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死于1961

2012-07-05 23:25陆晶靖
风流一代·经典文摘 2012年1期
关键词:斗牛老人与海海明威

陆晶靖

“死很难吗,爸爸?”

“不,我相信死很容易,尼克。要看情况。”

在1925年的《在印第安人营地》里,海明威第一次写到死亡。他活了61年,在1961年自杀。1954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说他“忠实、勇敢地再现了他所处时代的艰辛和危难”,但他更大的成就却是呈现了一种新的文体,冷静、节制、干燥。他的小说像一座冰山,90%的内容隐藏在文字的表象下面。海明威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不仅是一个和词语斗争的作家,在死后50年,他的声誉已经传遍了全世界,无论读没读过《太阳照常升起》或者《永别了,武器》,许多人都能想起一个胸毛茂密的男人,拥有不屈的眼神和一杆猎枪。

这个老男人并非像人们想象的那么浪漫而强悍,逃亡和死是海明威作品中常见的母题。海明威一生中到过许多地方,从芝加哥到意大利,从巴黎到非洲,从佛罗里达到古巴,这样的足迹让他的作品呈现出奇怪的特征:既具有所有人眼里的异国情调,在文字上又极尽简朴。这些地方没有一处能够让他久居。在意大利边界上,他被炸弹击中,身上留了100多块弹片;他最爱的非洲(在那里他写下了《弗朗西斯·马康贝短暂的幸福生活》和《乞力马扎罗山的雪》)也没有给他什么好的回忆——在24小时内他经历了两次坠机。古巴是他居住最久的地方,他迷恋于这里的捕鱼生活,这为《老人与海》提供了素材。但《老人与海》的主题也不是生活中熟悉的捕鱼的喜悦,而是失败的尊严和对死的坦然——84天没有一条鱼,当终于捕到一条大鱼后,却又被鲨鱼盯上,不得不空手而归。他写道:“在眼下的黑暗里,看不见天际的反光,也看不见灯火,只有风和那稳定的拉曳着的帆,他感到说不定自己已经死了。他合上雙手,摸摸掌心,这双手没有死,他只稍把它们开合一下,就能感到生之痛楚。他把背脊靠在船艄上,知道自己没有死,这是他的肩膀告诉他的。”

海明威大部分作品的主人公都不是身体强壮、意志坚定的“超人”,反而在小说中失败,显得很虚弱。1932年的《死于午后》写了一个有关斗牛的故事,谈到死亡时他说:“大多数人死的时候像动物,不像人。”谈到斗牛,他说:“一个国家要热爱斗牛,必须具备两个条件,第一是那里必须饲养公牛,第二是那里的人必须对死感兴趣。”他对于战争的迷恋主要是因为它能带给作家一种紧张感:“每个日夜都会有突发情况,人们就这么死了,再也不能写作了。”死亡和写作是海明威生命中的两个常数,其他一切都是偶然和变量。他的逃亡和死主题很可能和他在写作中的挫败感有关。汉堡大学教授汉斯·彼得·罗登伯格曾经仔细调研海明威的生平,为他写传记,他发现海明威经常周期性地在极端沮丧和兴奋之间游走。1954年,因为身体原因,他没有去瑞典亲自领诺贝尔奖,在获奖致辞里他这样写道:“严肃文学是一项孤独的活动。作家协会也许能减轻这种孤独,但无法根本改善。作家在公众的关注中成长,如果他放弃了孤独,作品就会流于平庸。一个好的作家必须每天面对永恒,或者永恒地缺场。”他不是不在乎名利,可是他更在乎“真实的句子”。在巴黎时他这样写道:“别着急。以前你能写,现在也同样能写下去。目前能做的,就是写出一句真实的句子,把你所知道的最真实的句子写下来。”这成了他一生的紧箍咒,因为真实的句子越来越难以寻找,最后他终于只能面对白纸,这比死亡更令他恐惧。

1960年,海明威自杀前一年,他已经有强烈的不祥预感。海明威出于对此后创作力枯竭的担忧,同意20世纪福克斯公司把他的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而此前他非常鄙视电影。这一年他已经公开地说诸如“他们可以开枪打死我”和“我希望飞机掉到海里”这样的话,可没人真正相信。他晚年非常虚弱并且神经质,但如今的人们依然愿意相信《老人与海》中的圣地亚哥才是真实的海明威。50年后的海明威比当年更像一个偶像。在流行中性美和Lady Gaga的时代,人们愿意时不时地谈论一下硬汉子。

(摘自《教育文摘周报》2011年8月31日)

猜你喜欢
斗牛老人与海海明威
《老人与海》(节选)
反对斗牛
有头斗牛不爱斗
海明威名言
海明威:《雨中的猫》
《老人与海》给我带来的快乐
追求梦想,捍卫尊严——读《老人与海》有感
《老人与海》与海明威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12)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