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辛盛鹏 加央旦培(西藏自治区农牧厅)
畜牧业是西藏优势产业,草地是畜牧业的重要物质基础。西藏地处高原,寒冬季节较长,牧草生产不均衡,一年中大部分时间由于缺乏雨水和热量,牧草处于生长停滞状态,因此,在整个冷季家畜缺乏必要的牧草,一遇灾害性天气,牲畜不能出牧,造成大批死亡,给农牧民群众带来重大损失,严重制约着西藏畜牧业健康发展。此外,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牲畜数量也比以前增加了许多,特别是冬春草场超载过牧十分严重,草畜矛盾引起的草地生态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因此,需要缓解天然草原的放牧压力,解决草畜矛盾,促进生态恢复,针对西藏的特殊地理和气候条件,应加快河谷地带人工种草步伐,增强饲草料供应能力,从而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
人工草地是通过人为播种栽培建植的以草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植被及其生长的土地。对于以饲用为目的播种的灌木、乔木或与草本混播的人工群落,也应包含在人工草地范畴。
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全区现有天然草场总面积8200万公顷,占西藏总土地面积的68%,占全国天然草场面积的21%,居全国之首,其中可利用面积5500万公顷,占草场总面积的67%。截至目前,全区人工种草保留面积达65942公顷,不到天然草场总面积的0.1%。
西藏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就开展了牧草的引种和栽培试验工作,由于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仅限于试验和小面积种植,但也培育出了适宜种植的30多个品种。20世纪80年代,党中央召开了十三届四中全会,作出了对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自治区人民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农牧业和农牧区工作,坚持开发与利用、保护和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通过实施特色产业、牲畜温饱工程和牲畜良种繁育体系建设、草原生态保护屏障等建设,全面开展了棚圈建设、畜种改良、人工种草、微贮窖、饲草料加工机具配套等畜牧业基础建设,实践证明,天然草场的保护、建设,人工种草地、饲草料加工配套建设,对于减轻草场压力、缓解草畜矛盾、增加抗灾保畜能力、舍饲半舍饲及牛羊短期育肥、四季出栏等发挥了极大的作用。同时,把通过调整种植业结构、加大饲草料作物播种面积作为一项重点来抓,不断提高其投资比重,对积极扶持广大农牧区的牛羊育肥、畜产品加工、特别是培育养殖业专业户,促进区域特色产业开发和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形成发挥了重要作用。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人工种草地建设在西藏从无到有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在畜牧业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虽然西藏人工种草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对人工种草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完善的经营管理体制,尚未形成一定的生产规模;投资少,资金不足,设施不配套,饲草加工滞后;科技力量不足,人工种草技术落后等。
1.对人工种草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大力发展畜牧业,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具有充足的饲草饲料。面对西藏特殊的自然环境和自然禀赋,必须加大人工种草力度。多年实践表明,人工种草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仍然相对滞后。首先,每年给予人工草地建设的资金不多,投入不足,制约着西藏草产业的发展。其次,人工草地建设投资机制不健全,投资效率低,投资渠道也不够畅通,多年来单纯依赖国家投入,没有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另外,在人工草地项目管理方面,也存在着重投入轻管理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工种草项目的质量。
2.人工种草技术研究不足。西藏人工种草起步晚,相关科技投入不足,人工种草技术基础较差。同时,与人工种草相配套的产业化生产技术体系及配套设施建设刚刚起步,尚未成型。由于草原过度利用,草原“三化”(沙化、盐碱化、退化)现象日趋严重,尽管近年来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给予高度重视,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倾斜,科研扶持力度明显加强,但人工种草科研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人才缺乏,同时,对人工种草的研究相对较少。
3.人工种草发展缓慢。西藏农区有着种植农作物的习惯,农牧民对人工种草重视不够,投入少,主要在荒地、水热条件不良的中低产田进行饲草种植,其产量低,比较优势不明显;同时,由于饲草收获加工设备有别于粮食生产,农民难以负担设备投入,导致饲草种植产业化水平不高;草产品市场尚未成熟,缺乏竞争机制,人工种草发展缓慢。
