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岩
八路军总部由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编而成,朱德任总指挥,原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原前敌总指挥部政治委员任弼时任政治部主任。1937年9月11日,八路军改称第十八集团军,朱、彭分别改称总司令、副总司令。为保证中国共产党对八路军的绝对领导,8月29日,中央军委决定成立前方军委分会(又称华北军分会),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张浩、林彪、聂荣臻、贺龙、刘伯承、关向应9人组成,朱德为书记,彭德怀为副书记。
9月4日,八路军总部从陕西云阳出发东进,15日由韩城芝川镇渡河入晋,19日到侯马,21日抵太原,计划“进至灵丘附近”。八路军战略部署的变更,关系到总部指挥位置的调整。根据三个师不再部署于“四省交界地”的战略方针,总部“进至灵丘附近”的计划当然也需要变更。在9月21日华北军分会上,将总部的指挥位置,选择在灵丘西南方向距灵丘150多公里的五台县南茹村。
9月23日,八路军总部进驻南茹村,朱德、彭德怀在该村南山脚下金凤瑞家的大宅院里运筹帷幄,领导完成了三个师调整战略部署的任务。
一一五师副师长聂荣臻(后改任师政治委员),对该师部署的调整,用“五台分兵”来概括。这就是“从10月下旬驰援娘子关开始,一一五师就分为两部分了。‘分家’的工作很简单,只是确定一下谁跟主力转移去新的地区,谁留下来”。“留下来”的任务是建立晋察冀根据地。这里着重阐述一一五师主力的转移。
一一五师主力从晋东北南移,在毛泽东9月关于变更战略部署的电报中就提了出来,但是何时往何地转移,则有过几种方案。
9月17日,毛泽东最初提出的方案是:“……逐渐南移,展开于晋东南之太行太岳两山脉中。”
10月10日,朱德、彭德怀致电周恩来并报毛泽东,建议周恩来“相机向阎锡山、黄绍提出,以陈光旅(三四三旅)移孝义、中阳、汾阳整补,并便利陕北补充,稍加整理即至阳曲西端,保护傅军交通,取得阎允许”。
10月20日,毛泽东电示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敌占太原后……拟定之部署意见如下:㈠留杨成武团在恒山、五台山地区,坚持游击战争。㈡林师主力准备转移于汾河以西吕梁山脉。”
10月25日,毛泽东电示朱德、彭德怀:“你们是否准备以陈光旅使用于正太路?我以为是必要的,并且徐海东旅主力似亦有南下作战的必要,留一部配合总部特务团及杨支队在西北一带已足。目前决定的战斗在正太路。”
10月28日,一一五师率三四三旅南移。朱德、彭德怀于10月27日,致电贺龙、萧克、徐海东、杨成武、张宗逊、李井泉、王震:“由娘子关前进之敌进攻颇猛,现正与我友军在娘子关旧关及其以南地区对战中。为打击与迟阻该敌,以争取山西阵地之持久,总部率一一五师陈旅南移,准备同一二九师主力配合友军消灭该敌之一部。总部明日开始移动,聂(荣臻)副师长率徐旅及杨团仍留五台、灵丘、广灵、蔚县地域活动。”
11月4日,朱德、彭德怀指示林彪:“一一五师主力应加紧对沾尚、广阳敌之侦察……利用松塔、广阳大小寨口有利地形,消灭此敌。”当天,三四三旅在昔阳以西之广阳镇附近,伏击歼敌1000人,缴获骡马700余匹,步枪300余支,以及大批军用物品。
11月11日,在辽县石拐镇举行的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决定:“一一五师除聂荣臻率一部留在晋察冀创建根据地外,主力迅速转移到汾河流域和晋南进行群众工作,并留一部在太行山,配合一二九师在晋东南依托太行山脉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
12月,一一五师率三四三旅进抵赵城、洪洞地区后,由于国民党阎锡山部无理阻挠,即停止向吕梁山脉开进。1938年2月中旬,日军第二次向晋西南发起进攻,国民党军纷纷退向晋南和黄河西岸,吕梁部分地区已成为敌后,一一五师即率三四三旅进入吕梁地域,打击南犯之敌,派出工作队赴石楼、永和等县发动群众,组织群众抗日武装,开创抗日根据地。
