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秀洁 靳 萍
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teracy)这个概念后,澳大利亚中小学图书馆就开展了相关活动。1989年,受美国图书馆协会信息素养主席委员会《总结报告》的启发,澳大利亚就业、教育与培训部的报告《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的职能》(Library Provis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首次提出“高等教育机构图书馆应开展信息素养教育”。随后,多份政府报告自上而下地推动了信息素养理念。《信息社会的澳大利亚》(Australia as an Information Society,1991)提出公民的信息权利和信息素养;《培养非义务教育阶段的职业竞争力》(Employment Related Key Competencies for Post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Training,1992)将收集、分析、组织信息和观点的能力作为求职的六大核心竞争力之首;《大学教育培养终身学习者》(Developing Lifelong Learners throug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1994)将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联系在一起,认为信息素养是大学生的必备能力之一。1997年,布鲁斯(Bruce C.)的专著《信息素养的七张面孔》(The Seven Face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出版,从信息技术、信息内容、信息过程、信息控制、知识构建、知识扩张和启迪智慧七个方面分析信息素养的多面性及其相互关系。2000年,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CAUL)以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学会(ACRL)的《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为蓝本,制定了《信息素养标准》。2003年,布鲁斯等学者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信息素养专家会议,为《布拉格宣言》贡献了智慧。2004年,澳大利亚、新西兰信息素养研究会(ANZIIL)和澳大利亚大学图书馆协会对2001年的标准进行修订,更名为《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与实务》(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Principles,Standards and Practice),提出将信息素养教育嵌入高等教育课程以及多方合作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等建议[1][2][3]。在推动信息素养教育实施方面,澳大利亚图书馆与信息学会(ALIA)、ANZIIL和CAUL等机构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ALIA设立了信息素养论坛和邮件列表,并于2003年发布了图书馆推广信息素养的工具包(A Library Advocate's 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Literate Communities)[4]。
近日,笔者以“标题=information literacy or information skill”,在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检索2000-2011年的文献,拣选学科类别为“信息科学图书馆学”的531篇文献进行分析,发现澳大利亚的研究水平已位于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排名居前的研究机构是查尔斯特大学、昆士兰理工大学、墨尔本大学、昆士兰大学和悉尼大学。排名居前的作者是布鲁斯和罗迪(Llody A)。结合其所在单位机构知识库文献发现,布鲁斯的研究重点在于学习理论、社区信息素养以及用户研究,新出版的专著有《虚拟世界中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 (PBL)in Virtual Space:Developing Experiences fo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2009)和《利用信息进行学习》(Informed Learning,2008)。罗迪的研究亮点在于运用扎根理论、社会实践理论、情境理论探讨信息素养的理论框架,认为在非教学环境中,信息素养有不同的含义[5],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应当具备4个“E”,即Engaged(参与)、Enabled(借鉴)、Enriched(体验)和 Embodied(体现)[6]。
澳大利亚的信息素养理念是以培养终身学习的信息公民为目标的,因而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高校、职场和社区三个场域。高校方面的研究主要有:设计与评估信息素养项目、大学生信息素养体验及信息搜寻行为研究、特定学科的信息素养教育和毕业生素质评估等。职场信息素养相关研究有从学校到职场的信息素养能力转变、职场必备的信息技能、有效的职场信息素养培育、职场的信息利用和信息行为等。社区信息素养研究包括与获取信息相关的信息技术(ICT)素养、数字鸿沟问题以及老年人、妇女、残障人士的信息查询行为和信息获取。
