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原一个真实的西藏

2012-07-09 17:39张阳杨胜飞
西藏文学 2012年3期

张阳 杨胜飞

摘 要:在解析藏族作家次仁罗布短篇小说《放生羊》的基础上,探求作品《放生羊》的创作特点,以求能够透过《放生羊》这篇文章,了解浓郁的西藏风情,感悟藏族百姓通过对生灵的呵护与敬重、对佛虔诚的膜拜,来获得生命的升华以及灵魂的超度的信念,还原藏族人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西藏。

关键词:《放生羊》;次仁罗布;还原真实

“你形销骨立,眼眶深陷,衣裳褴褛,苍老得让我咋舌。……”[1]次仁罗布在小说《放生羊》开篇如此写道。文章以小说主人公年扎的一个梦境开头,梦见的是他去世十二年的妻子。为救赎妻子的罪孽,让她在另一个世界免于苦难,年扎买回一只待宰的羔羊放生。日复一日牵着放生羊去转经、焚香,通过这种方式,主人公与亡妻对话,找到了心灵的寄托与慰藉。然而,从天而降的癌病让主人公面临离开放生羊的巨大痛苦,他以超乎寻常的虔诚与努力争取生命的长度,希望能多陪伴放生羊一程。

这是一个关于祈祷与救赎的故事。小说中流淌着悲悯与温情,充盈着藏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年扎老人梦见去世十二年的爱人桑姆在地狱里受着无尽的折磨,还没能转世。为给亡妻赎罪,使她的灵魂早日得到解脱,每天清晨五点,老人便出发去转经,因为“这时候人与神是最接近的,人心也会变得纯净澄澈,一切祷词涌自内心底”。对信仰的虔诚和对伴侣的深爱使老人非但不觉得早起转经很辛苦,反而感到能够活着是何等的幸事,因为有机会为爱人为自己救赎罪孽。和那些重量日益减轻的内心相比,年扎老人的心灵世界有其自身的存在密码。在转经途中,年扎老人偶然遇见了通人性的绵羊,只见它“全身战栗,眼睛里密布哀伤和惊惧,羊粪蛋不能自禁地排泄出来”,老人被绵羊的恐惧所打动,一腔怜悯蓬勃而出。源于对弱小生命的悲悯同情,同时也为了救赎桑姆的罪孽,年扎老人决定拿出全部积蓄,赎买这只即将要被宰杀的绵羊,将其视作放生羊并把它带回家悉心照顾。放生羊在整篇小说中既是情节核心又是情感核心。以往孤身一人,整天买醉度日,浑浑噩噩、落寞孤独的日子终于在放生羊的到来,在人羊相伴的日子里悄然退隐。在日复一日转经、拜佛、祈祷的过程中,放生羊使年扎重新感受到了久违的爱意与温情,心境也发生了变化,由浮躁到安静,心中重新有了希望和寄托。

“从你的身上闻到了桑姆的气息,是那种汗臭和发香混杂的气味。这种久违的气息,刺激着我的感官,让我对你滋生出百般的爱怜来。”[2]“小脑袋缩在胸前,一副惹人爱怜的模样。桑姆的睡觉姿势也跟你差不多,你俩是何等的相像啊!我蹲在你的身旁,久久注视着你,心里充满温馨。”[3]“你站在面前,用桑姆惯用的那种羞怯、温情的眼神凝望着我。这种眼神,剥去了岁月在我心头堆砌的沧桑,心开始变得温柔起来。”[4]放生羊的到来,使得年扎老人有了寄托和牵挂,使桑姆的点点滴滴又鲜活在老人的记忆里。在信仰的支撑下,老人所获得的满足感使他觉得幸福,此时梦里的桑姆也变得安详、从容了。寥寥数笔,将年扎老人内心表现得淋漓尽致。世界就是人心的镜像,因为心里有了爱,有了希望和寄托,老人的心情从焦躁回归安详,孤苦的生活重新变得美好。

年扎老人在得知自己身患胃癌之后,并未停止转经生涯。他拒绝了那种“身体没有垮掉之前,心灵会先枯竭死掉”的医院生活。死亡并不令老人悲伤、恐惧,倒是羊重新激起了老人求生的欲望,信仰支撑着他把有限的时间用来转经、拜佛、买鱼放生。这时候的他神清气爽,心里充满慈悲、爱怜。手中的念珠飞转,念珠磕碰的轻微声响,也让他的心灵宁静。日复一日,年扎老人对桑姆的牵挂没有松懈,对放生羊的牵挂与日俱增,放生羊是老人面对死亡时心底最重要的牵挂。为了放生羊来世能有个更好的去处,年扎老人决定在活着的日子里带它做更多的善事。趁着中秋时节,老人带放生羊去林廓路上磕一圈长头,以一种最虔诚的膜拜方式为它求得解脱。在嚓啦嚓啦的匍匐声中,老人和放生羊一路前行,穿越了黎明。朝阳出来,一片金灿灿,放生羊白色的身子移动在金光里,显得愈加得纯净和光洁,老人相信,放生羊一定会被超度的。

