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国高校扩招以后学风有所滑坡,这是普遍现象。如何有效改善和推进学风建设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在学风建设的各个方面中,课堂特别是基础课的课堂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课堂教育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因素之一。文章立足建立沟通机制,保证信息完全,对消除课堂信息不对称展开论述,以求实现改善和推进学风建设的目的。
关键词:高等教育 学风建设 本科课堂 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69-03
学风建设是高校的永恒主题,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方面之一。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所明确的主要任务。同时,学风建设又是促进每个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方面。良好的学风可以端正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促使每个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矫正每个学生的学习行为,帮助每个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这一习惯将会使学生受益终身;良好的学风会催人上进并且奋发图强,指引每个学生沿着成人成才的轨迹不断前进。因此,加强学风建设,有效提高学风建设水平,无论是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而不断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还是对增强学生的自身素质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高校学风与学风建设的新特点
从1999年全国高等院校扩大招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即从精英教育阶段向大众化教育阶段过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05年底,全国高校在校生达到2300万人,毛入学率从20世纪末期的8%增长到2005年底的21%,[1] 2009年末在校生达到2826万人,毛入学率为24.2%,[2]名列世界第一位。这样的成就确实举世瞩目。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一个发展中大国,在本身占有的世界教育资源很少、教育投入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情况下,支撑了全世界最多的教育人口,让更多的人获得了高等教育的机会,大幅度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在几年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主义国家上百年才能实现的目标,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但是,我们在看到惊人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主要体现为高等教育人数规模的大众化,而不是教育质量规模的大众化。我们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世界多极化和信息智能化的时代背景下,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在高等院校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既有机遇又有挑战,而且更多的是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不断涌现的新的挑战。尤为重要的是,我们必须深入分析和认识当前高校,特别是普通非重点高等院校的学风状况。
客观地说,与扩招前相比较,普通高校(主要是指占高校大多数的非重点院校,以下同)的学风有所滑坡,普遍不尽人意。当然,造成高校学风下滑的原因不仅仅是扩招,还有来自社会发展、经济改革等多方面的因素。从社会学角度来看,家庭和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带来高校生源基础素质的变化以至影响学风;各种社会信息的逐步完全化以及社会不良风气对高校负面作用的快捷性也会影响学风等等。从经济学角度来分析,国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消费观念的多样性会直接作用于高校,当然存在导致学风下滑的力量;经济结构调整,就业市场相对于高校毕业生增长速度有所缩小,经济改革与发展带来人们意识和信念等方面的多样化改变等等,都会影响高校的学风和学风建设。另外,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迅速来临,高校显现出来的一些方方面面的不适应,必然会影响到学风。总之,影响和导致高校学风普遍不如人意的因素很多。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建国以来,特别是78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后,高等教育长期以来的精英教育实践和精英教育理念在当前高校里积淀较深,无论是对于学风还是其他方面,仍然具有较强的惯性作用,影响着学风沿着“精英”方向前进。而且,结合目前激烈竞争的现实环境,确实使学风具有一种高涨的势头。
