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光十色的生活里,时不时地冒出某种“裸秀”现象,花样繁多,目不暇接,光怪陆离,但总能吸引相当多社会公众的眼球,拨动着人们好奇的心弦。商品“裸装”,男女“裸奔”,青年“裸婚”,还有那充满黄色诱惑的网上“裸聊”等,拉风的势头始终有增无减,从某种角度讲,定义这是一个“裸”的时代也不为过。
而水泥产品首次脱掉那层并不光鲜的包装皮儿,到现在已经过了半个世纪的年头了,算得上是“裸秀”的开山之辈、老资格了。可令人不解的是,水泥散装化在中国一直是光“裸”不“红”,依然是尚未形成令人艳羡的产业化,看来还没有“裸”到点子上。这究竟算是一个市场特异现象,还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玩笑呢!
又逢初春时节,中国散协丁建一理事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2012年要加强散装水泥产业化体系建设,重点开展以下几项工作:要将散装水泥整个产业体系中的资源、环境、生产、物流、废弃物综合利用等节能减排及环境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和精确评估;编撰的《中国散装水泥产业体系系列教材》将于近期出版发行;提出并上报《关于进一步加快散装水泥推广工作的意见(建议稿)》,经报请商务部研究并修改审定后,争取报国务院转发。无独有偶。日前,中国水泥协会雷前治会长明确指出:把延伸水泥产业链作为中国水泥工业“十二五”规划的发展重点,是促进中国水泥企业升级转型的必由之路。前期召开的3月峰会主题就确定为“延伸水泥产业链促进企业升级转型”。两协会合流,无疑标志着一个鲜明的共识已经在行业内外形成,预示着中国水泥散装化产业正面临着一次蓄势待发的雄起,把这场历时已久的“裸秀”推向前所未有的新热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续写更加精彩的“春天”传奇。
有耕耘总有收获。《散装水泥》杂志作为中国散协的会刊,自知肩负着推进水泥散装化产业发展的使命,不管这付担子有多么沉重,不管脚下的路有多么的遥远崎岖,面对眼前发生的新态势,怎能不叫编辑部同仁们倍受鼓舞!当我们躬身拉动理念更新的犁铧,在业界的原野里勤奋耕耘的时候,这连载20期(后续还有4期刊出)并产生良好反响的“对话现代散装水泥产业”系列,真好像一条条排列整齐的、一眼望不到边的、泛着黑土油光的田垄,顽强而自由地伸向远方的天际,我们怀着对未来憧憬的心,撒下那一粒充满生命能量的希望种子,迎接水泥散装化产业的一个金秋!
单从包装最基本的功能而言,尽管世界各国对包装的定义各有不同,我国定义为:在流通过程中保护产品,方便储运,促进销售及辅助物等的总称;美国则是“包装是为产品的运出和销售所作的准备行为”;英国认为“包装是为货物的运输和销售所作的艺术、科学和技术上的准备工作”;加拿大定义是“包装是将产品由供应者送达顾客或消费者手中而能保持产品完好状态的工具”。然而,表述不同的定义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包装是为产品提供“安全、可靠”的放置环境,便捷运输。当产品进入到品牌泛滥的时代,包装理所当然地成了品牌代言展示的重要成分,人们绞尽脑汁在这张“皮”上做足了文章,甚至有些刻意得过于奢华和隆重。殊不知,大部分包装物除了耗费了相当大的资源之外,最终命运无不变成了弃之可惜、留之无用的垃圾。
令人神奇而有趣的是,历史及文化现象总是以不同的姿态和面孔一次次的轮回,人类开始从原始猿类赤身裸体,进化到身着华丽服饰包装的现代人,现如今“裸秀”又成为追求时髦的风尚;水泥商品也从变换各种材料的包装到彻底的裸装,真乃是此一时彼一时呀!“裸秀”有什么不好?
