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2-07-13 04:12刘云
经济师 2012年7期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对策影响

摘 要:世界遗产是人类共同拥有的财富,遗产地的合理保护与正确开发已成为国内外遗产地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文章通过对目前中国遗产旅游的发展现状分析,认为遗产旅游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并在总结了发展旅游对世界遗产地的正面及负面影响基础上,提出了中国的世界遗产旅游走向可持续发展所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遗产旅游 可持续发展 影响 对策

中图分类号:F5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226-02

截止到2011年6月,中国先后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遗产已达41处,位居世界第三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地方都是世界级的名胜,这意味着声名远播和为当地旅游事业带来丰厚的收入。因此,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更是掀起了一股申遗的热潮。然而,在世界遗产成功申报后,许多地方政府往往只看到旅游开发所能带来的巨大利益,却忽略了对其的保护,或者是保护不到位,导致一系列问题出现。如:过渡开发造成环境容量压力、环境污染日益严重,遗产地的“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痕迹不断显现,不断增大。由于世界遗产大多具有独一无二性、非人工再造性和不可逆性的特征,因此,保持世界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是遗产地有效开发的首要任务。发展遗产旅游也必须以遗产地的保护和保存为前提,遗产旅游面临着越来越迫切的可持续发展要求。

一、中国的世界遗产旅游与可持续发展

1.中国遗产旅游现状分析。1985年12月12日,中国加入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并于1986年开始申报世界遗产,到2011年6月,中国已有41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文化遗产26项,自然遗产8项,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4项,文化景观3项,分布在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国的世界遗产存在着数量众多、种类齐全、分布广泛,且文化遗产占较大比例的特点,其发展现状如下:(1)遗产旅游成为中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旅游业发展的最初时期以接待入境旅游为主,其所依赖资源主要是首批获得认定的6处世界文化遗产型旅游目的地。由此,也形成了以北京、西安等地为主的国际旅游目的地,旅游景点也以长城、故宫、秦始皇陵兵马俑享誉海内外。当前以这些景点为代表的世界遗产地仍然是中国的主要旅游目的地。随着世界遗产数量的不断增加,全国各地的旅游业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均衡发展,云南、四川、安徽、湖南等地每年也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海外游客和国内游客,中国的遗产旅游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成为中国旅游业的主要组成部分。(2)遗产旅游的崛起造就了一批著名的旅游目的地。随着世界遗产地申报的不断成功,遗产旅游的迅猛发展,游客人数的不断增加、旅游地知名度的增加以及经济效益的大幅度提升。以丽江为例,1996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迅速发展成为享誉中外的旅游胜地,旅游业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2010年丽江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09.97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61.14万人次,国内游客848.8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12.46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20222.47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98.71亿元。因此遗产旅游成为了许多地方创造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地方交通条件大大改善,也充分带动了遗产地文化和社会效益的显著提高,同时也使得平遥、张家界、九寨沟等一批中西部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在国内外声名大噪。(3)部分遗产旅游目的地超负荷运营,商业开发过度。随着遗产型旅游目的地知名度的提高,遗产旅游不断发展,旅游者数量迅速上升,游客容量在部分遗产旅游目的地过度饱和,使得目的地超负荷运营,严重降低了旅游质量,阻碍了遗产地的保护。同时,为了进一步吸引游客,少数遗产旅游目的地建设过多的人工旅游设施,存在过度开发现象。遗产旅游目的地这种急功近利的商业化运营,很有可能使得当地旅游发展开始下滑,逐渐失去其本身的资源吸引力,失去市场号召力,从而呈现出典型的旅游业发展迅速衰竭的非可持续发展模式。

2.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最先是在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经过多年的讨论和研究,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而可持续旅游来源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延伸与运用。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都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可持续旅游理念应运而生,它强调人们发展旅游经济不得以破坏旅游地的资源环境及当地文化为前提,通过科学的旅游开发、资源利用与景区管理,在获得令人满意旅游经济利益的同时确保旅游资源得以长期有效使用,保证当代或未来社会的旅游业发展能有充足的自然与文化资源。

二、旅游对世界遗产地的正负面影响

随着遗产旅游的不断发展,旅游开发对世界遗产地的各种影响也逐渐显现,总得说来,包括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两个部分。遗产旅游的开发应该正视这些影响,并从中找到相应的平衡点,从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1.旅游对世界遗产地的正面影响。(1)发展旅游是对世界遗产资源最好的利用方式之一。适度的旅游活动并不会造成对遗产资源的直接破坏,将世界遗产地开辟为旅游景区,往往需要规定明确的范围,实施进行封闭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遗产资源保护提供了有效的保障。(2)提高中国世界遗产的知名度,促进遗产地文化的传播。中国世界遗产地发展旅游,能通过景区的宣传与旅游者的传播,让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了解、欣赏世界遗产,进一步提高遗产地的世界知名度。同时,旅游活动的开展,使得关于遗产地的信息在全球范围内增加交换量、增快交换速度,促进相关遗产地的文化在更大范围和更广深度上得到宣传。(3)为遗产地保护提供持续的物质保障。发展旅游往往能够为世界遗产地带来较为丰厚的经济收入,尤其是部分遗产旅游目的地仅门票收入就极为可观。这样一来,在利益分配机制合理的情况下,能给予遗产保护比较稳定的经济支持。因此,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以“遗产养遗产”的良性发展目标,达到遗产保护和旅游发展双赢的有效途径。(4)促进对遗产地的深入研究,进一步挖掘其内涵。世界遗产,尤其是世界文化遗产,都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遗产旅游广泛开展后,大量中外游客参与到对世界遗产地的文化探寻当中,研究线索得以发掘,研究思路得到拓展,文化内涵得到传播,促进了遗产资源的循环利用。(5)增加经济效益,遗产地居民收入结构发生有益变化。遗产旅游的开发无疑会给世界遗产地带来较高的经济收入,甚至改变许多地区的经济结构,使得以旅游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成为当地主要经济来源。当地家庭收入将全面增加,其收入结构也因旅游服务业份额的扩大而必然发生有益变化。