因此,综合分析,我们应该得出这样的结论:新时期,高校学风呈现二元性特征。即,一方面,诸如上述列举的种种原因致使大学生学风出现不良状态。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或者学习目的功利性太强。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逃课的大有人在。“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成为了大学生的“行为准则”。“三多三少”现象普遍存在。即,课余时间逛街的人多了,图书馆和教室里学习的人少了;沉迷于网络以及打游戏、处对象的人多了,集中精力刻苦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人少了;期末搞突击、考试想舞弊的人多了,扎实基础、务实进取的人少了。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行为不规范,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较差。上课迟到、早退、睡觉,作业抄袭,不尊重老师、公然与老师发生冲突的频率提高了,留级甚至不能毕业的学生比例增加了等等。
另一方面,高校长期精英教育发展过程中的积淀,在高等教育迅速大众化的作用下使得学风进一步浓厚。有的班级团结一致,比学赶帮,形成了优秀学风。例如,一个班30人,四级通过率50%,7人一次性通过6级,8人在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获奖,2人通过CCNA资格认证,11名同学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班级综合成绩连续两年在学院排名第一。有的学生寝室和谐向上,齐心协力,共同创造了浓厚学风。例如,一个寝室全体4位同学3年取得了“4个100%”的好成绩:100%的连续获得奖学金;100%的获得诸如数学建模竞赛奖、大学物理论文奖、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等荣誉和奖励;100%的获得了二学位;100%是共产党员。有的学生拼搏进取,务实勤奋,全面发展,使自身具有较强的创业和创新能力。例如,一个普通学校的本科毕业生在硕士研究生考试中,以初试和复试均是第一名的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继续深造。
综上所述,虽然学风是一个高校的整体反映,但是在当前高等教育的综合背景下,其内在细分呈现出十分明显的二元性。而且,学风的二元性决定了学风建设的二元性。特别是,学风在当前表现出来的这种新特点,致使学校的课堂效果产生了新变化。再加上扩招带来的生源复杂化问题,使得大学课堂呈现出普遍的、明显的两极分化特点。
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主阵地是课堂,这已经形成共识。加强学风建设,主要是提高课堂效果。学风建设二元性告诉我们,强化课堂效果,必须坚持二元性。首先要普遍的规范学生的基本行为:上课不迟到、不早退、不扰乱课堂纪律,不做与课堂内容无关的事情,尊敬老师,考试不作弊等等。通过班会、团活、寝室、团小组、学生网站等媒介和思想教育阵地实施阵地教育,同时加强日常教育、管理与服务,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的,规范学习行为等等。仅有此是不够的,这只是基础。其次,我们还必须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创新教学理念,更新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优化考核体系等等,鼓励和激励学生冒尖,凸现学生专业特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课堂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课堂建设信息不对称与其博弈分析
在上面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探讨,会得出两个结论:一是强化课堂效果的实施主体是不同的;二是课堂效果强化的对象和目标是统一的。我们只要稍稍观察细致一些,就会发现,在大部分普通高校里,实施课堂管理的主体有任课教师本人,还有听课学生所在院系的辅导员或班主任。而不管任课教师也好,学生辅导员或班主任也好,课堂效果强化、课堂管理的对象都是同一伙学生,都是为这些学生能够实现人才培养目标。
笔者通过认真研究,以黑龙江科技学院为例,目前的课堂管理机制以及课堂管理现状,存在一些问题。在课堂上,任课教师是唯一的管理者,是课堂的驾驭者,课堂的管理信息完全由任课教师掌握。在课堂下,管理和教育者主要是辅导员以及班主任,管理信息以学生的行为规范和思想政治为主。因此,关于学生课堂方面的信息,任课教师和辅导员两个主体出现了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性。重要的问题是,无论是课堂管理的对象,还是行为规范或思想教育的对象,都是同一个对象,都是我们共同的学生。而且,不论是任课教师还是辅导员,我们学校所有的教育者对学生的培养目标只有一个。为了这个共同的培养目标,学校必须致力于不断加强学风建设。我们下了许多力气,采取了许多措施,甚至不遗余力改善学风建设使其不断提高水平。不过,我们都十分清楚,课堂效果不是很理想。
假如我们不考虑授课质量这个因素,或者说,我们默认课程讲授水平都是一样的。那么,笔者认为,课堂信息不对称是影响课堂效果的重要方面之一。把上面的分析用最简单的例子讲,就是这样的:由于课堂信息不对称的存在,诸如一个学生上课不听讲,经常不完成作业,课堂提问总是回答不上,等等。该生的这些课堂信息只有老师掌握。而辅导员掌握的该生信息是,能够按时归寝,能够按时出早操和上课,不需要进一步教育和管理,表现不错。但是,最终该生考试不及格,导致补考。这种情况是典型的非合作博弈,是“囚徒困境”的再现。
“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博弈论中的典型范例。两个合伙作案的犯罪嫌疑人被抓住了。警方怀疑他们作了案,但警方手中并没有他们作案的确切证据,因而对这两个犯罪嫌疑人犯罪事实的认定及相应的量刑,取决于他们自己的供认。假定警方对两名犯罪嫌疑人实行隔离审讯,每人都无法观察到对方的选择。同时警方分别明确的告诉这两名犯罪嫌疑人,他们面临着以下后果:
如果犯罪嫌疑人与其同伙都供认其全部犯罪事实,那么,由于其罪行的严重性,两人各判8年徒刑。如果某一犯罪嫌疑人供认其全部犯罪事实,而其同伙抵赖,则供认者坦白从宽,从轻判处1年徒刑,而不供认者抗拒从严,从重判处10年徒刑。如果两个犯罪嫌疑人都不供认警方所不知道的犯罪事实。那么,根据已经掌握的证据,只能判处他们每人2年徒刑。
这两个犯罪嫌疑人所面临的后果可以用表1来表示。表中,正数值表示参与人有所得,负数值表示参与人有所失。
在表1中可以看出,每个犯罪嫌疑人都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战略:坦白或抵赖。假设A和B两个人都是理性的,这样不论同伙选择什么战略,每个犯罪嫌疑人的最优战略是坦白。最终获刑8年。
