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经贸类院校复合应用型教师发展研究与实践

2012-07-13 04:12李执桃
经济师 2012年7期
关键词:教师发展内化融合

李执桃

摘 要:在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复合应用型教师”概念作了界定与阐释,对外经贸类高校实施“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人才培养模式背景下的复合应用型教师发展问题进行了探讨,在制度建设与政策方面,提出了复合应用型教师发展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复合应用型教师 内化 融合 教师发展 政策与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7-066-03

随着我国的产业结构转型与调整及产业部门的综合化,当今社会的人才观正在发生变化。“复合型人才”、“应用型人才”、“复合应用型人才”成为关键词,对人才的要求更加强调:“综合素质高,创造性思维好,创新能力强。”过去的专业教育和专门人才的培养已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对人才的需求。不难看出,要实现当今的人才观,就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复合式教学体系,进行复合式培养,即加强对综合学科、交叉学科课程的设置,实行多学科联合,互为补充,相互渗透;扩大基础课程的学习,掌握多学科基本理论知识;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重视实践能力的培养,多让学生了解社会,参与社会问题的调查研究等等。目前,全国外经贸类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大多在实行“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就急需一批复合应用型教师。教师是人才培养的根本保证,教师水平的高低决定人才培养的质量,即所谓“名师出高徒”。我国高校现在的绝大多数教师是在“专才”、“通才”人才观理念下接受教育的,是否能够担当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值得我们深思。从现有的文献看,我国关于“复合型”、“应用型”、“复合应用型”人才观研究的落脚点都是学生;而关于如何做好高校复合应用型教师的发展工作的研究与实践的文献寥若晨星。本文拟立足复合应用型人才观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并吸收培养“复合应用型”教师的教师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探讨高校复合应用型教师发展问题,对于渴望进行“复合应用型”教师发展的高校甚至教师个人而言,提供可资借鉴的和途径。

一、我国“复合应用型”教师概念的提出及其内涵界定

1.“复合应用型”教师概念的提出。我国的“复合应用型”教师概念形成,主要是起源于“复合型人才观”与“双师型”教师的概念碰撞。复合型人才观是对“专才”与“通才”人才观的继承与发展。复合型人才与“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专才,即指“只着意于某一专业甚至一个小专业的某一方面的深入研究,知识面较窄的人才。”{1}“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具有多种才能之人。{2}而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则称横向型人才(all-round person),即知识面较广、发展较全面、活动领域较宽的人才。{3}那么什么是复合型人才?在美国,inter-disciplinary talent主要运用于金融管理领域和外语领域,一般认为同时可以进行财务管理和人力资源管理的人员,或者精通亚洲语言如日语、汉语和韩语的并能与之进行贸易往来的人才称为复合型人才(inter-disciplinary talent)。在我国,关于“复合型人才”概念的界定大致有如下几种表述: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具有自然、社会两大学科综合知识和业务知识能力的新型人才。”{4}

“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是指高等学校在一定时间和学历层次条件下将有一定跨度的专业知识进行有机的交叉渗透,使受教育者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达到优化组合,成为专业迁移能力较强,一专多能人才的过程。具备这种知识、能力、技能的人即为复合型人才。”{5}

“复合型人才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6}

“复合型人才是指那些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具有一二门专业知识,且知识较为广泛,基础较为扎实,在广泛领域具有较强适应性和较高水平,并以自己创造性劳动,在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方面做出某种贡献的人。”{7}

“所谓复合型人才,是指基础理论扎实,知识面较宽,具有较强的知识更新、专业迁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人才。”{8}

复合型人才研究的发展轨迹表明,即从知识复合向能力复合的转变,再到后来的偏向人才的能力与素质的复合,再发展到复合型人才中的“知识”被作为基础,更强调社会能力与其他能力的复合。