随着现代化的脚步,水泥散装化大趋势已势不可挡,逐渐为社会公众所熟知,也当之无愧是“裸”时代一颗耀眼明星。为什么如此看重水泥散装化哪?这取决于散装水泥干干净净地扒掉了那层糙皮之后,凸显出外裸秀中的价值,关键是能够推动传统水泥行业及建筑业在哪些方面发生变革?再就是能给社会发展和百姓生活带来什么样的实惠和好处?看来,散装水泥“裸秀”的价值和意义,远远大于脱掉包装本身。水泥散装化会不会也像社会上泛滥的“神马”“裸秀”那样,不过是市场上的过眼云烟呀!这种顾虑一直在社会上徘徊着,久久尚未消散。
具有低碳化特征的水泥散装化产业,与传统水泥行业的本质区别就在于,它是一个关注人类福祉和肩负社会责任的新型绿色产业。由传统水泥行业转变为绿色产业,如同那句玩笑话:争抢着带“绿帽子”,并不是迎合潮流的空想,在理顺社会政策导向、技术路线、法规、标准、环保等诸多问题之后,凸显出节能、减排、降耗和利废等方面的“绿色”优势,况且还不是一般的浅绿色,而用东北方言来讲是“墨绿墨绿”的。表现在以下方面:
最具绿色产业特色之一:全产业链的兴散限袋。据中国散协发布,“十一五”期间,全国散装水泥累计供应量达到33.23亿吨,推广散装水泥及相应的预拌混凝土和砂浆,取代传统的袋装水泥及现场搅拌混凝土和砂浆,实现综合经济效益1495亿元。节约了大量的牛皮纸、编织袋等一次性包装材料,相当于节约标煤2592万吨,节电239亿度,减少优质木材消耗1.1亿立方米,相当于增加森林覆盖面积约3000万亩;据测算,5年共减少大气粉尘排放334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9852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65万吨,大幅度降低了对城市的噪音污染,10米范围内可降低20分贝;使用散装水泥避免了袋装水泥因受热受潮可能造成的强度损失15%~30%,提高劳动效率83%,降低人工成本50%;使用预拌砂浆,平均每平方米建筑可节约人工成本15元。
在列举了全国数字之后,先看看江苏省2011年当年的统计数字。该省累计完成散装水泥量11640.17吨,平均散装率78.12%,跃居全国省(区)榜首。依照国际惯例,一般以散装率达到或超过70%作为地区散装水泥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目前数据表明,江苏省水泥行业基本进入水泥散装化阶段。统计显示,2011年,该省因推广应用散装水泥,共计节约包装纸69.84万吨;减少水泥损失524万吨,折合标准煤258万吨,创综合经济效益约58亿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近700多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万多吨,减少粉尘排放560多万吨,综合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1300多万吨。
再以湖北省上一个“五年规划”为案例,截止到2010年,该省散装水泥年供应量4200.15万吨,是规划目标的162.8%,与2005年相比,翻了3番;水泥散装率46%,比规划目标提高3个百分点,较2005年提高16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1.49的增长速度。以往使用的水泥包装袋可分为两类:牛皮纸袋和聚酯袋。牛皮纸袋所用原料为优质木材,100万吨袋装水泥约需包装纸0.64万吨,折合优质木材约3.55万立方米,相当于砍伐29.14万株成材树木;聚酯袋的制造则会消耗大量石油资源,1万吨包装袋会消耗掉45吨石油。“十一五”期间,该省累计完成散装水泥供应量1.44亿吨。据测算,5年节约包装纸减少优质木材消耗438万立方米,节约资源折算标准煤332万吨,节电10.8亿度,产生综合经济效益65亿元。