如果每个犯罪嫌疑人都选择抵赖,则每人将被判处2年徒刑。对于两个犯罪嫌疑人来说,这显然比每人判处8年徒刑要好。但是,由于两人是不合作博弈(不允许相互商量),结果,AB两人均从个人角度出发,都选择坦白作为最优策略。
“囚徒困境”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就是个人理性与团体理性的冲突。在人人都选择最优而达到个体利益最大化时,整个团体的利益往往不是最优的,不是最大化的。正如“囚徒的困境”。
在学生的培养上,在辅导员与任课老师没有沟通,或者说缺乏沟通的前提下,各自围绕自己的教育关注点展开效果最大化追逐,个体均围绕自身职责实现了最佳。但是,整体效果,即学生的培养效果并不是最佳的。前面的例子,如果建立起沟通机制,实现信息完全化,任课老师掌握的学生的课堂信息,辅导员也能够及时掌握。那么,辅导员就会发挥所长进一步对该生实施教育,学生的课堂效果或许就可以改观。从另一方面分析,亦如此。也就是说,合作博弈,可以实现整体最佳,诸如A和B合作,共同抵赖,最终只获刑2年。
三、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对策研究
长期以来,这种信息不对称衍生了许多问题,导致一方面学生的培养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教育资源存在着浪费。这种矛盾的产生,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两条战线缺乏必要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任课老师,特别是基础科任课老师与学生辅导员的沟通机制,保证信息完全,是消除信息不对称,不断提高教育资源效率的最重要的对策。
(一)创设沟通组织体系
以上分析的信息不对称,主要集中在公共课方面。在公共课的教育过程中,一般是由各院校的基础教学部门承担教学任务,例如,马列教研室、数学教研室、物理教研室或者外语系等为各个二级院系的学生上课。任课老师与授课对象的辅导员大部分在不同的单位,在当前的境况下,几乎没有沟通。因此,建立在这种条件下的沟通组织体系,是最有意义的。同时,也是最完备的沟通组织体系。笔者认为,这个体系的创立,首先需要学校的教务部门作宏观的、总体的协调。其次,在校教务部门的引导下,授课对象所在单位的学生工作办公室,与所有任课老师建立一种比较密切的沟通组织。如图1所示。
(上接第70页)
(二)沟通组织体系的运行机制
第一,由教务部门制定制度,保障这种沟通组织的有效运行。
第二,在教务部门的协调下,二级院系向本单位学生工作办公室明确沟通任务。建立年级辅导员负责制。每个年级(当然主要是一、二年级)的年级辅导员与本年级的所有任课老师建立稳定的、密切的联系,尽可能保证双方信息的完全性。
第三,在教务部门的领导下,授课教师所在单位同样要向任课教师确认沟通职能。明确任课教师与年级辅导员之间的紧密沟通关系,保证沟通工作的持续性。这样,围绕共同的学生培养目标,立足课堂建立起一种统一的、一体的学生信息沟通机制。事实上,这种一体的沟通运行机制,是双方实现各自工作效果最佳的有效力量。辅导员掌握了来自任课教师的关于学生更为细致的课堂信息,可以进一步实施教育。这种教育的成果,很有可能就成为了推动课堂效果明显提高的所谓的外生力量。而如果这种效能产生了,任课教师又会推进学生的培养质量,诸如,降低补考率,增强学习积极性,进而浓厚学风等等,辅导员的工作成效进一步提升。两个方面相辅相成,形成统一体。
第四,沟通运行,采取定期和不定期的方式。定期沟通以会议组织形式为主。由年级辅导员负责召集所负责年级的所有任课老师共同开会。每个学期期初(包括新生刚入学)、期中、期末定期沟通。每次期初会议,由年级辅导员向全体任课老师介绍学生的基本情况,便于课堂教学工作开展。期中和期末两次会议,则为互通信息,尽量保证信息完全。
第五,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从根本上消除高年级(专业课课堂)的此类问题。大学三年级以后,亦即全面学习专业课的时候,由相关专业课教师,根据逐步形成的本科生导师制的要求,固定指导5~8名学生,就像硕士生导师带学生一样,实施密切指导。同时,在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沟通的基础上本科生导师在教研室活动期间,互通信息。这样,同专业或学科的教师共同保证一个班级的课堂信息完全化,最终实现课堂质量的普遍提高。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本科生导师制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200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参考文献:
1.林艳.试论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的理念创新[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9(5)
2.林松,林艳.当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路径新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8)
3.刘莉,黄佳慧,刘晓林.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8)
4.韩延明.学风建设:大学可持续发展的永恒主题.高等教育研究,2006(3)
5.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6.国景星.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评价体系的设想. 高教论坛,2010(7)
7.谢维和.当前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形势特点与战略选择.中国高等教育,2006(5)
8.吴新文.论学风建设的二元性. 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7)
(作者简介:张岩,黑龙江科技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黑龙江哈尔滨 150027)(责编:纪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