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凤琼,梁名志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 勐海 666201)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客观、准确地分析研究对象现实情况的方法,该分析方法综合考虑了研究对象的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并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运用SWOT分析方法可以清楚地指出产业资源的优势和劣势,了解产业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为制定产业发展战略提供较全面、系统的判断和清晰的思路。
云南是世界茶树原产地之一,云南红茶以它特有的香高味浓而著称于世,以它独特的形美色艳驰名中外,是我国茶史上的一朵灿烂的名茶之花,是云南三大茶之一。立足云南红茶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利用SWOT分析法,对其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和威胁进行系统分析,进而提出促进云南红茶发展的三大策略。
云南地处北纬21°8′~29°15′,东经97°31′~106°12′,北回归线横贯东西;属热带、亚热带的夏热冬干气候类型,雨热同季有利于茶树快速生长发育和内含物的积累,干凉同季有利于茶树越冬休眠及养分的储存和积累。云南茶区多分布在北纬25°以南、海拔高度1 000~2 000 m的山区和半山区,属于被科学家称为“生物优生地带” (北回归线附近不超过3°的纬度范围内地区)的地区,茶区内溪涧纵横,雨量充沛,云雾缭绕,漫射光丰富,土壤肥沃,多红黄壤土,腐殖质丰富,具有得天独厚的茶树生长自然条件;生态环境优越,空气清新,水源清洁,远离污染源,无化学残毒,是发展有机茶、绿色食品茶和无公害茶的理想产地。在历年的名优茶评比中,云南的茶叶农残量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是全国产茶省中茶叶农残最低的省份。
云南红茶主要分布在澜沧江沿岸的临沧、保山、思茅(今普洱)、西双版纳和德宏等地,都是云南大叶种茶树生长发育的最适宜地区,也是云南茶区中的优生带和主产茶区。
云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环境,孕育了丰富的茶树种质资源。按张宏达分类系统,到1990年止已发现的茶树植物有44个种3个变种,我国分布有43个种3个变种,而云南就分布有35个种3个变种。其中,云南特有种26个,特有变种2个。云南茶树资源的特点是种类多,大、中、小叶种类型俱全,热带、亚热带、温带、寒带都有分布,全省117个县(市)都有茶树植物。这为培育优质、高产、高效的红茶种质和品种改良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1939年,首批云南工夫红茶销往伦敦引起轰动,获得伦敦茶师的高度评价;1959年,原凤庆茶厂生产的滇红工夫特级茶被国务院定为外事礼茶。1986年,云南省曾将凤庆“滇红”作为礼品赠给来访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凤牌红碎茶鳌居全国4套出口红碎茶之首,出类拔萃的品质受到国内外茶叶行家的高度称赞,有“云南红碎茶,品质耀中华,若与印斯比,无愧锦上花”的美称。据说,英国女王将“滇红”置于透明器皿内作为观赏之物,视为珍品。云南红茶是我国红茶中的佼佼者,在计划经济时期,云南红茶按国家指令性计划主要调供汉口、广东口岸,与其他省区产品拼配出口创汇,被称为“茶之味精”。
由于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社会经济不发达,劳动力工资不高,且大叶种芽壮叶肥大便于采摘,因此生产加工成本总体上较国内的其他省份低。
目前,国际著名红茶品牌立顿,国内著名品牌娃哈哈、康师傅等茶饮料企业纷纷都在云南建立了红碎茶的拼配基地,云南省已成为国内外茶饮料企业的原料供应地。
云南红茶生产、加工、出口企业大多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和管理水平较低,主要以一家一户为主的发展模式,“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还刚刚起步。云南各红茶主产区存在茶园面积小、小茶所过多、茶叶深加工率低,小散乱差等问题,还没有形成强有力的产业带动作用。云南红茶产量万吨以上、销售额近亿元的企业只有一家,红茶龙头企业的实力还相对较弱。
长期以来,云南红茶以中低端茶叶为主,有时为了追求产量,而忽略了对茶叶品质的筛选,导致质优价高效益好的名优红茶生产较少,与其他名优茶产销两旺的状态反差较大。因此,云南红茶总体效益偏低,与省内的普洱茶、滇绿茶在单位价格和效益上均有一定的差距。
