超那样的大师,但最起码作为历史老师,对国学要有所研究。怎样才能提升教师的国学修为呢?唯一的渠道就是多读书,读与国学相关的书。书读多了,当我们再讲到必修三第一课的时候,讲到孔孟的时候,你就不可能照本宣科,你所知道的知识会让你激情澎湃地描绘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讲孔子的伟大、老子的超脱。

2.学生自主学习。毕竟课堂的时间是有限的,普及国学知识单凭教师传授是不现实的。当下全国都在推动历史课程改革,推进学生自主学习,这就给普及国学知识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历史教师作为引领者,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国学的兴趣,有了兴趣,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多读、多看、多了解国学知识。

3.开设与国学相关的校本课程。开设校本课程是历史课程改革的关键,笔者认为把国学普及和校本课程相结合,势必能激发学习国学的热潮,简直是珠联璧合。试想当年,辜鸿铭在北大讲国学,走廊里全是学生;章太炎晚年以年老体弱之身在苏州讲国学,“听着近五百人,济济一堂,连窗外走廊等地,也挤满了人”;梁启超在清华讲国学,他老人家在台上与古人同哭、同笑,台下座无虚席,挤满学生。我们当代人,自然无法与大师项背,但普及国学,传播中华文明的精神一致。

[1] 任浩之编著.国学知识全知道.当代世界出版社,2009,06,01.

[2] 章太炎著.在苏州国学讲习会的讲稿,中国画报出版社,2010,04.

[3] 纪宝成.重估国学的价值.南方周末,2005.5.26.

[4] 赵锋,谷继建.国学价值失落的四个关键阶段.时代文学,2007,(5).

猜你喜欢
普及国学高中历史
“垂”改成“掉”,好不好?
5G手机打响“普及战”
讨论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历史学科高效课堂的构建
高中历史的学习感悟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包产到户与包干到户——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商榷
引导发展 推广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