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志国,熊晚珍,王树婷,黄莉敏,钟学斌
(咸宁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北 咸宁 437100)
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四省(市)毗邻地区,包括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其中,恩施州辖恩施市、利川市、巴东县、鹤峰县、建始县、来凤县、咸丰县、宣恩县。该区域是革命老区、边远地区和贫穷山区,也是我国内陆跨省交界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主要以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为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的交汇地带,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资源丰富[1-7]。
2011年2月16 日,湖北省率先启动了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同年3月在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湖北省委书记李鸿忠提出建议,将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和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掀起了武陵山区抢救与保护文化遗产,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潮[8-9]。
我国原产地域产品(2005年改称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始于1999年。截至2011年10月15日,原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国家质检总局,先后对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15种传统特产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表1)。其中,中药材7种、茶类、蔬菜、工艺品各2种、果品、家禽各1种。这些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均在恩施州,而五峰、长阳两自治县的特产,均尚未实施了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表1 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其专用标志使用
国家工商总局的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工作始于1995年。截止2010年12月31日,国家工商总局注册了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商标11件(表2)。其中,中药材、蔬菜各4件、茶类3件。
表2 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
农业部的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工作始于2008年。截至2011年10月15日,农业部共登记了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农产品地理标志6种:鹤峰县茶叶产业协会的鹤峰茶、湖北省鹤峰县优质农产品协会的走马葛仙米、建始县益寿果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关口葡萄、宣恩贡茶产业协会的伍家台贡茶、建始县益寿果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的建始猕猴桃、咸丰县小村红衣米花生专业合作社的小村红衣米花生。其中,茶类、果品各2种、蔬菜、粮油各1种。
截至2010年底,我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遗名录(含“急需保护名录”)的项目已达34项,成为世界非遗第一大国。然而这些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属于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的却很少。
除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外,我国逐步建立国家和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登录制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现有1 21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申报地区或单位位于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的有16项:都镇湾故事,薅草锣鼓(宜昌薅草锣鼓、五峰土家族薅草锣鼓、兴山薅草锣鼓、宣恩薅草锣鼓、长阳山歌),江河号子(长江峡江号子),龙舞(地龙灯),土家族摆手舞(恩施摆手舞),土家族撒叶儿嗬,南剧,傩戏(鹤峰傩戏、恩施傩戏),恩施扬琴,南曲,三棒鼓,土家族吊脚楼营造技艺。显然,这些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该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关系不大。
《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现有240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申报地区或单位位于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的有58项:民间文学4项,传统音乐(民间音乐)16项,传统舞蹈(民间舞蹈)11项,传统戏剧5项,曲艺6项,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杂技与竞技)1项,传统美术(民间美术)2项,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8项,传统医药1项,民俗4项。
截至2011年10月15日,该民族地区与传统特产相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9项,其中传统美术(民间美术)2项,传统技艺(传统手工技艺)7项(表3)。
目前,我国已有41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但这些均与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无关;全国2 348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该民族地区仅占8处;全国历史文化名城(镇、街)中,也均没有该民族地区的身影;该民族地区只有恩施市崔家坝镇滚龙坝村、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宣恩县椒园镇庆阳坝村3村被纳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这说明武陵山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还有待进一步的加强。
表3 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相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在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工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仍是薄弱环节。该民族地区已申报的物质文化遗产中,没有以传统特产为主旋律的。但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宣恩县沙道沟镇两河口村、椒园镇庆阳坝村却是国家地理标志特产伍家台贡茶、贡水白柚的原产地。所以该民族地区应加强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联系,以地理标志的特色产品为主,加大对其生产工艺、文化背景、地域特色的保护,从而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