云南省内红茶企业营销模式较保守,思想陈旧,大部分以坐地销售为主,通过电话联系经销商客户,款到付货。典型渠道如超市、酒店等没有打开,直营、连锁、加盟店少,不适应各细分市场。多数红茶企业还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和国际化的营销渠道,也没有积极参与国际上大型的茶业博览会或茶叶营销推广活动。在国内外市场,很多经销商、消费者对云南红茶的内在品质、产品文化和品牌影响的认知有限,进而导致云南红茶品牌影响力低。受区位限制,云南口岸经济不发达,红茶出口主要依靠外贸公司代销,出口渠道少而长,加大了营销成本,使云南红茶在出口价格上没有竞争优势。
国家实施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对云南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国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力度也将加大,我国茶叶发展正往中西部地区转移。2010年,云南省人民政府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茶产业发展的意见(云政发[2010]173号),这其中有许多地方涉及云南红茶的基地提升建设、企业扶持、品牌打造和国内市场开拓等。且随着我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我国面向西南开放桥头堡建设的推进,关税大幅降低,交通不断改善,出口成本下降,多元化外贸经营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多渠道的外贸经营格局将极大地活跃茶叶出口贸易,国际贸易环境的改善十分有利于云南茶叶出口。这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和实施,为云南红茶的发展壮大创造了良好条件。
目前,红茶还占世界茶叶市场70%左右的份额,红茶仍在国际市场上占绝对位置。按国际茶委会预测,世界红茶消费仍保持持续增长势头,年增长率为1.7%。近年来,国外茶叶主产区受到战乱、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影响,茶叶产量减少、市场推广乏力,为云南茶叶进一步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带来了难得机遇。值得关注的是将印度、斯里兰卡等国的进口红茶与我国产品拼配,精装后销售到世界各地,这为打开国际市场提供了一条新的路径。
以立顿为首的中外红茶企业在我国市场多年的宣传引导,国内红茶生产地(如福建、安徽、河南)的政府部门积极打造名优高档红茶品牌。同时,受国际消费习惯的影响,我国红茶消费者已经逐步年轻化,大多年轻人认为喝红茶是一种新的时尚;而在发达城市的一些高档宾馆、酒店和餐馆成为红茶消费的集中区,在传统红茶销区的内蒙古、江苏省、新疆等地红茶销量也逐年递增。
近年来,软饮料市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原来备受推崇的碳酸饮料逐渐“退烧”,而以茶饮料为代表的无糖饮品迅速崛起,成为新的饮料市场主力军。茶饮料是20世纪90年代欧美国家发展最快的饮料;而在我国台湾和日本,茶饮料已超过碳酸饮料成为市场第一大饮料品种;我国茶饮料市场自1993年起步,2001年开始进入快速发展期,几乎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目前,茶饮料占我国饮料消费市场份额的20%,超过了果汁饮料,大有赶超碳酸饮料之势;而红茶饮料的份额占茶饮料的50%左右。茶饮料的这种发展态势无疑给云南红茶产业带来巨大的机遇。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生态环境意识的增强,“绿色健康”意识深入人心。当前国际市场上生态标志的茶叶倍受青睐,各大茶叶进口国都倾向于生态茶、有机茶的引进。国内市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茶叶的要求已相应提升。国内外市场对无公害、绿色、有机茶产品的需求正在逐年递增,而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为云南发展生态标志茶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方面,由于国内CPI指数一直在高位运行,肥料、农药、燃料、物流运输的价格涨幅较大,企业人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使得云南茶叶生产成本上升过快;尤其是在各进口国的“绿色贸易”壁垒和安全质量认证不断加强情况下的企业。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低迷、萧条,许多西方国家面临着通货紧缩的巨大压力;而我国的经济却截然相反,保持着高速增长,外汇储备不断增加,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从政治与经济两方面向我国施压,使得人民币升值过快。这都影响了云南红茶在国际市场上与他国的竞争力。