次仁罗布的《放生羊》选择了一种简单的叙事,即灵魂叙事来表达一个宏大或者说是深刻的主题——灵魂的自省与救赎,无论是情节、语言还是意蕴的表现与传达上,都处理得非常到位。首先,极简化的情节处理。《放生羊》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叙述了一个虔诚的信徒朝拜路上的故事,用一位老人和一只羊向我们展示了爱的博大、救赎的艰难以及信仰的力量。其次,象征性符号的运用。在《放生羊》中,作者借用“羊”来增加文本多方面的隐喻意义,使小说传达的意蕴更为深厚。再次,诗意化的叙事语调。在《放生羊》中,作者采用了一种舒缓、内敛的叙事语调,不紧不慢、不卑不亢地向读者徐徐道来,而平淡之中,却凸现了作者强烈而真挚的情感。应该说,这篇小说的语言颇为空灵、轻逸,带有某种诗性的气质。[5]作者的聪明之处,就在于通过简洁、精炼的叙事和轻灵、飘逸的语言把藏民族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表现了出来,透过简单的情节和普通、平凡的人物,把罪、爱、救赎、生命轮回、自省等复杂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藏族百姓通过对生灵的呵护与敬重、对佛虔诚的膜拜,来获得生命及灵魂超度的生存信念,同时也理解了藏民族的日常生活与精神信仰,感受到了藏民族在博大精深又坚不可摧的传统文化下所形成的善良、达观的性格特点。

在小说《放生羊》中,次仁罗布展示了浓郁的西藏风情,特别是藏传佛教中的业报与轮回观,供奉、转经、祈祷的仪式,放生羊的习俗等等。次仁罗布在《放生羊》中所呈现的年扎的灵魂世界具有独特的价值。年扎老人的希望、爱和信仰是建立在对宗教虔诚信仰的基础之上的,而这种虔诚信仰本身就是一种源自纯洁心灵的对信念的忠诚坚守。[6]《放生羊》这部宗教氛围相当浓烈的小说,把个体救赎进行了艺术的呈示。藏民族相信轮回转世,这种信仰成为人们现世生活的准则,在藏民族的族性文化中,对于神佛的敬畏之情,使人的灵魂有所皈依。[7]在《放生羊》里作者将民族传统文化中健康的精神资源展开、放大。次仁罗布认为文学的意义应该是“记述民族心灵,提高民族素质,培养民族精神,是文学的天职,少数民族作家应具有不可回避的紧迫感和危机感”。[8]在《来自茅盾文学奖的启示》中次仁罗布借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容格的话“扎根于大地的人永世长存”来传达自己忠于现实的文学志向。他的文章力图呈现的是藏族人常态的生活和真实的思想。[9]因此,他有直面生存真实面相的魄力。

次仁罗布认为,题材无所谓大小,重在表现西藏民众最真实的生活状况,“我愿意写真实的情感。只要是人,感情都是相通的,真实的感情是可以感染任何民族的读者的。”作为一个藏族作家,他思考更多的则是本民族的问题,更多地是想表达藏民族内心情感和心路历程。次仁罗布认为,作为一个藏族作家,应该承担的责任乃至今后创作的方向就是还原藏族人的内心世界,还原一个真实的西藏。他认为,“真实的西藏”的内涵,体现于西藏民众的真实生活与情感中。从《放生羊》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主人公年扎真挚、深沉的内心情感,也可以看到西藏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非常自由的宗教信仰。这就是真实的西藏。

“真正的文学作品应该反映普世价值,赞扬人性的伟大,揭示困难面前的无畏精神,唤醒人类内心深处的善良,作家有责任和义务给读者构建一个价值体系。”[10]“出路在哪里?我日夜苦思冥想,试探着找一条灵魂叙事的方法,穿过故事抵达人心,发掘人内心的种种幽暗与明亮,找到讲故事的终极意义所在。”[11]次仁罗布在小说《放生羊》中进行了尝试,以自身健全的精神维度和宽广的灵魂视野,在年扎老人身上实现了其超越现实世界、关注灵魂存在的意图。因此,次仁罗布认为作为少数民族作家,一定要认清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要从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里汲取养分,书写民族心灵的秘史,为本民族树碑立传,为繁荣和丰富我国文学事业作出一份贡献。

注释

[1]载《芳草》2009年第4期。

[2]载《芳草》2009年第4期。

[3]载《芳草》2009年第4期。

[4]载《芳草》2009年第4期。

[5]赵艳茹《罪的自省与救赎——评短篇小说〈放生羊〉和〈阿米日嘎〉》,载《作家与作品·当代文坛》,2009年第5期。

[6]单昕《灵魂叙事的有效途径——读次仁罗布的〈放生羊〉和〈阿米日嘎〉》,载《小说作家作品研究》。

[7]朱霞《藏族作家次仁罗布创作论》,载《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

[8]载《民族文学》,2009年第4期。

[9]普布昌居《让爱照亮生命——次仁罗布2009年作品研读》,载《西藏文学》,2011年第1期。

[10]载《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次仁罗布:还原一个真实的西藏》2010年11月。

[11]载《鲁迅文学奖获奖作家次仁罗布:还原一个真实的西藏》2010年11月。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师范学院)

责任编辑:克珠群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