最具绿色产业特色之二:生产链环的综合利用。客观地讲,我国水泥工业环节排放总量大、万元GDP能耗水平高的症结,还没有得到彻底的根治。但是,这不能否定水泥生产链环在综合利用方面的巨大进步。有事实为证:一是广泛采用各种工业废弃物,如矿渣、粉煤灰、煤矸石、电石渣、钢渣、磷渣、铜渣、赤泥、糖渣、排烟脱硫石膏等相继用做水泥混合材,掺入水泥熟料中一并粉磨成相应品种的水泥,还用做于熟料生产配料。既利废又增产,直接降低生产成本。冀中能源水泥综合利用周边电厂、化工厂、玻璃厂等工业废渣来源,用粉煤灰、石灰石碎屑、石英砂岩尾矿、高硅粘土等工业废渣替代成本较高的原材料,每年综合利用固体废物量达150万吨以上。二是开始采用高技术和装备利用消纳工业废物,如赤泥、电石渣、有色冶炼渣、铸造砂等用作水泥原料,替代一部分或全部石灰石、砂页岩、黏土等天然矿石,保护和节约有限的矿产资源。我国水泥工业自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废渣资源化利用以来,70~80年代利用的种类和数量在不断增加,90年代在处理城市垃圾、下水道污泥及一些有毒有害物方面,其消纳垃圾的环保价值甚至大于节煤的效应。2011年,我国水泥工业年处理废弃物能力接近60万吨左右。三是尝试利用各种含可燃物质的废物,如工农业废料和城市垃圾等作为水泥窑的燃料,替代一部分或全部的天然化石燃料。发达国家水泥工业采用可燃烧废物作为替代燃料已有30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全球有约300台水泥窑燃烧了近3亿吨废物,进行过约7000套次排放废气的环境安全检测和近8000套次水泥混凝土制品的重金属浸析检测。实践表明,一台5000t/d水泥窑,消纳垃圾 300t/d(水分 30%,热值 10500kJ/kg),理论上其对煤的替代率可达11.5%,实际上节煤4%~5%。既处置了废料,又节约了能源,还减少了CO2等有害气体的排放,对环境安全也有充分保障,又不会影响窑的正常生产和熟料品质。以冀中能源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改项目为例,利用水泥厂熟料生产线窑头、窑尾排放的废气余热资源,建设一套装机容量为9000千瓦的纯低温余热发电机组,所发电力全部自用,年可节约标准煤2万多吨。该项目投产年可减排二氧化碳5万吨以上。在替代燃料平均品位较低的条件下,水泥替代燃料量约100kg/t。预计到2015年,我国水泥工业采用替代燃料的替代率有望达30%左右,相当于节省标准煤4500万吨。四是利用水泥熟料生产过程的余热发电。目前,国内余热发电量为35千瓦时/吨~40千瓦时/吨,按熟料的最低值折算标准煤约1106万吨,若生产的熟料余热一半用于发电,则可减少向大气排放CO2近1382.5万吨。近闻华新水泥将全面推进水泥红海向环保蓝海的战略转型,把环保产业作为未来公司战略转型的重点,即从提供建材转变到提供环保服务,再到将废弃物安全地变成有用的建材,尤其是在水泥窑协同处理市政垃圾等环保业务上,抢先把握战略机遇,形成新的利润来源,并且能够对水泥业务形成补充,在水泥业务向下波动的时候平滑公司的业绩。此外,通过开发附加产品及一体化来完善产业链。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推动产业升级和产业链延伸,努力使水泥产业成为消纳城市垃圾和工业废渣的支柱产业,打造低碳水泥产业。
最具绿色产业特色之三:制造环节推行新型干法先进工艺。中国水泥产业发展之神速,尤其是推进新型干法生产工艺技术改造之迅捷,促进产能结构优化,令国际业界同行感到惊叹,并予以高度赞赏。有资料表明,2011年,全年生产新型干法熟料11.28亿吨,同比增长16.7%,新型干法比重达86.3%,比上年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日产4000吨以上生产线占新型干法线的37.8%,产能占新型干法产能的59%。
尽管全面推进新型干法工艺,并没有实现人们促进淘汰落后产能的良好预期,相反还造成了水泥产能严重过剩的新困局,况且这两个后遗症正处于“高烧”期。但是瑕不掩瑜,我国水泥工业在较短的时间内基本完成了从落后工艺向新型工艺的大跨跃,迈出了可喜的一步。据权威信息,目前,国内已建水泥生产线的产能大约28亿吨,而2011年全国水泥消费量近21亿吨,产能过剩超过了30%。2012年水泥实际产能将达到25亿吨左右,在目前经济大环境下,即便GDP增速保住8.5%,水泥市场总需求也就维持在20亿吨左右,预计过剩产能差不多4亿吨。实践证明,全面推行新型干法工艺对淘汰落后产能的“挤出效应”作用有限,步入“后新干法时代”的中国水泥行业,只有依靠向下延伸产业链,打造水泥散装化产业,才能从根本上做到优胜劣汰,除此之外别无选择。
