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吃利差” 一去不返 银行应当如何修炼内功

2012-07-04 06:41郭功文
杭州金融研修学院学报 2012年10期
关键词:不良率不良贷款利率

郭功文

截至8月末,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银行业实现净利润6616亿元,较去年同期的5364亿元同比增长23.34%,但比去年全年平均36%的增速出现了显著下降。上市银行中多数银行的利润增速明显减缓,预计全年净利增速仅为去年的一半。

银行是经济形势的晴雨表,利润增速减缓,反映了实体经济增长明显减速。虽然现行政策加大了微调力度,并不足以改变整体经济仍然处在下行通道,难以抵消外部经济下滑的冲击。银行应该有所心理准备——利润增速下滑,意味着“躺着吃利差”的日子渐行渐远,仍然依赖于利差扩大,目标贷款增长,银行的生存与发展将难以实现。未来银行的收益,只能通过“加强内功,控制成本,提高效率,”才能保持适度的增长。

息差收窄 致使矛盾激化

从2011年的“紧吃”变成2012年的“吃紧”,去年银行业实现税后利润高达1.25万亿元,同比增长39.3%。贷款利息收入是银行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如果说2011年银行对利差是“紧吃”,那么2012年已经开始面临“吃紧”处境。银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银行业实现净利润6616亿元,虽然较去年同期的6616亿元同比增长23.34%,但比去年全年平均36%的增速出现了显著下降。变化之快令业内人士难以适应。考虑到今年经济下滑和金融改革推进对银行的共同影响,2012年虽不是传说中的“2012”,但无疑对银行业的考验非常严峻。

一季度是今年银行业绩增速的阶段性高点,进入二季度,央行两度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非对称性调整存贷款利率浮动区间。虽然上半年存款增速高于贷款,但实际上对依赖“存贷利差”为主要盈利模式的银行已经带来了直接冲击。

半年净息差收窄的原因包括人民币进入降息周期,利率市场化进程加速,人民币升值预期减弱。同时,世界主要经济体维持低利率,外币资金利差也出现了收窄。由于贷款收益率下降、存款成本上升,净息差环比下降了大约20个基点,达到了3.03%上下。

受宏观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影响,银监会加强了对银行收费业务的监管,以致中间业务收入增速放缓,其中银行卡手续费、结算手续费和代理手续费增速下滑明显。

目前,问题更为突出的是房地产贷款业务。以浙江萧山为例,今年前5个月积压未贷的房贷达3000笔,其中2000笔是去年三、四季度遗留的。开发商和购房者抱怨不断,监管部门收到多项举报,某银行向一个楼盘发放了200万元的按揭贷款,就向开发商收取近4万元的“融资安排费”。开发商把费用转嫁给购房者,从而引发了投诉。按惯例银行个人房贷业务不同于企业贷款,属于“隐性承诺”,具有不可撤销性,虽然对个人贷款不出具承诺函,但受理了贷款人的资料,即视同认可贷款人的条件,客户也视为银行承诺了放款。如果长时间不能得到贷款,或者银行奇货可居,向客户提出苛刻条件,客户即可认为银行违约,投诉和纠纷自然就会产生。

监管部门对今年以来银行业漫天要价,以强势地位擅改合同利率,强制或暗示向客户搭售保险和基金理财产品,开展了专项检查。问题虽然表现为贷款额度紧、贷款条件变化、利率市场化程度低,但根本原因还是利益驱动所致。省银监局已提醒各商业银行:银行不仅仅是经营货币的单位,也是经营信用、经营品德的单位,一味利用自身的垄断地位,向作为衣食父母的客户漫天要价,以牺牲品牌和信誉为代价,与客户争本逐利,最终将得不偿失。

除了银行与客户发生的纠纷与争执,诸多宏观因素都将促使中国选择利率市场化:首先,由于官方利率的非市场化,扭曲了宏观经济,如负利率会导致资产类价格的增高,造成了我国普遍存在房价过高的现象;其次,人为的压低存款利率,普通民众利益已经受到损害,拉大了贫富差距,与中国缩小贫富差距的努力背道而驰;第三,在利率管制之下,利差的扩大带来了银行高额利润,降低了银行竞争压力和生存压力,不利于银行业改善经营,改善服务提升竞争力。