4.布局不合理,供应不平衡。尽管人工种草遍及西藏不同区域,但其分布不能与西藏畜牧业发展相协调。人工草地点状分布,没有形成规模,同时,由于西藏地广人稀,生产要素非常分散,加大了饲草运输的成本。近年来,农区人工种草相对效益低下,挫伤了农民种草的积极性,导致西藏优质饲草供不应求,大量的家畜在冬春季得不到充足的饲草料。
5.草籽基地建设滞后。目前,西藏草籽基地建设尚未得到足够重视,还没有作为饲草料种植的一项基础工作来抓。现有的草籽基地布局分散,面积较小,管理水平不高,产量很低,难以满足饲草料种植的需求,草籽远未实现自给,所需草籽尚需从内地大量购进,制约着饲草种植的发展。
6.草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草业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被人们当做一个产业来看待,大部分地方只是把饲草种植作为天然草场利用的一种调剂和补充,只重饲草料生产,很少进行饲草料加工,只顾饲草料自产自用,很少进行饲草料经营。面向市场,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方向的饲草料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处于空白,草业产业化进程迟缓。
河谷地带水热条件好,粮食和农副产品以及草地、秸秆资源丰富,具有发展农区畜牧业的基础。近年来,河谷地带的半农半牧区已经成为西藏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河谷地带土地利用资源具有较大的潜力,近年来也积累了一些人工种草经验。根据西藏草地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在西藏河谷地带实施人工种草是可行的。
1.国家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作,2009年2月,国务院第50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2008—2030年)》。该规划确定了生态保护、生态建设和支撑保障三大类十项工程。从2009年开始,国家在西藏试点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进一步加大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西藏肩负着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重任,大力实施人工种草属于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的重要内容,是贯彻国家“全面保护、合理利用、重点建设”的草原工作指导方针的具体体现。
2.草原建设与管理纳入法制化轨道。草原保护法律、法规、政策地深入贯彻落实,为加强人工草地,促进饲草种植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人工草地和饲草种植纳入法制化道路。
3.自然条件良好。海拔3000~4500米的河谷地带是西藏的主要农田分布区,该区域土壤类型众多,土壤发育均较为年轻,辐射强烈,日照充足,大部分地区年平均光照时数在2400小时以上,年平均温度-4℃~4℃,最暖月平均气温大都在18℃以下,极端最低气温-31.1℃~-41.2℃,降雨量较充沛,7~9月为集中降水季节,夜雨较多,有利于牧草生长发育,自然条件相对优越,能够满足人工饲草基地建设需求,且适于大规模种植。河谷地带大部分土地分布在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只要进行农作物结构调整,开垦荒地发展人工草地的潜力很大。
4.水资源充沛。草地缺水是影响牧草生长、畜牧业发展的一个限制性因子,在河谷地带通过与水利建设项目结合,完善水利设施和灌溉条件,有效利用丰富水资源优势,进行草地人工灌溉,人工种草会取得显著成效。
5.农牧民种草积极性较高。河谷地带群众人工种草生产积极性很高,他们与区外的交流不断增多,致富的愿望更加强烈,要求改变现状、改善生产、生活条件,能够积极主动参与饲草基地建设项目的实施。
河谷地带大力实施人工种草可以有效带动畜牧业发展,促进新技术的应用,同时,人工种草也紧密结合西藏畜牧业防抗灾这一现实问题,有效解决饲草来源和防抗灾储备。
1.推进草地畜牧业发展。实践证明,饲草种植具有巨大现实功能与潜在功能,现代畜牧业将人工草地面积比重高低,视为衡量区域畜牧业发达程度及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标志。天然草地中每增加1%的人工草地,它的生产水平就提高4%,当人工草地增加到10%,天然草地生产水平可提高1倍。大规模的饲草种植必将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体现出巨大的经济效益。
2.促进环境改善。森林和草地是保护世界环境的两大生态系统,它们都具有调节气候、吸收CO2、释放O2、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改良土壤、培育肥力、土地复垦、美化环境的能力,而草地在保持水土、改良土壤、培育肥力、土地复垦和美化环境的功能方面比森林更好,如果两者相互结合,互为补充,则会发挥最好的功能。由于树木和森林并不能在高海拔的干旱和寒冷的环境条件下生长,而草本植物和草地却可以,这就是草本植物和草地在保护环境中的独特作用。人工草地在群落的盖度、密度、高度和生物量等方面一般优于天然草地,因此,其保护环境的能力,尤其在快速恢复水土流失区、严重退化的草地、撂荒地、矿业废弃地和矿渣地的植被中具有特别功能。
3.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大力发展饲草种植可大幅度提高草地生产力,减轻天然草地载畜压力,加速草地植被恢复,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增强抗御洪灾和涵养水源的能力,使草原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可持续发展。