由表1可见,2001年CAUL标准还基本沿用ACRL标准的表述,细化了“分类、存储、处理、改写”等信息管理环节,将标准的适用范围扩大到全体公民,强调信息素养是终身学习的先决条件,但未对信息伦理和信息法律问题给予适度关注。2004年,邦迪(Bundy)主编的ANZIIL框架将信息素养和终身学习的关系放在“原则”部分进行论述,认为信息素养可以培养个人的独立学习能力,从而促进终身学习。因而框架仍以个体行为为基础,沿袭了判断信息需求、搜集信息、评价信息、管理信息、创新知识以及合理合法利用信息的模式。与ACRL标准相比,增加了信息管理能力。细微的差别还有批判性评价部分,ACRL标准评价的是“信息和信息源”,ANZIIL标准评价的是“信息和信息搜寻过程”[7]。
为了进一步了解澳大利亚高校如何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笔者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信息素养:国际现状报告》[8]为线索,通过网络调研,对文中列举的项目进行跟踪。调查发现,2007年报告列举的10个项目有8个是开放的,但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其中,科廷科技大学的infortekk项目已经变更为“互动教程”,南澳大利亚的LiLi项目改为InfoGate2,新南威尔士大学的LILT被ELISE(+)所替代,见表2。
表1 美国和澳大利亚信息素养标准比较
表2 澳大利亚部分高校在线信息素养教育项目现状
序号 主办单位 项目名称 开放性 状态10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 iSearch 开放 正常运行,针对不同群体提供教程
2.2.1 部分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概况[8]
科廷(Curtin)大学是澳大利亚西部最大的大学,其信息素养教程采用Springshare公司的Lib-Guides平台。该项目位于图书馆“学习与科研工具”栏目的子栏目“在线学习”中,分为7个模块:理解书单、查找书单、分析主题、查找实体资源、查找数据库、评价资源和理解参考文献[9]。
昆士兰理工大学(QUT)是澳大利亚信息素养教育的领跑者,通过课外讲座、课堂穿插和嵌入课程三种方式推进信息素养教育。PILOT项目是昆士兰理工大学按照ANZIIL框架为低年级本科生设计的信息素养在线教程,设计理念是基于问题解决模式,内容分为6个模块,即明确信息需求、发现和获取信息、评价信息、管理信息、综合与交流信息、合理利用信息,具有评估和报告功能[10]。
纽卡斯特(Newcastle)大学的infoSkills根据ANZIIL框架开发,内容丰富,曾多次获奖。分为5个模块:计划、查找信息、评价信息、写作与剽窃、合理使用信息[11]。
南澳大利亚大学(UniSA)设立于1991年,但在线信息素养教育起步较早。2002年就开发了LiLi教程,2007年根据昆士兰理工大学、美国加州大学等校的教程进行了修改,更名为“InfoGate2”。该教程位于图书馆网站的“学习”栏目的“在线学习”子栏目中,分为:定位主题与信息需求、通过图书馆目录获得信息、通过数据库获得信息、从网络获得信息、评价信息、组织信息、管理参考文献、合理利用信息和利用技术交流9个模块。另设面向学科和学术研究的高级教程“成功的研究策略”[12]。
新南威尔士大学(NSW)的LITL项目参考了美国德州大学的TITL项目,后来更新为ELISE和ELISE(+)项目。ELISE项目属于新生入学导引,介绍学校概况、如何利用图书馆以及怎样做研究。ELISE(+)是在该校原生物医学图书馆的医学教程的基础上开发的信息素养专题教程,包括7个模块:认识书单、从图书馆获取资料、了解信息源、搜索数据库、判断是否属于同行评议、利用互联网以及论文写作[13]。
SmartSearcher由迪肯(Deakin)大学图书馆利用Web-ezy软件创建,除使用说明外,包括7个模块:分析主题、选择信息源、找图书、找论文、找网络资源、创建参考文献、版权与剽窃[14]。
莫纳什(Monash)大学的在线教程只有“引用与参考”、“EndNote”,位于图书馆网站的“帮助”栏目下。严格地讲,并非系统的信息素养教育,而属于学术规范教育[15]。
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RMIT)图书馆针对师生和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开设了课程、指南和在线教程等多种形式的信息素养教育。仅在线教程就有8门,有的采用SpringShare公司的LibGuides,有的采用Blackboard课程管理系统。以针对本科生的iSearch教程为例,该教程分为5个模块:为什么不能靠Google、怎样查找某专题的信息、如何在图书馆查找书刊、网上找到的资源能用吗,以及怎样标注参考文献。每个模块中穿插有多媒体播放的讲座和互动练习[16]。
2.2.2 调查分析
UNESCO报告中的10个澳大利亚在线信息素养项目均由高校图书馆创建,除QUT的POLIT项目外,多数院校根据实际情况对ANZIIL框架有所增减。南澳大利亚大学增加了“利用技术交流”模块,而莫纳什大学仅保留了“引用与参考”等学术规范教程。项目都侧重与高校教学科研目标的结合,但尚未反映理论研究所讨论的“如何与职场接轨”等问题。多数项目是针对低年级本科生的免费在线教程,而测评和高级教程通常采用Blackboard管理系统,仅限校内人员使用。信息素养教育已经通过在线教程、课程和讲座等多种形式融入教学环境。
其次,图书馆服务以用户为中心。以皇家墨尔本大学为例[17],图书馆为教师和学生分别提供入口。为教师提供的支持有学科馆员服务、数字化与文献传递、给书单设链接、版权管理、预留空间和教室、多媒体服务、图书馆讲座辅导、课程更新支持、网络教学资源的搜集和整理、学习资料库建设等;针对研究生和科研人员提供的服务有学术仓储、文献传递、学科馆员服务和其他图书馆的书目,同时提供引用与参考、学科主题资源、投稿、版权和科研评价等指南。体现了图书馆将信息素养教育和图书馆服务融入校园生活的努力。
技术方面的特点是商业公司参与在线教程的开发与维护,图书馆员不再为IT人员不足而烦恼,可以专心开发内容模块。例如,LibGuides就是一个具有维基、博客、RSS、网络播放和社交网络等web2.0功能的简单易用的网络发布软件。该软件目前已被32个国家2600多家图书馆所采用,只不过它并不免费[18]。