为了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促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适应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教育理念并改变我国职业教育中曾经“重知识的传授、轻能力的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上偏重理论水平的情况,职业教育提出了“双师型”教师的概念。从概念来说,有“双证”说、“双能”说等。总的来看,“双师型”教师的分类都是从同时具有两种职称或两种职业资格(即证书)的角度来论述的。它往往是指既能从事专业理论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教师。理论教学的保障是《教师资格证书》,而技能训练的认同则是其它执业或职业资格证书。{9}于是,这种要求专业鉴定等的社会认同与“复合型人才观”相结合,从职业教育的领域扩展到基础教育领域,提出“复合应用型”教师,在教师职业得到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其“复合型”的特征,也必须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而“应用”这一属性,又强调了该类教师从教的“适应能力和专业迁移效度”。{10}“复合应用型”教师正是诞生于这种教师职业对社会认同的呼唤之中,它来源于“双师型”教师的“双证”、“双能”理念,在“复合型人才观”的基础上生根发芽。

2.“复合应用型”教师的内涵。在我国,“复合应用型”教师的出现,是为了适合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要。国内目前外经贸专业实施的“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停留在“叠加”状态,即由“外语教师用外语讲授外语课程+经济贸易专业教师用汉语讲授经济贸易专业课程”这种模式培养的人才只能是“叠加型人才”而不是“复合型人才”。“叠加型人才”的培养对教师的要求可以是“叠加式”的教师组合,即由外语专业教师和经济贸易专业教师根据开课要求分别承担外语课程(包括专业外语课程)和经济贸易专业课程。事实上,目前多数外经贸类院校是依靠“叠加式”的教师组合在培养“叠加型人才”。叠加的理论知识能否应用?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之间往往存在脱节现象。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客观上要求由“复合应用型教师”来完成。“复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不同的两者或两者以上的交叉渗透、内化与融合。内化了的知识才能融合。什么是内化?内化就是学习者个体在外部环境影响下,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一部分,从而在无外界压力的情境中作出应用知识的行为。比如,外经贸类院校“外语+专业”的内化,就是通过一定的经济贸易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等作用于外语教师,使外语教师产生的某种影响和需要,自觉地将经济贸易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纳人自身知识结构之中,变为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能力,成为支配、控制自己思想并应用知识的行为的内在力量的过程。内化需要一定的认知水平。只有对经济贸易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有正确的认识,才有可能内化。认知水平越高,内化的可能性越大。动力因素也是知识内化的重要因素。从外部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内部的主观需要的过程中,动力因素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吸收知识的动力越强,起着自我激励的作用就越大,就有利于知识吸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就有利于知识吸收的内化。内化是融合的逻辑起点,融合是应用的前提,内化的程度越深,融合的程度就越高,应用的能力就越强。

笔者认为,复合应用型教师是具有内化与融合了的两门以上学科的理论知识、专业思想、专业能力及其实践应用技能,富有开拓意识与创新精神的综合素质高的教师。我们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释义这个概念:一是专业理论知识复合,复合应用型教师首先具备内化与融合了的两门或者两门以上的学科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思想。具备较为广博的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能够融合的多学科知识。这不仅是复合应用型教师必备的基本条件,更是新的思维方法和能力的萌发点,学科知识能否相互融通并发挥其创造作用,是复合应用型教师的重要标志。二是专业能力复合,复合应用型教师不仅要有较高的理论素养,而且要具有很强的专业能力与实践操作能力。复合应用型教师不是“通才”,而是在适当广博知识的基础上,拥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复合应用型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学科知识和能力的融合达到对原来的知识、能力的超越,即能够应用一种全新的思维方法来思考所遇到的问题,提出新的解决办法。三是素质复合,复合应用型教师具有全面的综合素质,除了要有广博的学科知识,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心智,这是对复合应用型教师健康成长与发展的一个重要补充,包括团队精神、协作能力、自我发展能力等。四是具有创新意识,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及奉献精神。现今知识价值观已发生了变化,重复过去的已知知识没有价值,应用已知的知识价值较低,创新知识才有较高价值。这就要求复合应用型教师要具备较高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复合应用型教师还要具备较好的职业道德素养,在人才培养的工作中具备团结协作的精神及奉献精神。

二、外经贸类院校复合应用型教师的现状

复合型师资明显不足。全国外经贸类院校大多在实行“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复合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培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随着复合型人才培养进程的快速发展与“外语+专业”或“专业+外语”的深度融合,可以说,全国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热已经引起“复合型教师荒”,成为热浪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发展的一块绊脚石。在大学里,由于受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我国外语教师大多属于“语言型”或“语言文学结合型”的人才、外贸财经专业的老师大多是外贸专业人才、财经类某一专业人才。他们知识结构单一,大多数不具备复合素质。具备复合型师资是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因此,笔者不禁要问:在专业复合型师资方面,我们准备好了吗?

