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彩霞
【摘 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生中从没有犯过错误的人是找不到的。当童年时期道德面貌正处于形成阶段时,犯错误的可能性要大一些。”没有一个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犯错,可是没有不犯错误就能顺利成长的学生。那么,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犯错的学生就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
【关键词】正确对待 犯错 学生
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教育“适当”,能激发学生对错误行为的羞耻感和负疚感,把处罚看作前进的鞭策力和进步的新起点;教育“不当”,可使学生产生丧失信心、厌学等问题,并可诱发学生的敌意和反抗。那么,教师应该怎样正确对待犯错的学生呢?下面谈谈本人的看法。
一、记住“四忌”
(一)切忌不问青红皂白
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教师最初的感觉是恼火、气愤,随之而来的则是对犯错学生的训斥,最后无论犯错者是否真正明白了错误,以及错在哪里,怎样预防和杜绝该类错误的再次发生,都会得到的单一结果:教育者单方面的惩罚。其实,一些学生犯了错误以后,心中往往都会感到后悔,并有一些惧怕。但教师不问青红皂白的态度不仅“熄灭”了学生心中已存的悔意,而且树立起了学生对老师的敌视,往往陷入“犯错——训斥——惩罚——犯错”的恶性循环状态。
(二)切忌不分时间场合
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进行批评教育是理所应当的,但千万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批评教育学生时,切忌不分时间场合,尽量做到早晨不批评;在办公室里不批评;反映情况时不批评;提问题时不批评;当着家长的面不批评;当着全班学生的面不批评。否则就会使学生感到灰溜溜的,抬不起头来,不仅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又使学生对批评意见产生反感,难以达到促进学生改正错误的目的。
(三)切忌随意告状
当学生犯错的时候,有些教师动不动就向家长告状或向学校领导反映,殊不知这样做,极容易引发学生潜在的逆反情绪,虽然可能在短期内有所成效,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实,学生所犯错误,绝大多数是一些小错,这些小错往往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的行为习惯所致。对待这些小错,教师要逐步引导学生克服自身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要以自己的言行感染学生、教育学生。
(四)切忌旧账新算
一些教师在教育犯错的学生时,往往采取“旧账新算”的方式,把他以前所犯的错误都罗列出来。这种方式的教育会使学生感到老师是“记仇”的人,以为老师一直把他当作坏学生来看待,他在老师的心目中始终是个坏学生的形象。心理上的敌视情绪一旦形成,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就十分困难。
二、用“心”教育
(一)用一颗冷静的心,倾听学生犯错的原因
每个班级都有犯错的学生,每天都有学生在犯错误。如果一点也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动辄就骂,动辄就罚,树立起了学生对老师的敌视,长此以往,后果将不堪设想。其实,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先冷静下来,充分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让他们充分陈述之所以会出现这些行为的理由和原因。在倾听的过程中,我们就会找出他们犯错的真正根源,从而为更好地疏导、教育奠定基础,探求、研究出符合他们身心特点的教育方法。当学生犯错时,最有效的调整自己情绪的方法是,先让学生写200字以上的反思(让他们写清事情的经过和自己的态度……),这样就有利于我们保持冷静和理智的头脑,选择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
(二)用一颗耐心,引导学生认识错误
当学生犯了错误之后,作为教师者必须要正确对待,要根据学生所犯错误的程度,给予批评教育,及时纠正。要做到循序渐进,富有耐心,在宽容孩子错误的同时,就应该引导他们想象这种行为可能产生的种种后果,或者已经产生后果的严重性,让他们在自身的真实情绪体验中分辨出对错,自觉认识到错误所在,以及错误的原因,从而从内心主动产生对这种错误行为的排斥心理,帮助孩子从错误中吸取教训,不断积累经验,避免下次再犯类似的错误。
(三)用一颗真诚的心,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找出原因是关键,好比医学上查出了“病灶”,而寻找科学合理的改正方法则是“根治”的重要途径。只要对症下药,则会“药到病除”。 有的时候,孩子犯了错误之后情绪极度低落,自卑感强,甚至非常惶恐,会丧失前进的动力和信心,这时,教师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帮助学生寻求改正错误的办法,从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为出发点,多鼓励,少责骂,放手让其去大胆尝试、重新实践。这也就是说,要给孩子“吃一小堑,长一大智”的机会,使其今后在人生的道路上沿着正确的坐标更好地前进。例如:对于情绪极度低落的学生,引导他们多为别人着想,多帮助他人,从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获得快乐,从而增强成就感和价值感,逐渐从低落的情绪中走出来;对于自控力差的学生,引导他寻求好朋友的帮助,在朋友的督促、帮助下,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言行;对于丧失前进的动力和信心的学生,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他们树立自信心,从而促使学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迈进。
犯错、知错、改错是学生由幼稚走向成熟的三部曲。教师的本质就肩负着“长善救失”的天职,对犯错的学生要记住“四忌”,用“心”教育,让学生在知错过程中澄清真假、明辨是非,自我认识、自我提高、自我发展,从而最终达到教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