1938年1月29日,八路军总部决定一一五师所辖之三四四旅,“由一二九师首长指挥”,执行正太路一带的作战任务;2月18日,朱德、彭德怀在作战部署中,确定“徐海东旅统归刘伯承、徐向前、邓小平指挥”,从此该旅正式脱离一一五师建制。到此,一一五师本次部署的调整,始告结束。
9月17日,一二师按照毛泽东“集结于太原以北之忻县待命,准备在取得阎之同意下,转至晋西北”的指示,由榆次北移忻县待命。
9月20日,彭德怀说服阎锡山同意一二师变更部署后,当天由代县太和岭口第二战区司令长官司令部返太原途中,路经忻县会晤一二师领导人,商讨怎样执行毛泽东关于新的战略部署指示。彭德怀说:“一二师按毛泽东指示,应立即进入晋西北的管涔山区,以宁武、神池为中心,在五寨、岢岚、岚县、河曲、偏关、保德等地区组织和武装群众,开展游击战争,还应派部队前出雁北。”“从战争全局需要考虑,总部要让王震率三五九旅东进到五台以北的豆村镇一带相机作战,并由总部直接指挥,待一二九师到达正太路南北之后,再归还建制。”
9月21日,中央军委华北分会在太原举行八路军出师后的第一次会议,讨论华北抗战形势和八路军行动方针。决定“一二师主力以灵活的游击战袭击左云方向之敌,并派得力领导干部组织晋西北及绥东群众,组织游击队。王震率三五九旅之七一七团,进至五台东北豆村镇、台怀镇地域,准备适时相机参加战斗,到达目的地即着手布置五台以北,阜北、平山以西之群众工作”。
9月22日,一二师根据朱、彭、任21日两电,布置以下工作:“第三五八旅22日起,开始由忻县乘车,到宁武下车,到神池附近集中。第一二师师直随三五八旅车运。第三五九旅由总部直接指挥。”但是,由于车运困难,至23日除三五八旅旅部、七一五团团部,带一个营到达宁武外,其余部队仍在原平待车。
9月24日至9月底,一二师机关和三五八旅全部,先后到达神池、五寨一带。
10月5日,毛泽东指示:“王震部速归还建制。贺师全部除游击支队外,主力此刻应隐蔽于五寨地区,待原平正面打得激烈时……捣乱敌人的整个后方。”6日,王震率七一七团由五台柏兰镇出发,经定襄、忻县西北,到达宁武以南地区,归还建制。
10月6日,毛泽东对一二师的部署作了如下指示:“第一,在平鲁、偏关、朔县、左云、右玉、清水河、河曲、保德、岢岚地区开展游击运动,创建抗日根据地……留下的游击队均以义勇军的名目出现。第二,在绥远的清水河一带,主要的是繁殖游击队、义勇军。第三,在游击队下可以组织若干游击小组。”
一二师开赴晋西北后,遵照中央军委的部署,迅速扩充和组建了大量新的部队。到1937年冬,三五八旅由两个团扩编为3个团(新增忻崞独立团),三五九旅由1个团扩编为3个团(新增平山独立团、崞县独立团),新成立了雁北支队、绥蒙支队,团级战斗单位由入晋时的3个,猛增为8个。全师人数由入晋时的8227人,发展到29162人。
9月28日,毛泽东电示刘伯承、徐向前、张浩:“我一二九师(缺一个团)接电立即出动,经临晋渡河到侯马上车,在太原补充衣、弹,速开正太路南北地区。”
10月6日,朱德、彭德怀致电刘伯承、张浩等,指示:“一二九师决由同蒲路运至河边村转五台,准备协同一一五师从台怀向平型关、繁峙、浑源出击。教导营并多配工作人员,进至正太铁路间之寿阳、平定及盂县地区,加紧发动群众,扩大本身。”
当日,毛泽东回电朱德、彭德怀:“基本同意一二九师集中河边村,配合一一五师作战之意见。但是否以该师一个团附教导营在正太铁路工作……因恐娘子关守军万一靠不住时,我军后路较为安全。”
1937年11月,一二九师在八路军总部的直接指挥下,进入晋东南太行山区。12月,建立了以太行山区为中心的抗日根据地。图为朱德 (右)与一二九师师长刘伯承 (中)、政委邓小平 (左)在研究作战计划。
10月9日,刘伯承从侯马致电朱德、彭德怀、任弼时:“我率七六九团今日到侯马,15时开始上车,北开太原。师主力,明10号续到侯马。拟组织地方工作队,到寿阳、平定、盂县开展地方工作。”
10月13日,七六九团已到达五台东冶,八路军总部致电周恩来转陈赓等并报毛泽东:“井陉已失,一二九师陈赓旅应即转平定寿阳下车,主力进到昔阳以东,小部向井陉、获鹿以南,石家庄、元氏、邢台之线以西游击,主力集结昔阳以东,配合友军从敌侧翼袭击,求得部分消灭敌人……已到东冶之团,准备转到盂县、平山之间,沿滹沱河两岸向井陉、平山之敌游击。”