最具绿色产业特色之四:终端项目施工作业方式的变革。大家都知道,水泥散装化不仅仅是水泥产业本身的事情,而是一个跨产业、多领域的大协同。尤其是在推动终端施工项目传统现场作业方式的变革,重新书写了施工作业流程,对于水泥散装化产业发展和战略整合,有着非同寻常的市场价值。这一点恰恰是那些固守陈旧思维理念、被微观市场运营现象蒙住眼睛的人,是不可能看到的。
试想一下,过去沿袭多年的袋装水泥在传统施工现场搅拌过程中,既占用很大的现场作业面积,又增加了工程作业成本;既需要提前准备仓储条件和一定量的水泥库存,又增加了保管、存放和资金流转的负担;既影响水泥长期存储的质量变化,又给施工环节多增加质量管理控制的难度。此外,传统的现场施工搅拌方式,水泥、砂子、石子、粉煤灰等向空气中随意排放,有数据显示每立方米粉尘约达到0.2公斤左右,破坏空气质量,影响工程质量及造成水泥的浪费,都是有目共睹的。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百个以上城市实施水泥搅拌“禁现”,迈出了水泥散装化作业的关键一步。
其实推广散装水泥的作用,绝不局限于施工现场搅拌这个层面上,另外重要一点,则是水泥散装化进一步推动了物流现代化和施工现代化。到2010年底,湖北省新增散装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2900万吨,形成散装水泥设施、设备综合配套能力4300万吨,比2005年翻了5番;目前,全省现已拥有散装水泥专用汽车1290辆,专用运输火车344节,专用运输船622艘,专用运输集装箱315只,散装水泥发放库463座,散装水泥储存、中转、接收使用库3967座。
总之,转变水泥产业发展方式,构建低碳水泥产业、绿色水泥产业,都离不开、绕不过水泥散装化的过程。在这样的态势下,水泥企业不要满耳朵听到的只是面临环保压力的四面楚歌,更要洞察到摆在面前足够大的改进空间和发展机会,彻底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过度攫取资源的传统水泥的发展方式,大张旗鼓地发展水泥散装化产业,让“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的歌声更嘹亮。
或许是既定思维惯性的作用,习惯于把发展散装水泥局限在甩掉包装上,这落伍的、老旧想法长期盘踞在人们的心头。当我们再一次把视角转向市场及企业竞争机制上来,就会惊奇地发现其间孕育着一个重要的机制:推进高价值、高科技含量产品系列化。
为什么敢于抛出这样的结论呢?由于在行政推动及其散装水泥发展基金的作用下,水泥散装化把水泥行业低水平竞争的现实暴露无遗,进一步迫使严重同质化的丑陋浮出了水面,因此也彻底搅乱了原来行业的游戏规则。新的格局和新规则之下,基本上堵死了企业同质化生存和致胜的这条崎岖小路,那么,企业又靠什么在竞争中取胜呢?怎样在产业新格局中生存?具体点说,时间效率、质量约束、供应方式、终端需求及客户关系等市场要素,都被一一推到了水泥散装化产业的业务链上来,至于说部件化、定制化业务模式、新型组织架构及发展战略,更是新格局、新规则环境下的升级版。
菲利普·科特勒说过:“产品是能够提供给市场以满足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在如此洗牌式竞争的强力挤压下,“逼上梁山”将又一次上演,水泥企业只有一门心思沿着科技产品系列化这条路走下去,以适应市场供应链运作新模式。
第一,首当其冲的“预字号”产品族群。预拌混凝土一马当先。到2010年,湖北省商品混凝土年供应量3627.22万立方米,比2005年翻了5番。有专家预测,假设再用10年左右的时间,我国能够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建筑工业化水平,那么,“十二五”末,我国水泥混凝土及其制品工厂化加工率有望达到50%,其产业规模可能突破1万亿元大关,成为我国建材行业中名副其实的第一产业。预拌砂浆产品紧随其后。原有施工现场配置砌筑砂浆、抹面砂浆、地流平砂浆,常常出现建筑物砂浆开裂现象,工程质量不稳定、强度达不到要求,早已成为令人头疼的建筑质量通病。预拌砂浆产品率先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环渤海地区得到发展,国内80%以上的干混砂浆企业集中于此。上海以67家企业的1100万吨生产能力位居第一位;拥有生产企业数量最多和较大的生产能力的是天津;生产集中度较高则是北京;应用最广的在广州,干混砂浆占当地建筑砂浆的7.6%。2010年,湖北省普通干混砂浆供应量6万吨,湿拌砂浆供应量7万立方米。目前,我国现有规模以上(干拌砂浆产能在2万吨,湿拌砂浆产能在10万吨以上)的预拌砂浆生产企业200多家,生产能力约为1900万吨,实际产量达到641万吨,其中普通砂浆471.56万吨,特种砂浆86.95万吨。