具备行业实践经验的应用型师资匮乏。目前,我国高校教师的来源单一,现有的师资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学校毕业直接任教的人多,具有学历高、职称高、专业学术水平高等特点;有实际工作经历的人少,缺乏实践锻炼,更缺乏行业从业经验。外聘教师中,高校教师多,企业、行业人员少,这种现状不利于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培养。即使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做得非常科学合理,复合应用型师资匮乏的状况很难把实践教学做实。

三、复合应用型教师发展的途径

复合应用型教师具有学科复合和融合的特色,具备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应用能力,复合应用型教师的发展需要改变观念和制定相应的政策,需要相宜的学术环境和管理模式,这是因为跨学科课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知识的交融,更需要来自不同学科专家和教授的共同努力,没有高水平的复合应用型教师队伍,复合应用型人才(学生)的培养很容易只有“名”没有“实”。只有真正掌握了“复合”的内涵,而不仅仅是用了其他学科的名词和概念,也不仅仅是两门或者两门以上学科内容的简单叠加,才能切实从某一特定的角度对复合应用型人才进行培养。因此,如何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复合应用型的教师队伍,从质量上保证其实施就显得尤其重要。对此,笔者所在的浙江外国语学院进行了大胆探索:

1.建立复合应用型教师聘任和评价制度。在学校聘任教师时,由人事处牵头,成立了复合应用型教师聘任面试专家组,该专家组的成员由包括外语、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等专业的教授组成。在英文学院、国际工商管理学院、人文学院聘任诸如商务英语、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工商管理、市场营销、涉外文秘等专业(方向)面试教师时,根据聘任目的与用途,抽取该面试专家组中的成员对拟引进教师进行富有针对性的面试和评价。这种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从源头上保证了新进教师具备复合型教师的基础。

2.完善跨学科专业教学研究的资助制度。外经贸专业是我校的重点发展专业,学校在教学改革项目、精品课程、教学团队等建设项目立项方面鼓励教师申报跨学科专业的项目,对这类项目给予政策倾斜,实行重点资助。

3.学校为跨学科专业的复合应用型教师发展提供资助。学校让研究人员和教师有机会在跨学科专业方面接受培训与深造。比如学校先后派出5位英语教师去美国读MBA课程并获得学位。这些教师回校后可以开设具备复合素质的教师才能开设的课程,如商务英语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市场营销专业的一些专业课程。

4.建立复合应用型教师合作发展组。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首要前提是教师是复合应用型的,即教师普遍具有跨学科专业知识结构、具有跨学科专业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从现实情况看,长期以来,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知识的分割与封闭障碍,许多教师缺乏跨学科知识,学术研究主要局限于个人钻研的领域,其思维方式、教学研究方法手段、概念体系逐渐固化,难以把所在领域的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复合贯通。通过建立跨学科专业教师合作发展组,开展多学科专业的合作、交流,实现优势互补,使教师知识结构得到更新、教学方法得到拓展、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加强,从而使其知识结构逐步实现优化。

(1)合作发展组教师遴选与结构优化。复合应用型教师队伍对一个高校的复合应用型学生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优秀的教师可以从学术研究、科学探索精神、治学态度等品德和作风等方面影响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以及如何创新等一系列的人生课题。为此我们主要从品德素质、学术水平、科研成果、培养学生的经历等方面对教师进行遴选。所选拔的合作发展组成员除了应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研究能力、广阔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优良的科学道德风范外,还应具有较高的协调能力。在工作中,能够和其他学科专业的教师进行密切合作,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目的。

猜你喜欢
教师发展内化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融合》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教师发展自律动力问题探讨
中国—东盟背景下广西地区大学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
海外华语教材的文化“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