带来麻烦的 岂止是制造业

上市银行相继发布的中期报告显示,上半年银行业已经暴露了不良贷款反弹的隐忧。以兴业银行为例,报告期末不良贷款余额为42.12亿元,较年初增加4.97亿元。无独有偶,平安银行的数据显示,6月末其不良贷款余额49.71亿元,较今年年初增加了16.77亿元。令人忧虑情况还在于不良贷款余额上升,出现在了所有类型银行中,银监会公布数据显示,二季度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率为0.9%,不良贷款余额升至4564亿元,较一季度增加了182亿元,较2011年四季度增加了285亿元,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已经连续3个季度环比出现上升。

随着宏观经济的不景气,国家调控房地产市场,使相关市场受到影响。企业的经营出现了困难,资金链风险上升,银行向其投放的贷款也开始逾期,造成不良贷款率的扩大。此外,地方政府利用银行作为融资平台,将资金投放于大量未能产生理想效益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增加了坏账的风险。

据笔者掌握的上半年5家银行数据,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上半年的净利润总额虽然超过700亿元,平均同比增速约37%。但是,亮丽的业绩并未能提振投资者的信心。5家银行投放在制造业的不良贷款,在全部新增不良贷款中的占比令人堪忧,制造业贷款成为其中的重灾区,坏账增加相当集中。最甚的是兴业银行,制造业贷款在所有贷款中占比排名第二,达到18.74%,其不良率达到0.85%,比去年年末的0.74%高出了0.11个百分点,今年年中,新增不良贷款达到3.9亿元,新增制造业不良贷款的比例高达78%。

其他的平安银行、华夏银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的不良贷款结构也与此类似。平安银行虽然上半年实现归属股东的净利润67.6亿元,同比增长42.9%,增速居5家银行之首,但是公布半年业绩报告的当天股价却下跌了1.26%,缘由就是该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达到了49.71亿元,比年初增加16.77亿元。

平安银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与去年末相比将近翻了一倍,从0.78%跳升至1.5%。在11类行业贷款结构中远超其他行业,该行今年前6个月制造业新增不良贷款达到11.73亿元,占该行全部新增不良贷款的70%。

浦发银行的制造业贷款的不良率超过1%,从0.98%跳升至1.2%。其投向制造业的贷款规模占总贷款的比例22.53%,按此值计算,制造业给该行“制造”了39.28亿元的坏账,在全行76.8亿元的不良贷款中占比超过了50%。

招商银行的制造业贷款不良率达到19.53%,比去年年末占比提高了0.76个百分点,总量达4384亿元。其中的不良率为0.88%,仅次于其他类和批发零售业,与去年年末相比提高了0.01个百分点。

华夏银行的制造业贷款的不良率占到总贷款投放量的27.17%。不良率达到1.37%。

从5家银行数据分析,批发和零售业也是不良贷款增加较多的领域。此外光大银行和建设银行在该领域的不良贷款增加突兀,甚至高过了制造业不良贷款的增长。

截至8月15日,钢铁、有色金属、建材、化工等行业上半年利润均为负增长,钢铁行业实现利润664亿元,同比下降了49.4%;化工行业实现利润1558亿元,同比下降18.9%;有色金属行业实现利润865亿元,同比下降13.9%;建材行业实现利润1403亿元,同比下降9%。已发布中报的649家上市公司有511家企业的坏账有所升高,占统计企业总数的79%。企业坏账率传导到银行业,将导致贷款不良率增加,使银行资产质量面临压力。制造业的银行贷款已经出现了系统性风险。

值得提防的是银行不良资产的暴露是非线性的,在延后的某个时间点突发的可能性增加了。而受我国信贷管理集中统一体制的影响,银行业所蕴藏的风险并不清晰,贷款分类的真实性值得存疑,使得监管部门很难提前预判风险集中爆发的时间,很难预先做好准备。