第二,崭露头角的“高字头”产品。高性能水泥产品,一种具有更高的强度和更优异的耐久性的产品,已取得实质性突破并进行产业化开发,一方面可以减少熟料用量15%,单位水泥消耗石灰石量降低20%;另一方面水泥综合能耗降低10%~20%。
被授予2011年德国气候和环境(IKU)创新奖的“绿色”水泥,与传统的水泥生产过程相比,“绿色”水泥具有资源低消耗的特点,传统水泥主要生产阶段烧结温度需要1450℃,而“绿色”水泥温度只需约200℃,采用一种新的生产过程来生产,这样就可以大大减少能源消耗,二氧化碳排放量可以减半,所需石灰石量仅为三分之一,可完全不添加石膏添加剂。
高性能混凝土(HPC)产品,一种具有比普通强度混疑土高4~6倍抗压强度、高体积稳定性、适当的高抗压强度、良好的施工性(高流动性、高粘聚性、自密实性)的新型建筑材料,广泛应用在高层建筑结构、大跨度桥梁结构以及某些特种结构中。1990年,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美国混凝土协会(ACI),首次提出了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目前,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地采用施加预应力的高强混凝土结构,而我国绝大多数使用的仍是普通强度等级的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平均应用比例也仅为6%左右,远低于国际水平。
活性粉末混凝土(RPC)产品,是一种具有高强度、高耐久性及良好韧性的新型水泥基复合材料。法国Bouygues公司最先在高性能混凝土结构的基础上,制备出了界面粘结强度和其他性能优异的活性粉末混凝土(RPC)。
大掺量矿物掺和料混凝土产品,一种在混凝土中含有超过通常施工所用掺量的辅助胶凝材料,具有节约资源、环境友好特性的绿色混凝土产品,且完全符合建筑施工的要求。
第三,异军突起的“子字帮”产品。所谓“子字帮”产品,准确地讲是指水泥散装化衍生出来的子产业群的系列产品,比如说,外加剂子产业群的系列产品、散装机械子产业群的系列产品、产品研发子产业群的系列产品、水泥企业信息化管理的系列产品及战略咨询管理的系列产品,等等。假如说没有水泥散装化产业的推进,就不会有如此之丰富多彩的相关产业应运而生,乃至今天发展到了枝繁叶茂、“儿孙满堂”的崭新局面。
美国经济学家威廉·吉·尼克尔斯曾指出:“产品可以是一个人、一个地方、一种思想、一种实在的物品、一种服务,一项政府的规划,一个慈善机构,一种福利事业,或者任何其他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满足他人的事物。”
去包装化,在散装水泥推广应用中,是最容易被人看得见摸得着的显性绩效之一,属触手可及的实物。从深层次上探究,在水泥散装化产业发展进程中,茁壮成长的鸡尾酒式供应链客户服务模式,则是最值得关注的、不为外界重视的隐性产业效应,属“软”的客户关系层面上的东西。现实中,传统理念往往容易把散装水泥物流供应链模式,简单地归类于运输方式的“箩筐”中,或者简单地认为只是供货方式的改变,更多地盯着成本增减这一块上;正是这种鸡尾酒式供应链客户服务模式,撬动了产业链运营模式的变革,推动了产业链上的价值流动,重新构建起产业的新秩序。其实,鸡尾酒式供应链客户服务模式里边蕴含着新的市场主体关系,及其新的价值转移,完全颠覆了过去水泥市场上的“买卖”交易方式。如果从产业现代化上做个比较,目前,中国水泥产业与发达国家之间的最大差距,早已经是制造工艺级装备水平“硬件”条件了,恰恰表现在鸡尾酒式供应链客户服务模式这一方面,在“软实力”上落后于人,成了隐藏在深部的致命病灶。坦诚地讲,要赶上或缩小这方面的差距,绝非一日之功,肯定不像“新法”技改扩产那样,只要肯花钱大投入就可以轻而易举与人家比肩,而这些反映产业资源配置和市场关系的“软”吧啦叽的东西,总是随着时间推移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地变幻无穷,所以更需要人才的培养、理念的创新和时间功夫的锻冶。
