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曹兵海(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
2012年,基于牛肉需求量强劲增加和牛肉继续减产两大要素,活牛和牛肉价格及生产成本继续上升,养殖效益微增。
1.基本特点。养殖方式以母牛分散和异地育肥为主,存栏和肉产量明显下降,预测实际存栏不足7000万头,其中,能繁母牛不足2800万头,牛肉减产约60万吨。牦牛实际存栏约1900万头,肉产量约20万吨,面临减头增肉、草料不足和生态危机问题。活牛和牛肉(含下水)走私进口猖獗且数量巨大。票据检疫、屠宰环节监管乏力及屠宰场产能过剩的状况无明显改善。无针对性和系统性的肉牛牦牛金融、保险政策。标准化养殖政策覆盖面小。部分省区发展母牛的政策力度大于中央,但都没有促进母牛由分散转向规模化养殖的连续性具体政策。
牛肉消费需求强劲,优质优价态势明显,二三线城市消费量快速增加。进口牛肉价格低于国产,进口量和从事进口的企业数量增加。由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模式得到生产者和消费者两方的认可。高效大规模围栏育肥和以牛出资、出户入区、统养统管户企合营的模式、企业集约化养殖母牛及规格牦牛肉进入内地市场,是2011年度的四大亮点。
2.产区变化。皖、晋、鲁、冀已失去以养殖为特征的传统的肉牛主产区地位,成为以外购活牛、屠宰产肉为特征的牛肉主产区。豫、东北、西部、西南和南部成为养殖主产区。西南和南部最具发展潜力,企业开始投资建场。养殖主产区渐显“活牛不出省、牛肉外销”的良好趋势。
3.效益与安全。行业间政策资源的不平衡分配、屠宰恶性竞争成本的增加、猪肉价格波动及走私进口牛肉仍压制和牵制着产业效益空间。私屠滥宰、弑母杀青、母牛政策缺失、牛肉走私进口与注水,动摇着产业基础。养殖环境恶劣和异地运输及疫病扑杀补偿比例不当,导致易爆发、扩散、隐瞒重大疫病,加大了病害和食品安全隐患。
4.产业技术。标准、规范缺乏一致性现象未得到重视。基本成熟的黄牛保种方案和技术尚待产业性开发应用。提高牛肉档次的养殖和加工技术开始推广应用。杂交用种配套方案进入研究阶段。产业技术集成程度及转化率有所提高。推广成本高于收益、机制不完善及养殖规模化程度低是技术普及的瓶颈。
5.产业政策。肉牛遗传改良计划趋于完善。“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力度亟待加大。国家层面,研究母牛政策纳入议事日程;地方层面,部分省区的政策措施效果明显。
1.存栏量与养殖方式。肉牛存栏量继续下降,母牛分散养殖和集中短期异地育肥方式仍是主体,标准化和规模化进程有所加快。养殖设施建设理念开始从“豪华、排场”向“实用、廉价、舒适、标准”方向转变。稳定存栏量、提高单产和肉质仍是主题。
2.养殖成本和效益。农区秸秆总体过剩,南方草料严重过剩,牧区饲料更趋紧缺。养殖成本因饲料涨价及建材、人工和运输等费用的增加必然增加,其中,活牛异地运输引发的疫病和死淘损失直接加大成本。总体上,基于牛肉需求量强劲增加和牛肉继续减产两大要素,活牛和牛肉价格及生产成本继续上升,养殖效益微增。
3.疾病与防疫。常见病防治仍是重点,对牧区和农户的防疫和监管检测亟待加强。活牛异地运输及预防和监管检测不力成为发病主因。重大疫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常见病多发,疫情监测滞后现象仍很普遍。缺乏资金支持的疾病调查和处理仍流于形式。牛主自行诊治仍是主流,地方病防治缺乏政策支持。
4.屠宰加工。纯屠宰企业因牛源不足趋于退出行业。育肥加屠宰的企业加剧争夺牛源、弑母杀青,同时开始延长产业链。重信誉和母牛基地建设,从牧场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式企业加速诞生和成长,技术质量型品牌企业继续增加。
5.市场需求与牛肉价格。预计牛肉需求量比2011年增加约1.5%,肉价年均上升约4%。高档牛肉需求量增加约50%,牛肉(含下水)进口量增加约2.0%。牦牛肉产量增加6%。
6.饲料与牛肉安全。配方饲料、专用饲料及添加剂需求继续增加。养殖低效益致使违禁物质继续对安全构成较大压力。对违禁物质的制造、流通和使用过程及对注水肉和食品卫生的监管力度继续加大。
7.产业和学科技术。
产业技术继续得到普遍重视和应用,各学科技术进一步凸显定点支撑作用。科技贡献率提高约5%。
8.产业政策。国家层面,“肉牛遗传改良计划”尚待配套措施和资金支持。有关促进母牛养殖的持续性重大政策以及设施设备补贴、疫病问责、提高扑杀补偿标准、金融和保险等重大配套政策仍难出台。地方政府层面,继续实施积极的稳定母牛存栏措施和肉牛产业发展政策,但各地政策措施的差异实际上难于起到整体稳定母牛存栏的效果,亟须中央政府出台基本统筹政策。
1.理解肉牛牦牛产业的特异性。分散养殖母牛支撑产业的现状,单胎、生产周期长,资金需求量大,对谷物依赖度低,品种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泛、对养殖环境要求低、高低端牛肉品质差异大、存在特定需求群体等产业特点,使肉牛牦牛产业具有显著不同于其他农业动物产业的特点和属性。理解这些差异及其内涵是量体裁衣制定有关肉牛牦牛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和措施的必要条件。
2.加强肉牛良种繁育体系建设。根据品种资源特点,加强种源基地建设,统一制定保种规划和杂交改良技术方案,严禁无序杂交改良。
3.制定系列政策和法规。
(1)定点屠宰条例。制定屠宰条例,提高技术、安保门槛,明确退出、准入机制。
(2)用地政策。根据养殖规模和标准化程度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养殖用地支持,解决用地难问题。
(3)出台“肉牛母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户)验收标准”。按母牛场(户)和由标准化的散养户组成的合作社两条路径出台“肉牛母牛养殖标准化示范场(户)验收标准”,具体示范推动母牛养殖的规模化和标准化。
(4)犊牛补贴政策。制定犊牛价格补贴保障政策,建立补贴机制,稳定母牛存栏。补贴资金纳入国地二级财政常规列支科目。
(5)金融和保险政策。出台针对农户、小区、合作组织、企业的长短期结合、大宗和小额贷款并济的融资、利息、保险政策,健全信贷机制。
4.依法分步施行肉牛追溯体系。追溯系统是执法和安全保障依据,分步实施更利于技术普及和保障产业安全。
5.加大肉牛牦牛产业技术研发力度。按产业链关键点启动一批重大专项给予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解决制约性关键技术难题,稳定技术队伍,培养后备人才。
6.稳定基层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基层技术人员待遇,加大技术培训的投入和力度,促进技术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7.加大对走私的查处力度。坚决杜绝活牛和牛肉的走私进口,切实保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