影响深远 银行将因时而变

由于普遍采取了财产抵押贷款,不良贷款给银行带来的风险应该只是阶段性的,通过处理抵押资产,或是老项目、老贷款到期转为新贷款新项目,最终对解决风险,平衡财务质量不会造成太大麻烦。伴随着国内经济下滑,我国利率市场化的趋势将是不可逆转的。

业已到来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质上是一场中国银行业收入结构调整以及战略转型的机会。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务必主动作出适应性调整:

1.关注宏观经济运行。利率作为最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其走向与宏观经济的运行情况有着紧密联系。因此,银行科学管理好利率风险,就必须关注宏观经济的运行态势。要关注价格走势、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情况、消费增长情况,以及国际利率走势等。经济的运行态势是影响政府是否采取利率政策的主要因素,诸如投资规模与速度、工业增长情况、G D P增长速度和就业等指标都很重要。同时要紧密关注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利率政策举动,关注其他国家、特别是经济联系紧密的国家利率政策动向。

2.转变业务经营模式。利率市场化将加速银行转型,业务转型将对冲市场化影响。由于“巴塞尔协议Ⅲ”对资本充足率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将推动银行加速向轻资本的中间业务转型。银行的业务结构调整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首先,调整客户结构,吸引更多的民营、外资企业客户,追求客户结构多元化,提升客户忠诚度,降低资金需求弹性。其次,调整业务结构。资产业务向拥有较强的风险定价权的方向倾斜,将信用卡、消费信贷、贸易融资和中小企业贷款作为开展资产业务的重点方向,不断提升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率。持续发展高端客户,依靠其所贡献的非息收入,充抵息差收窄的不利影响。银行可以在积极拓展代收、代付等业务的同时,充分利用商业银行市场主体资格,积极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代理发行债券、银证转账、代理保险、基金托管、代客理财、资产管理、财务顾问、投资咨询等服务,提高中间业务收入,主动地开发低风险、高收益的中间业务新品种,以此大幅度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

3.提升客户服务品质。利率市场化使资金的价格放开,银行间竞争不仅是“产品和服务”的竞争,更是资金价格和综合实力的竞争。为获得低成本的资金来源,银行在业务调整的同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在金融产品和营销策略上施展其所能。同时员工也应尽快转变观念,增强竞争意识,主动营销,为客户量体裁衣,推销金融产品。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坚守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持续改进和提升服务,争取在客户拥有数量和质量上掌握主动,努力挖掘顾客的贡献度,不断提升顾客的忠诚度,在激烈的金融竞争中,赢取更大的生存及发展空间。

4.强化利率风险专项管理。增强利率风险管理意识,是提高利率管理水平的基石,是最先需要解决的难题。确立利率风险管理在资产负债管理中的核心地位,构建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推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开发和运用,尽快建立起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达到规避风险和盈利的目的。同时,由于缺少利率风险管理高级人才,许多先进的利率风险控制方法得不到充分运用。因此,需要培养一支掌握并能灵活运用现代利率风险管理技能和方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5.提高信贷产品风险定价能力。利率市场化背景下信贷产品的定价复杂性大幅提升。不仅需要覆盖业务的成本与费用、风险损失和盈利目标,而且需要兼顾市场竞争策略。目前,受金融生态条件、内部成本核算和绩效考核等条件约束,银行的定价技术尚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容易引发价格竞争。因此,要加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政府与实体经济各方面协调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具体而言,产品定价必须尽力保持在盈亏平衡点之上,必须综合考虑客户、产品给银行带来的综合收益和分摊成本,必须加强金融新产品的研发协调、搞好金融新产品的合理定价。

猜你喜欢
不良率不良贷款利率
为何会有负利率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负利率:现在、过去与未来
关于加强控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探讨
我国银行系消费金融公司发展研究
银行辞职潮中苦不堪言的小微企业信贷部
用活“三字经”密织不良贷款防控网
随机利率下变保费的复合二项模型
不良率农行最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