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凤英
赣南是客家人最大的聚居地,在客家民系形成和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这块土地上形成的赣南客家文化以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而为世人所瞩目。它包括历史文物遗迹、姓氏宗族文化、方言文化、民居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民间文艺等。赣南采茶戏即为民间文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赣南采茶戏又名三脚班,三脚戏,是客家文化孕育出来的艺术瑰宝。她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本地的客家方言,成为既有客家习俗,又有地域风情的戏曲剧种。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属于地方戏曲,在戏曲中,地方语言对地方剧种的形成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语言是戏曲文学的载体。它直接体现着文学的艺术价值,同时,语言既是戏曲文学的材料又是区别剧种的主要条件之一。研究剧种唱腔的演唱离不开该剧种的舞台语言。赣南采茶戏是在客家土壤上成长的地方剧种。客家方言是赣南采茶戏的文学语言,脱离了客家语言,赣南采茶戏便没有了客家的韵律。
方言调查表明,赣南地区环行片方言虽然分布面广,说的人也多,但交叉小片属于混合性方言,没有代表性。而地处全区中心,距赣州市区约10公里的蟠龙镇,这里的话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蟠龙镇所讲的话能代表赣南的本地客家话,中国社科学院语言所的一位客方言专家饶长溶先生在《客家风情》第四章“客家语言”第二节《客家话特点》中写道:“客家话是客家民系所操方言的统称。依据其内部的差异,客家话大体可以分为三个类型:暂以(赣县)蟠龙话为代表的赣南客话,以长汀话为代表的闽西客话,以梅县话为代表的的粤东客话。因此,本文将选取蟠龙话代表赣南客家话。下面是蟠龙话声调图:
?
由于赣南采茶戏传统剧目所使用的舞台用语有“客家话”和“赣州官话”两种,因此,赣南采茶戏这个地方剧种必然是以客家话和赣州官话为代表。例如:大型传统剧目《四姐反情》、《上广东》、《大劝夫》、《卖杂货》等,都使用客家话;一些中小型的折子戏则用赣州话。如《妹子》
赣南采茶戏唱腔音调的关系有几个问题特别重要。
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剧目中,唱词多以七字句为主,也有少量的五字句、九字句等等。),但笔者认为,按照音乐的韵律来分析唱词结构似乎更能说明其规律。例《牡丹调〈三〉》。
分析:共有四句,其唱词的结构、声韵、节奏的特点如下:
(1)句式结构与声韵
上例是以七字句为主体的结构。共有四句,重复末尾句。《牡丹调〈三〉》中每句唱词的最后一个字,即“细、你、意、你”属于十三辙中的一七辙,一七辙在“五音”(即唇、舌、齿、牙、喉)中是介乎唇、舌、齿三音之间,在“四呼”(即开、齐、撮、合)中属于“齐齿”类,在“四声”中属于“去声”等,所以,演员在演唱“细、你、意、你”四个字时,口型位置要准确,力度用在“齿”上,延长节奏时要咬住韵母,口型始终不变,避免字与音模糊走样。
(2)节奏型与节奏处理
这些主要由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组成的节奏形态,都比较常见。要着重强调的是切分节奏的大量使用(上例共有三处,包括唱词的处理造成的切分效果),这种运用是与地方方言有着特殊关系的。在客家方言的日常用语中,这种切分节奏式的表达比比皆是,如双音节词:
在当地的方言中,这些词都是前短后长,且重音在第二个字上,与音乐中切分节奏基本相同。笔者认为,赣南采茶戏唱腔中的切分节奏与当地方言的这种语言节奏有密切的关系。
(3)从唱词上看,四句唱词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和段落结构的完整性。这是有别于西方音乐曲式结构的分析方法,除了音乐结构以外,唱词的结构在分析时也起重要的作用。
(1)从下例《送茶〈三〉》中的旋律可以看出,它的吟唱风格与民间似唱似说的生活音调一致。在当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存在着一些生活音调,如“叫卖调”、“摇儿调”、“读书调”、“哭丧”等。这种音调有半白半唱、高度生活化的特点。赣南采茶戏在吸收的过程中,除了吸收它们中的一些有用的音调以外,还吸收了其表现方式,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唱腔风格。在当地的观众听来,感觉演员又像在说,又像在唱,做到了方言语调与唱腔音调的完美的结合。
(2)平和的唱腔与赣南客家话语音平实,平缓的语调风格一致。
赣南客家方言有五种语调 (见前蟠龙话声调),依字行腔是地方语调与旋律构成的基本原则。下面以《牡丹调〈三〉》为例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1)单字配腔
本例的56个字中 (除了重复句中的16个字),单字配腔的字有43个,占了将近80%。一字一音出现的次数多,造成了唱腔上的一种叙事性。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特点,再看一例《送茶〈三〉》2—6弦
在这个曲牌里,我们可以看到只有在少数几个字上配了两个音,其余都是单字配腔。可见,单字配音这种现象在赣南采茶戏中非常普遍。
单字配腔只是说明赣南采茶戏唱腔特点的一个方面,但它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一字一音,而是配几个音的。如:《牡丹调〈三〉》中,叻、罗、又、细、妹、门、当、做、意、到、早、归、赚、哇,共有十四个字。
(2)声调处理
赣南客话的声调音高位置,从蟠龙镇方言声调音位也可以看出:阴平字、去声字、入声字处于声调高音位置;阳平字、上声字处于声调低音位置。这一规律在赣南采茶戏唱腔中可以看出来。例《牡丹调〈三〉》中,“花”、“开”、“归”等阴平字;“叶”、“又”、“过”等去声字,用在高音位置,自然和谐,高亢开朗。有的阴平字如:“生”、“丹”等字,由于考虑旋律进行,处理比较自由。“你”、“门”、“本”上声字,巧妙地放在低音位置上,亲切和谐,使整个唱腔时而高旋,时而低回,情感的表现恰当。
总之,无论从唱词、音韵、节奏等方面来看,都散发着客家方言的光芒,我们若能从客家方言入手,就不难寻找出赣南采茶戏中的“赣味”。
[1]罗勇.客家赣州[M].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4.
[2]中国戏剧家协会编.地方戏曲集[M].北京:艺术出版社,1956.
[3]洛秦.音乐中的文化与文化中的音乐[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