一定有人这样认为,在全新的鸡尾酒式的客服模式与水泥产业有害物质排放之间,似乎扯不上太多的关系。多年来,人们往往习惯于从排放本身去算排放账,从节约包装上去算排放账,可是知不知道,水泥散装化产业通过全新的鸡尾酒式的客服模式,创造出能够缩短市场供应链长度的新功能,这样就带来了不可小觑的两个效应:一方面直接减少物流及终端现场过程中有害物质排放;另外一个方面大大提高了产业链运行效率。
千万不要小看市场供应链由长变短的作用,这对于发展绿色生态水泥产业、应对全球气候危机,都具有革命性的战略意义。此外,再强调的一点,水泥散装化产业不仅仅适应并连接起市场新格局中的客户关系,从全产业链的角度上看,也直接降低了社会综合成本。过去水泥卖到工地后,加水、加药剂、加沙石进行现场搅拌应用,如今在散装水泥业务链上的某个环节,或者是水泥生产商,或物流配送供应商,或是中间添加产品的服务商,推行一步到位的鸡尾酒式客服模式,将产品一次完成在施工项目所需的现场部位上,减少了重复性作业成本和时间成本,终端现场客户只消按照合同约定项目监管到位,对于产品及服务出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新诉求,只要打个电话或者敲一下网络键盘,水泥散装化产业服务商立马协助解决。由此看来,鸡尾酒式客服模式的出现,绝不单单是产业上游链环出于服务客户、保障质量的考量,也不单单是拓展连带业务范围的需要,最值得深入关注的是,它为创新业务模式和组织模式提供了“土壤和温床”。这正是水泥散装化产业在现阶段的深层意义。
对于正在形成的水泥散装化产业生态来说,新规则的产生总是在所难免的,新规则带来的新变化又是层出不穷的;何况,谁能最先制定让市场接受的规则,谁就可能享受产业领袖的特权。当水泥散装化产业大行其道之际,我们会看到,整个水泥产业不再是水泥生产制造商独家称霸的一统天下,在长长的产业链中,在广阔的产业疆域内,凡是能够创造市场新价值的某个链环,都有机会成为水泥散装化产业的“新贵”。那么,又是什么影响了产业新规则的制定?当然是水泥散装化。
我们本来就置身于新旧规则频繁更替的年代,本文上面所阐述的几方面问题,比如生态绿色水泥,也比如产品系列化新价值,再比如鸡尾酒式的客服模式,都与现在要表述的创建水泥散装化产业新的游戏规则,有着割不断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可能有人会问,水泥散装化是怎样打破旧规则、勇于尝试最新规则的,其神奇魔力从何而来?概而言之,一是水泥散装化抓住了旧规则无法担当起绿色生态产业使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转型机会;二是水泥散装化抓住了新旧规则博弈过程中洗牌淘汰及其重新培养能力的市场机会;三是水泥散装化抓住了寻找和创建新规则的旅程中,坚持集约化、集群化发展的产业机会。
不管是转型机会,还是市场机会,或者是产业机会,总之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那就是在水泥散装化产业游戏规则所设定的商业机会中,其产业基准必须得到市场的信服、接受并得到商家的广泛应用,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要符合当前格局及其态势,又能契合了未来的发展趋势的要求。
若论水泥散装化产业游戏规则,说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可能更形象一些。初步表现为以下特征:
(1)规则呈现出绿色化趋势,这是从生态环保及可持续发展而言的。说实在话,水泥行业一时半会儿仍然甩不掉“矿业”加“窑业”的帽子,其生产和使用过程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污染,也摆脱不了资源密集型产业的特征。但是,这并不能迟滞水泥散装化产业“绿色”竞争规则的确立和实施。在走循环经济的道路上,“绿色”规则所裁定的赢家,一定是看谁能在全产业链的节能减排降耗上,一直走在最前列;看谁能在综合利用和协同处置各类废弃物等重要节点上,最大限度的“将功补过”;看谁能在绿色建筑及矿山复垦上,给经济和环境带来显著的社会效益。也就是说,水泥散装化推动绿色产业前进的步伐,肯定是不会停歇下来的,且一步一个脚印地由“浅绿”走向“深绿”。
