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网络舆论的特点及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

2012-07-13 02:30王艺涵袁静汪明王丹
经济研究导刊 2012年30期
关键词: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王艺涵 袁静 汪明 王丹

摘要:舆论是公众对某种事情大体一致的议论,网络舆论即公众利用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平台,针对某人或某事发表的看法或意见。网络舆论对人的思想意识,尤其对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这种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结合网络舆论的特点,对大学生进行正确舆论引导,掌握正确的舆论引导原则。

关键词:舆论引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30-0301-02

“网络舆论是网民对于自己所关心话题(包括公共事务、公众人物、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历史评价等),以网络媒体为载体,通过以网络论坛为主阵地的网络公共空间,公开表达的具有强烈冲击力和影响力的意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信息传递和获取越来越快捷,舆论对人的思想意识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指出:“舆论引导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引导错误,误党误国误民。”网络舆论的倾向性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影响更是不可忽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掌握网络舆论的特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探索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

一、网络舆论的特点

1.自由性。互联网自从它诞生之日起就以其“自由性”著称,人们可以通过网络工具随时随地地沟通和交流感情,毫无拘束地发表言论和表达自由观点和看法。毫无疑问,当然依托于互联网平台的网络舆论也具有自由性。在网络中人们自由地通过敲击键盘而表达着他们所想表达的一切,也正是这种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

2.情绪性。从现实网络舆论的言论中可以看出,网络舆论中的网民情绪性的表现是显而易见的,而这种情绪性往往是网民们基于对现实的某种不满情绪造成的。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网民在面对社会环境、生存压力、现有的制度、自我实现等问题的无法解决或无法满足时,便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而这种情绪一旦产生又无法得到有效的疏导,便会增加他们把这种情绪发泄到网络上的行为趋势,表现在参与网络舆论的网民中有一部分人的思想背离了国家和政府所倡导的主流意识,言语的内容背离了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3.虚拟性。由于现实中的互联网还依然是虚拟的状态,没有实行实名制度,因此,参与网络舆论中的网民的主体身份是不公开的、虚拟的。这样带来的后果是,在网络舆论的参与和传播中,有许多“真实”的声音在虚拟身份的保护下得以发声,同时,也有部分网民在虚拟身份下选择了肆无忌惮地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对他人和社会带来混乱和麻烦。

4.交互性。网络改变了传统媒体以单向传播的交流格局,给予了普通人在网络平台上发表个人意见的权利。一方面,网民可以在网络公共空间中进行交流、互动,针对某个话题随时发表自我的看法,当不同网站的网民共同聚焦同一话题时,网站间的联动就形成了,在这种“多维互动和交流中,网民可以通过情绪感染而使一个话题逐步升级,从而促使一种有影响力的网络舆论迅速生成并不断扩散”。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共享,网民有时也会选择把传统媒体中的新闻报道作为他们热议的话题,使得网络舆论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体现了网络舆论对现实的影响越加深刻。

5.冲击性。网络舆论的影响即它的冲击性是它作为舆论范畴中所应具有的特点,是对它巨大影响力的描述。网络舆论的热议话题范围非常广泛,远远超越了空间、地域等范围,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的方方面面。当今网络舆论对现实社会的快速且强烈的反应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舆论一旦形成便会对现实社会造成强有力的、冲击性影响,并且在某些特殊时刻或者由于对网络舆论的引导不畅还可能造成网络群体事件的发生,从而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一定的损失和负面的影响。

二、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原则

高校网络舆论的引导教育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和谐校园的重要因素,是帮助大学生了解社情、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对待高校网络舆论不能听之任之,放任自由,否则就会成为现实大学生道德、价值滑坡的起点;也不能强硬对待,否则就会失去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阵地。对待高校网络舆论必须注重引导,要把高校网络舆论作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坚持正确的网络舆论引导原则。

1.正面原则。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来越强,这虽然是大学生进步的体现,但也会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功利化的趋势,更容易被社会非主流价值观所左右。因此在网络舆论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正面引导的原则,即把思想工作做到大学生的心里去,直面大学生困惑的实际问题和现实问题,从而引起学生接受教育的内部动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对热门网络话题、网络帖子给予大学生有理、有利、有节的分析,表达适度,以解决问题为出发点,在解读问题的同时向大学生讲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正面知识,使得学生通过正面引导原则的教育做到知识迁移,学会能够分析实际问题。正面引导的过程除了强调问题的分析外,还要注意不要随意压制大学生所坚持的不同意见,在正面引导的过程中,要切实注意方法,不搞简单化、一刀切,不以偏概全,更不以势压人,注意全面、科学地分析问题,力争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

2.实效原则。网络舆论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网络舆论的交互性,使得发生在某一小范围的时间,经过网上传播迅速就能上升至一件国家大事,一个热点问题,“甚至一个无关大局的小事只要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了然于心,并且能作出及时的处理和反馈。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是积极引导高校网络舆论的有效方法。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经常关注热门门户网站及各大贴吧,以及博客和微博这两种网络交流平台,要能够对大学生感兴趣的、发文者不够理智的、情绪偏激的话题和文章,做到及时分析并大学生进行疏导,要能够对带有普遍倾向性的问题做到及时摆事实、讲道理,必要时要组织大学生以讨论或辩论的形式进行教育。

3.主流原则。要把握舆论主流,使有利于大学生成长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步的主流性舆论广泛传播。对网络舆论的热点要区别情况,因势利导,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具有积极意义的热点问题,要广泛传播、扩大影响;对可能产生消极甚至恶劣影响的热点问题,要控制其传播范围,努力向正面方向引导,使之转化为积极的网络舆论,把大学生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要抓住容易引人注意的积极网络舆论加以扩展、强化,同时相对抑制或者减小消极的网络舆论,还要根据社会心理学的宣泄原理,有节制地反映某些负面舆情,使其适度宣泄,让大学生更客观地认识世界,使其情绪得以平静,把消极情绪转为积极情绪。

网络舆论的引导是一项系统工程,对待它只能坚持正面引导与实效疏导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高校网络舆论是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晴雨表”,成为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阵地,使得网络舆论话题为思想政治教育所有,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

参考文献:

[1]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1.

[2]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3]王天意.网络舆论引导与和谐论坛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73.

[4]何海翔.高校BBS的引导原则和及其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70.[责任编辑 魏 杰]

猜你喜欢
舆论引导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网络语言暴力现象及对策分析
法制节目策划的再创新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