澳大利亚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评估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信息素养项目评估,二是信息素养嵌入课程的评估,三是通用技能和毕业生素质评估。
2.3.1 信息素养项目评估
项目评估主要有三种形式:互动练习、满意度测评和问卷调查。上述高校的在线信息素养教程绝大多数具有互动练习和小测验功能,昆士兰理工大学还有考试系统,但不对外开放。科廷大学、纽卡斯特大学分别通过在线反馈和表格形式收集用户意见,评估用户满意度。2005年,莫纳什大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比了教学前后学生信息素养的变化[19]。
2.3.2 嵌入课程教学评估
2005年,卧龙岗大学(UOW)采用比较小论文成绩的方法评估了嵌入信息素养内容前后IACT201课程的学生表现,发现嵌入后学生成绩整体提高,对于母语为非英语的学生效果尤为明显[20]。也有研究指出,教师、馆员合作开展信息素养教育要注意以下几点:即与课程的相关性、有规律地重复、结构合理、开放、利于传播和便于扩展[3]。
2.3.3 通用能力和毕业生素质评估
澳大利亚学者认为,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一种促进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通用能力。因此,他们十分关注学生通用能力和毕业生素质的评估[3]。例如,卧龙岗大学对本科生提出了综合素养(Tertiary Literacies)的要求,包括学术素养、信息素养、计算机素养、统计素养和职业素养五个方面[21],要求毕业生成为善于利用信息、能够独立学习、解决问题、善用媒介进行交流以及具有责任感的人[22]。
经过十年的发展,澳大利亚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已经趋于成熟。例如,QUT通过讲座普及、学科主题资源整理和嵌入教学课程三个层次推进信息素养教育[23]。中昆士兰大学[24]和西澳大利亚大学[25]提出与学校战略紧密结合,通过参加校委会等途径与教师和教务处合作,将信息素养教育整合到教学科研活动中,积极创新,培训教师,保证毕业生质量,确保信息素养教育可持续发展。其次,图书馆以用户为中心开展服务并根据自身情况增减教学模块。此外,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信息素养教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一方面,各校独立开发教程的成本提高且容易过时,因此对能够满足图书馆教学和资源更新要求、功能齐全的软件的服务需求强烈。另一方面,培养师生利用数字媒体合理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因而信息素养教育的内容有拓展的趋势。有的单列称之为数字信息素养(Digital Information Literacy,DIL ),即利用数字媒体识别需求、获取、评价和交流数字信息的能力[26],有的合并称之为媒体与信息素养(MIL)[27]。
1 Bundy A.(Ed.)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Framework:Principles,Standards and Practice(2nd ed.).Adelaide,SA,Australia: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Institute for Information Literacy(2004).[2011-11-15].http://www.caul. edu. au/content/upload/files/info-literacy/InfoLiteracy-Framework.pdf
2 CAUL.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2001).[2011-11-15].http://www.caul.edu.au/content/upload/files/caul-doc/InfoLitStandards2001.doc
3 Hiary H,Middleton M.Edwars S,Bruce C.& McAllister L.Information Literacy Research in Australia 2000-2005(English version preprint)(2005).[2011-11-15].http://eprints.qut.edu.au/2832/
4 ALIA.A Library Advocate's 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Literate Communities(2003).[2011-11-15].http://www.alia.org.au/advocacy/literacy.kit.pdf
5 Lloyd A.Information Literacy:Different Contexts,Different Concepts,Different Truths?Journal of Librarianship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05,37(2):82-88
6 Lloyd A.Information Literacy Landscapes:an Emerging Picture.Journal of Documentation,2006,62(5):570-583
7 ACRL.Information Literacy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Higher Education(2000).[2011-11-15].http://www.ala.org/ala/mgrps/divs/acrl/standards/standards.pdf