(2)规则体现了制度层面设计,这是从产业集约化及产业效率而言的。水泥散装化产业改变了行业市场单体企业单打独奏的局面,集约化带来了高效率,竞争方式也由传统的单体博弈转变为全产业链的PK。其实,这个问题涉及到了整体产业制度设计及机制保障,绝非个体企业所能做到的。众所周知,先进的物质和技术条件,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降低生产成本;而先进的制度创新,则可以大大地降低交易成本,能有效地促进商业化、产业化,进而快速有效地转化为生产力。发达国家在现代水泥产业发展上,所取得的巨大成效,无不源于制度保障的结果,主要是优化制度环境,建立良性的市场主体之间交易关系。
(3)规则涉及到组织效率及多样性,这是从产业集群及组织模式创新的角度而言的。诺思曾在《西方世界兴起》中指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优胜劣汰的竞争中,水泥散装化产业犹如一条纽带,通过产品和服务及其相互依托的客户关系,把竞争各方在相互合作与协同作用的层面上联接在一起,这就诞生了新的产业组织模式——虚拟合作联盟。
这就好比《动物世界》中,那一群落在大象身上的小鸟,不停地吃掉大象身上的寄生虫,大象也心安理得小鸟的存在,不可能消灭比自己小但于己有利的同行们,而是心安理得地尊重对方,共同合作,分享价值。只有这样,水泥散装化产业既能保持产业组织多样性,又能获得更强大的协作力,变“零和”为多赢,在新的市场环境下实现了机会、价值和商业伦理的新平衡。
(4)规则突出了整体化解决,这是从产品及服务模式的角度而言的。说起个性化定制,并不是服装或跑车产业独享的专利,水泥散装化产业也为产品和服务定制化搭建了宽广而独具魅力的大舞台,比如,市场上通行的混凝土、砂浆等新型墙体材料产品定制,大型工程构件化产品定制,还有设计施工整体解决方案的定制服务,以及物流配送服务的个性化定制,以上这些都是在创新产品及服务模式下实现的。尽管说,水泥散装化产业链条上的所有的客户,都可以共享个性化定制服务的价值,但是又以谁能够掌握为客户提供从产品、设计到施工的整体解决能力为核心,来决定谁在市场上的话语权和“蛋糕”分配权。这一切的结果,使得水泥产业市场交易及秩序管理更系统化,不再是让人伤脑筋的琐碎杂乱;这一切的结果,更强化了终端需求主导市场的至尊地位,及其客户价值至上的硬道理。
面对现实,业内外人士越来越清晰地体会到,能源、人力资源和环境资源等要素市场资源,渐渐开始成了制约水泥产业发展的“紧箍咒”,企业面临的成本增高的压力更是不言而喻的。此刻,让人想起了基辛格那句经久不衰的名言:“你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国家;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人类。”
在连续发表过的博文中,我曾不厌其烦地表述过这样的观点:水泥企业单靠自身资源很容易被躲不过去的、扛不住的刚性成本增长压垮,甚至于由如日中天一下子沦落到粉身碎骨的悲惨境地。那么,水泥企业如何在成本压力增长的环境下,获得生存和潜在发展空间呢?就必须在寻求外部资源上,也就是在产业层面上做足文章,具体说来就是参与到水泥散装化产业链中来,才是希望之路。
其一,在参与水泥散装化产业链的经济活动中,遵循和利用绿色生态产业的规则,在满足绿色建筑的绿色消费中消化刚性成本增加的负担;其二,在参与水泥散装化产业链的经济活动中,遵循和利用产业集约发展的规则,在营造全产业价值链中消化刚性成本增加的负担;其三,在参与水泥与散装化产业链的经济活动中,遵循和利用循环经济模式的规则,在“资源利用一绿色工业一资源再生”的封闭式流程中消化刚性成本增加的负担;其四,在参与水泥散装化产业链的经济活动中,遵循和利用顾客价值导向的市场规则,在满足顾客的需求和愿望的变化中消化刚性成本增加的负担;其五,在参与水泥散装化产业链的经济活动中,遵循和利用新型组织模式的规则,在优化资源、谋求组织模式创新中消化刚性成本增加的负担。
多年的实践证明,水泥散装化“裸秀”,并不是包装一脱了之那样简单,而只是像一台水泥散装化产业的恢宏大戏开幕前,脱掉旧服准备登场亮相而已。我们在上边着重谈了水泥散装化产业优势的一面,同时也要清醒看到现实存在的严峻挑战,尤其是来自生态环保压力和宏观经济调控方面的双重考验,只有首先勇敢地完成一个漂亮的“三级跳”,才不至于“裸秀”变成光不哧溜的“裸奔”。