2.旅游对世界遗产地的负面影响。(1)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破坏遗产地原有的真实性、完整性。许多世界遗产旅游地的管理者和经营者只看到发展旅游业所带来的一大经济效益,而忽视了遗产地的生态环境。不能对遗产地做出详尽合理的规划,旅游开发过度,使得其核心地段被大量的宾馆、饭店、娱乐场所充斥,人工开凿痕迹越来越多,“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趋势明显,破坏了世界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2)过量游人的涌入,加速了世界遗产的损毁。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如同任何一个旅游景区一样,其旅游承载力是有限的。但由于其世界级的标志往往具有较强的旅游吸引力,尤其在旅游旺季,常常出现人满为患的现象,大大超过了其本身的承载力,从而加速了遗产地的损毁。(3)外来文化的大量进入,对遗产地的特色文化造成冲击。随着旅游活动的大力开展,旅游者的不断进入,许多新思想、新文化也将随之进入世界遗产地,加上旅游活动本身包含的商业文化,这势必对遗产地本身的文化带来一定的冲击,甚至改变当地人们的价值观,造成文化替换现象。从而使当地文化失去原真性,甚至导致特色文化传承中断。(4)促使世界遗产申报工作盲目升温,脱离各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许多地方都看到了世界遗产地申报成功后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尤其是开展旅游活动所能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都盲目地加入到申报世界遗产的行列当中,而忽视当地资源价值和经济能力的实际情况,反而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沉重负担,这完全背离了申报世界遗产其本身的意义。

三、中国世界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1.建立健全世界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把对世界遗产保护和遗产旅游开发的相关规定纳入法制轨道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我国现阶段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文物保护法、有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等。在此基础上,应该出台更有针对性和专业性的《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与保护法》,确保世界遗产资源得到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立法的内容应该包括:对遗产地商业开发容量的明确评估和制约;遗产地门票价格的制定、上涨等变动的制约;遗产地“危机管理”机制的确立和实施;遗产地管理中的责任和义务以及惩罚措施;遗产地旅游设施用地的相关规定;遗产地旅游收益的分配原则等。同时,各地方政府也应针对本地区实际情况制定更加有规范指导性的地方性政策法规,确保世界遗产得到应有的保护,遗产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

2.建立遗产地管理合作平台,为遗产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在全国或一定区域范围内共建世界遗产管理的交流合作平台,定期举办交流活动。可以采取信息共享、经验共通、人员互遣等方式,共同学习并提高对世界遗产地的管理水平和对其进行旅游开发的利用效益。同时,保持与国内外相关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的联系,进行广泛深入的科研合作交流,积极引进适应于各自的先进技术、成果和理念,为遗产地保护和遗产地旅游开发提供重要的科技支撑,推进旅游的国际化和可持续发展。

3.对世界遗产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对世界遗产旅游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即要做到“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明确环境与资源对旅游业发展的承受力,以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要求为基础,以体现遗产资源及其文化的完整性和真实性为前提,以尽可能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为目标,对世界遗产地进行合理的旅游规划。这就要求做到:适度使用遗产旅游资源,减少对已开发遗产资源的消耗;避免在世界遗产地添加过多的人工痕迹;适度进行遗产地商业规划等。

4.引导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遗产旅游发展。社区居民是遗产型旅游目的地的利益主体之一,在遗产旅游的开发与管理当中,应充分考虑社区居民的利益,将社区居民引入参与到遗产旅游发展的全过程,使其具有决策权力和公平获得旅游收益的机会。社区居民通过参与当地遗产旅游的可行性论证、规划制定、景区建设、旅游经营、安全管理和环境检测与监督等过程,从而对遗产旅游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与归属感,自觉产生和提高对遗产资源的保护意识,达到保护与发展共同进步的双赢局面。

5.成立独立的“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开发与保护”监督委员会。实现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还应建立独立完善的监督机构,对遗产型旅游目的地的旅游开发过程、日常经营管理等行为进行监督。可以建立由旅游者、社区居民、自愿者、旅游专家、媒体等组成的“遗产型旅游目的地开发与保护”监督委员会,审核旅游目的地的开发建设项目、监督经营管理行为、明确旅游地收费标准,对世界遗产地负责、对地方经济发展负责,成为遗产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倡导者和推动者。

参考文献:

1.魏小安,窦群,彭德成.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的可持续旅游经营[EB/OL].http:/blog.163.com/wei_xiaoan/blog.2009-01-23

2.刘云,甘开鹏.国际公约与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兼论我国可持续旅游发展之路径[J].经济问题探索,2010(1)

3.颜丽丽.我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研究——以武当山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4.方淳.旅游对中国世界遗产地的影响[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1)

5.章小平,任啸.世界遗产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以九寨沟为例[M].西南财大出版社,2009

(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旅游学院 云南昆明 650221)

(责编:吕尚)

猜你喜欢
可持续发展对策影响
诊错因 知对策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没错,痛经有时也会影响怀孕
全球资源治理中的中国角色与愿景
扩链剂联用对PETG扩链反应与流变性能的影响
基于Simulink的跟踪干扰对跳频通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