8 UNESCO.Information Literacy:an International State-of-the Art Report(2007).[2011-11-15].http://www.infolitglobal.info/media/UNESCO_IL _state_of_the_art_report_-_Draft070803.doc
9 Curtin University.Interactive Tutorial.2011-6-13.[2011-11-15].http://libguides.library.curtin.edu.au/content.php?pid=142343
10 QUT.PILOT.2010-8-25.[2011-11-15].https://pilot.library.qut.edu.au/index.jsp
11 University of Newcastle.InfoSkills.[2011-11-15].http://www.newcastle.edu.au/Resources/Divisions/Academic/Library/information-skills/infoskills/index.html
12 UniSA.InfoGate.2011-1-7.[2011-11-15].http://www.library.unisa.edu.au/learn/infogate2/default.asp
13 NSW.ELISE PLUS.2010-11-07.[2011-11-15].http://eliseplus.library.unsw.edu.au/
14 Deakin University.SmartSearcher.[2011-11-15].http://www.deakin.edu.au/library/tutorials/smartsearcher/
15 Monash University.Library Online Tutorial.(2011-7-20).[2011-11-15].http://www.lib.monash.edu.au/tutorials/
16 RMIT.iSearch.[2011-11-15]http://emedia.rmit.edu.au/isearch/
17 RMIT.Guides,Tutorials and Classes(2011).[2011-11-15].http://www.rmit.edu.au/browse;ID=m6mwebld3emp
18 SpringShare.LibGuides(2011).[2011-11-15].http://www.springshare.com/
19 Monash University.Information Literacy Questionnaire Comparative Report2005-8.[2011-11-15].http://www.lib.monash.edu.au/reports/infolit-evaluation-2005/results-comparative-report.pdf
20 Meldrum,A.,& Tootell,H.Integrating Information Literacy into Curriculum Assessment Practice:An Informatics Case Study[J/OL].Journal of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actice,2004,1(2),:49-58.[2011-11-15].http://ro.uow.edu.au/jutlp/vol1/iss2/2/
21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Tertiary Literacies.2010-01-11.[2011-11-15].http://www.uow.edu.au/student/services/tl/UOW021367.html
22 University of Wollongong.Graduate Qualities Policy(2008).[2011-11-15].http://www.uow.edu.au/about/policy/UOW058682.html
23 QUT.Information Literacy Strategies.2010-03-08.[2011-11-15].http://www.library.qut.edu.au/services/teaching/infolit/teaching.jsp
24 CQU.CQUniversity Library Information Literacy Plan 2010(2010).[2011-11-15].http://content.cqu.edu.au/FCWViewer/getFile.do?id=38711
25 Barnett,P.Setting a Strategic Direction for Iinformation Lliteracy at the 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Yeppoon:Lifelong Learing Conference,2008-06.[2011-11-15].http://www.uwa.edu.au/__data/assets/pdf_file/0011/558929/Setting_a_strategic_direction_for_information_literacy_at_UWA.pdf
26 New Zealand Education Counts.Digital Information Literacy:Supported Development of Capability in Tertiary Environments.[2011-11-15].http://www.educationcounts.govt.nz/publications/tertiary_education/80624
27 UNESCO.Media 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Curriculum for Teachers(2011).[2011-11-15].http://unesdoc.unesco.org/images/0019/001929/192971e.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