为保护和支援世界农业文化遗产系统,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共同发起一项旨在保护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传统农业系统项目——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10-11]。我国自2005年开始参与该项目,已申报了4个GIAHS试点,分别为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云南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江西万年“稻作文化系统”、贵州从江县“侗乡稻鱼鸭系统”。然而,全球16个GIAHS试点中,没有与茶文化相关的。茶文化是中华重要文化遗产,我国是茶树的原产地,茶叶种植与饮茶起源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茶文化遗产资源[12-13]。“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原产地恩施州芭蕉侗族乡,具有独特的茶文化农业系统。因此,“芭蕉侗族恩施玉露茶叶文化系统”,理应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试点。
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主要存在如下问题:(1)土家织锦“西兰卡普”、“湖北名茶第一品牌”采花毛尖茶等名优特产,尚未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2)已有的国家地理标志特产,目前只有地方性质量标准,未建立相应的国家质量标准;(3)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情况差;(4)有些地理标志特产的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相对较小。因此,需要从地理标志申报、质量控制、专用标志使用、地理标志保护范围等方面,完善该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系统,以便更好地利用地理标志知识产权,培养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品牌,提升其特产国际竞争力,促进特产产业进一步发展。
客观上地理标志、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有些传统特产,具有地理标志特性,并包含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三者的共同载体。如伍家台贡茶,既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又是工农业品牌类非物质遗产,其制作技艺还被列入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因此,对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和文化遗产资源,应该实施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三重保护。
蒸青绿茶是我国古代发明最早的一种茶类,比炒青的历史更悠久。到了唐代,蒸青绿茶制法已逐渐完善,而到了明代,才出现红茶、黄茶、黑茶、白茶,到了清朝,才出现青茶(乌龙茶)[18]。“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是中国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一种蒸青绿茶,其制作工艺及所用工具相当古老,与唐代“茶圣”陆羽所著的《茶经》中的相关记载十分相似。该民族地区是历史悠久茶区,具有蒸青绿茶恩施玉露等历史名茶的古老制茶技艺,应领街申报绿茶技艺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便更好地保护这项技艺。
如表3所示,与传统特产相关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中在传统美术与传统技艺两类。所以,应该加强收集与整理传统特产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申报其传统技艺类、传统美术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加强该地区传统特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文化”作中心议题,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力推文化产业成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众所周知,传统特产文化是传统特色产业开发的翅膀,传统特色产业是传统特色文化的依托和载体。我们要依托武陵山民族地区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与文化遗产资源,多出版特色文化与传统工艺美术等相关的书籍,表演传统特产制作技艺与传统工艺美术,保护传统特产的地理标志与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传统特产文化与传统工艺美术博物馆,开展特产文化节活动,加强传统特产文化与传统工艺美术研究,开展传统特产文化旅游(尤其是农家乐)与特产文化教育等,从而发展与繁荣该地区传统特产相关的文化产业。
湖北武陵山民族地区,是我国中药材重要产区,其中,恩施州享有“华中天然药库”美誉。该民族地区苗医药、土家医药、侗医药历史悠久。因此,应该加强收集与整理传统医药(尤其是苗医药、土家医药、侗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药材传统炮制技艺),申报其传统医药的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从而加强该地区传统医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1]黄小俊,王亚飞.武陵山区资源整合与战略性产业的培育[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7):9303-9305.
[2]孙志国,钟学斌,陈 志,等.恩施州道地药材类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及发展对策[J].安徽农学通报,2009,15(15):1-2,94.
[3]孙志国,张 敏,程东来,等.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利川莼菜的保护现状分析[J].长江蔬菜,2010,(6):1-4.
[4]孙志国,程东来,刘成武,等.道地药材咸丰白术的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10):2650-2652.
[5]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地理标志知识产权保护[J].现代农业科技,2011,(1):20-22.
[6]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的文化遗产保护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1):161-163,174.
[7]孙志国,王树婷,钟学斌,等.伍家台贡茶地理标志知识产权的保护与对策[J].山东农业科学,2011,(6):117-121.
[8]于海广,王巨山.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概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9]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10]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探索(二)[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
[11]闵庆文.农业文化遗产及其动态保护前沿话题[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10.
[12]陈宗懋.中国茶叶大辞典[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13]李少林,王达林.中国茶话全书[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