目前,国际上的红茶生产国和主要红茶品牌也看准了我国的广阔市场,纷纷在我国设立办事处,推广他们的红茶。最早进入我国的立顿红茶,已经开始进入收获期。因此,作为我国红茶的姣姣者,在国内红茶市场上也受到了强劲的挑战。
21世纪是“大健康时代”,生态标志的茶叶倍受青睐,云南要抓住自身的生态优势以凸显云茶的优越质量,以绿色、生态、有机为吸引力,在云南全省茶产业区域布局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优质红茶生产基地,树立红茶产业绿色生态发展的先进理念,鼓励全省各州、市政府和红茶企业建立保护绿色生态环境的思想,推进茶山“头戴帽、腰扎带、脚穿鞋”的生物多样性改造工程;合理设置防护林、隔离带、行道树和遮荫树;鼓励并支持云南红茶企业和茶农进行无公害茶、绿色食品茶、有机茶和出口基地的认定与产品认证,建立茶园档案管理体系和红茶产品追溯制度,有效利用云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走生态化道路,增强茶产品的竞争力,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
以打造知名品牌为主线、以资本经营为载体、以产业资源整合为切入点,通过扶持和引导,采取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对茶叶企业进行重组整合,推进红茶企业向集团化发展,逐步淘汰小、散、弱的红茶企业。引导和扶持红茶加工龙头企业从长计议,采取与茶农联营或租赁、承包、购卖、新建等多种形式,建立质量可控的原料基地;同时,也要鼓励有市场销路、经营能力、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小能人”组建红茶合作社,逐步实现由分散种植向集中规模化种植转变,解决茶园小、散、乱、差等问题。此外,还要高度重视茶叶科技进步和创新,根据国内外市场的需求,注重种质创新和优质红茶良种的选育推广;研究适宜在云南红茶生产园应用的机耕、机修、机采设备与技术;在创新加工技术方面,主要以延长产业链、调整红茶的产品结构、提升红茶的生产工艺、降低综合生产成本、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提升茶业品质、增加产品附加值为主,积极推进云南红茶的良种化、名优化、清洁化。
品牌建设,要突出重点,培育一批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的红茶品牌,可采取“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在全国进行宣传推广云南红茶公共品牌,以云南红茶这个大品牌作为全省红茶企业的一面引导性旗帜,引领滇红功夫茶和CTC红碎茶以及地方区域性品牌的发展,形成以品牌为主导开拓市场的局面,促进全省红茶经营者彻底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从坐商到行商的发展理念,逐步实现生产型向营销型转变。云南红茶的对外贸易,要充分利用我国与东盟贸易区的关系,鼓励红茶出口自营企业通过集中拍卖、集中交易,以及在进口国建立直销点、派驻海外推销员、委托国内外代理商、云南红茶驻外代表处等多种渠道开拓国外市场;积极组织选送省内红茶龙头企业参加国际上各类博览会、交易会、贸易会等,充分发挥“会展经济”的带动作用,吸引外商与省内红茶龙头企业交流合作,促进大宗红茶交易的签订。
为应对英国、印度、斯里兰卡等国家红茶产品进入我国市场的严峻挑战,要集中资源打造云南工夫红茶名优精品、CTC红碎茶系列、果味红茶。要鼓励云南红茶企业大力开拓国内消费市场,设立营销网点或寻求代理商,建立分销渠道,或在全国各省市投资建立旗舰店、直营店和连锁店,做大云南红茶的市场规模。此外,鼓励企业加强广告宣传投入,邀请媒体对云南茶文化和云南红茶产品进行宣传报导,吸引国内外市场经销商和消费者的关注,扩大云南红茶在国际国内市场的影响力和市场份额。
[1]肖文锋,叶 凯,赵晓梅,等. 基于SWOT分析的新疆核桃产业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管理,2011,(4):66-69,93.
[2]班明辉,陈秉谱,王发林,等. 甘肃省苹果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与战略选择[J]. 农业科技管理,2011,(4):70-73.
[3]俸媛媛. 浅述滇红茶在临沧茶产业中的地位和作用[J]. 云南茶叶,2010,(3):14-16.
[4]汪云刚,刘本英. 滇红[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11.
[5]顾红惠,张 平,赵树云. 浅谈我国红茶市场前景[J]. 云南茶叶,2009,(4):12-14.
[6]李 岚. 云南茶叶市场竞争力探析[J]. 云南茶叶,2008,(2):16-18.
[7]黄兴奇. 云南作物种质资源[M]. 昆明:云南科技出版社,2007.
[8]张顺高,朱 强. 红土高原铺绿金——云茶60年巡礼[M].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