这第一跳:勇敢跨越“变革鸿沟”。黑格尔指出:“东方无尺度的实体的力量通过希腊精神,才达到有尺度的有限度的阶段。希腊精神就是尺度明晰,目的就在于给予形形色色的材料加以限制,就在于把不可度量者与无限华丽富有化为规定性和个体性。”毫无疑问,在传统水泥行业的旧有框架下,推进水泥散装化产业,尔后再向现代水泥产业迈进,必须进行深刻而艰巨的变革,学习、借鉴和创新都是这场变革中最常用的词汇,而横亘在产业变革面前的第一道鸿沟,依然是那絮絮叨叨反复强调的理念创新。
首要的是在理念思维上,强调逻辑性和求证性,科学而巧妙地运用思维工具,及早预见这场更快、更广、更具有不确定的变革,勇于把变革付诸为相适应的产业活动,并将变革作为转型升级及其市场竞争策略。
事实上,在推进水泥散装化产业的变革道路上,人们仍然存在着积存已久的、挥之不去的概念模糊,如同黏糊糊的浆糊一样糊在人们眼睛上,影响对水泥散装化产业的正确认识,阻碍理念创新。概念模糊之一:把水泥散装化等同于去包装化,表面上看散装必然涉及到包装,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忽视了系统性和社会性。概念模糊之二:把水泥散装化等同于行政主导,表面上看确实存在行政手段引导发展,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忽略了行政干预方式和力度,一切都是为了营造产业环境。概念模糊之三:把水泥散装化等同于产业发展的“盲肠”,表面上看制造环节在市场发育中会拓展散装水泥的应用,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水泥散装化不是制造环节的附属品,而是传统行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阶段。概念模糊之四:把水泥散装化等同于取代水泥产业现代化,表面上看水泥散装化过程几乎涵盖了现代水泥产业目标的全部特征,但问题的关键在于——散装水泥产业依然是过渡型产业,承载着实现现代水泥产业的使命。概念模糊之五:把水泥散装化等同于以终端建筑项目为产业边界,表面上看水泥材料业与建筑业分属于两个关联紧密又有所不同的领域,但问题的关键在于——现代水泥产业不仅以建筑业为终端市场,同时还应该理直气壮地向终端建筑项目渗透,参与资源优化整合。
第二跳:稳健实现产业整合。在中国连续多年位居水泥产量大国的背景下,中国水泥企业为什么没有进入同业世界级企业的第一军团?除了没有达到国际排名上的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即企业的稳定利润必须来源于五个国家或地区以上之外,我们很多水泥企业别说国际化的全球整合,甚至连产业整合这一步还望而却步、踟蹰不前。他们依然热衷于在产业链的某个链环上铺摊子、扩规模、转磨磨,始终跳不出摆弄低价值初级产品的老套路,对于关联子产业仍无暇问津。话说到这里,还要提到颠覆性的业务创新,产业整合离不开业务模式创新。企业不仅要对其自身模式进行创新,如企业内部活动以及通过合作伙伴提供的活动,还要参与和带动整个产业创新。反过来再看一看,那些站在我们身边的跨国水泥企业集团,他们不仅早已开始了全球整合战略,并且在世界上最大的水泥产品市场——中国,开始扮演起产业整合的重要角色,那些让国内水泥企业瞠目结舌、一头雾水,甚至认为不懂中国市场的战略举措,都是在全球战略下的产业整合的组成部分,为日后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的一笔。
还有第三跳:敢于担当社会责任。古语云:“为善者诸事顺”。一个现代企业的重要标志,肯定不单单是利润的多少,规模的大小,而是将“企业社会责任”(CSR)整合到企业价值和业务战略中。在这一方面,水泥企业更应该是当仁不让的。鉴于笔者已将“社会责任”列为了“系列对话”的一个专题,所以不在此展开阐释。简单说来,水泥散装化产业要紧紧围绕着低碳、绿色、环保产业,在实现循环经济运营上有所贡献。
2012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崭露头角的水泥散装化产业毕竟开始走上绚烂夺目的市场“T”台,尽管此时料峭的春寒尚未退去,时而有犀利的目光刺向稚嫩的脸庞,请相信市场法则的力量,水泥散装化产业肯定会献上一场精彩动人的“裸秀”,而不是啼笑皆非的“裸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