4.增强防灾抗灾能力。西藏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畜牧业在全区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民主改革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畜牧业和牧区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为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西藏的畜牧业和牧区经济还存在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集中表现在:西藏的畜牧业属高寒草地放牧畜牧业,那曲、阿里、日喀则西部等主要牧区均处于号称地球“第三极”的腹心地带,是我国草原畜牧业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干旱、霜冻、冰雹、大风、暴雪等自然灾害频繁。特别是雪灾发生频率高,灾害强度大,影响范围广,严重威胁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命安全。在河谷地带建立优良牧草种植基地,能够解决灾时牲畜的饲料问题,减少因灾造成的损失。
应以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为契机,以改善生态环境为重点,以提高农牧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在坚持保护的前提下,积极建设,合理利用;实行科学规划、分类指导,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提高认识。各级政府应把人工草地保护与建设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有关部门应加强合作,密切配合,促进农牧区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推行草原家庭承包制,落实草地生产经营、保护与建设责任,调动农牧民保护和建设草地的积极性。
2.增加投入。坚持国家项目引导,地方足额配套,积极争取信贷资金,农牧民投资投劳的投资方式,逐步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草地建设投资体系,形成多方位的投资形式。
3.加强监理。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强化人工草地主管部门职能。依法加强牧草种子的监管力度,保证种子质量。加大草地执法的宣传,提高全社会草原生态保护意识;认真做好草地生态监测预警工作,重点做好草地面积、生产能力、载畜情况、生态环境状况、草地病虫害,以及草地保护与建设效益等方面的监测工作,对草地依法实施管理。
4.提高科技含量。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培训,尽快培养出适应现代草业和生态建设需要的高素质草业专业技术人员,建设一支技术精湛的专业技术队伍。西藏草地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管理的艰巨性,决定了其发展必须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应鼓励和引导科研单位、科技人员到人工草地建设第一线去,通过典型宣传、现场示范等形式面向广大群众推广,并在选种、选地、种植技术、田间管理及综合措施方面给予指导,逐步引导农牧民科学种植牧草和管理人工草地。
5.合理利用草地资源。草地资源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可满足人民生活的多方面需要,是西藏畜牧业发展的基础。应在对野生资源保护的基础上,加大开发力度。既要充分地合理开发资源,使其最大限度地为经济建设服务,又要适当地加以控制,恰到好处,使人工种草资源持续地处在最佳生态平衡状态,保持其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以充分发挥多方面的效益。农区和半农半牧区人工草地建设立足于解决家畜冬春缺草和休牧舍饲饲草供应,减轻天然草地载畜的压力,加速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
6.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牧草积累干物质的耗水量一般要比禾谷类作物大1倍以上。根据牧草生长的生理和生态需水规律适时适量地补充土壤水分的亏缺,弥补天然降水不足,可为牧草正常生长创造适宜的水分环境。同时,灌溉还可以改善草地生态环境。因此,发展人工草地,要树立水利设施先行的观念,加强人工草地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人工草地的生产条件。
7.推进草业产业化进程。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西藏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应在高寒牧区以保护和改善天然草原生态为重点,促进种植业经济结构调整,在河谷地带开垦土地,扩大种草面积,加大人工草地建设的力度。逐步使优质牧草种植规模化、集约化,草产品加工专业化,发展草产品生产,提升农区畜牧业水平,促进西藏大农业经济良性循环、持续发展。同时,草原是一个具有多种经济和生态功能的资源,包含丰富的产业层。要充分重视草原资源的多功能潜力,结合西藏的人文、民俗和山川地貌特色,发挥人工草地的景观功能,拓展草原的效益层次,拓宽牧民的收入和就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