10月26日,娘子关失守。当日,朱德在五台会见在五台做阎军统战工作的徐向前,要他立即率驻在五台县郭家寨村的七六九团,去正太路以南的昔阳县一二九师师部归建。27日,朱德、彭德怀将此决定通知了刘伯承:“徐向前率陈锡联团准于26日由东冶南进,径到平定以南地域归还建制。”8月25日,徐向前被任命为一二九师副师长后,没有到任就随周恩来到山西与阎锡山商谈八路军入晋事宜。
徐向前率七六九团由五台赴晋东南归建,以及王震率七一七团归还一二师建制,标志着八路军三个师之间调整兵力部署的工作,终告完成。
1937年9月23日,毛泽东复电彭雪枫并告周恩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等,指出:“游击战争主要应处于敌之翼侧及后方,在山西应分为晋西北、晋东北、晋东南、晋西南四区,向着进入中心城市及要道之敌人,取四面包围袭击之姿势。”他强调:“五台山脉应使之成为重要的游击区域之一”,“同时应该充分注意晋西北管涔山脉地区的布置与准备”。“太行、太岳山脉之晋东南与吕梁山脉之晋西南,虽目前距敌尚远,然亦不可不于此时作适当之部署。”
在晋东北、晋西北、晋东南、晋西南“四角”地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是八路军战略部署变更的主要目的。从9月18日至10月13日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毛泽东在所发电报中,七次提及在山西创建根据地问题。比如:9月24日他在致周恩来,朱、彭、任并告刘少奇、杨尚昆、朱瑞的电报中指出:“山西地方党目前应以全力布置恒山、五台、管涔三大山脉之游击战争,而重点在五台山脉,因该处可得阎、杨(杨爱源)更多协助,将来可向北恒山山脉发展。因此,该处应设置军政委员会一类的领导机关,应选择能独立领导党政军各方面之干部,应立即开始普遍地组织地方支队及群众组织。”9月29日,毛泽东在致周恩来和朱、彭、任的电报中强调:“山西将成为华北的特殊局面”,“我们应……布置全省的游击战”,“在山西全省创立我们的根据地”。
1937年10月22日,中央军委华北军分会决定,“聂荣臻率第一一五师独立团、骑兵营、教导队的两个队、八路军总部特务团直属大队以及三四三旅和三五九旅工作团的部分,共3000余人在晋察冀三省边界地区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
10月25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向中央军委呈报晋察冀军区组建方案:平绥以南、同蒲以东、正太以北、平汉以西为晋察冀军区,以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委。
11月7日,中共中央指示正式成立晋察冀军区,任命聂荣臻为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唐延杰为参谋长,舒同为政治部主任,查国桢为供给部长,叶青山为卫生部长。当天,在五台县石嘴普济寺,开会庆祝晋察冀军区的成立,由聂荣臻宣布中央决定。
1938年1月10日,晋察冀边区军政民代表大会在河北省阜平县举行,晋东北、冀西、察南、冀中、冀东地区39个县的149名代表出席。聂荣臻等9人当选为行政委员会委员,宋劭文为主任委员。经阎锡山转呈国民政府行政院,于1月31日获得批准,取消了“临时”的名义,正式开始行使政权职能。
军区和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标志着晋察冀边区抗日根据地的胜利建成。
从1938年开始,军区的范围不断扩大,军分区和部队的数量逐渐增加,到1945年,晋察冀军区所辖军分区发展到18个,区域扩展到冀中、冀东及热河、辽宁的部分地区,大军区与军分区中间成立了冀晋、冀察、冀中和冀热辽四个二级军区,总兵力发展到32万余人,民兵约90万人,全区总面积发展到20多万平方公里,2063万人口,为对日反攻准备了有利条件。
1937年10月25日,朱德、彭德怀、任弼时,在向毛泽东呈报的八路军在《晋察冀绥四省的军事部署》中,建议“以晋西北、察西、绥东为晋绥察军区”。但是,事后建立的军区是“晋西北军区”,只包括了晋西北和绥东地区,未包括“察西”地区,不久改称“晋绥军区”,而且军区建立的时间较规划晚了两三年。
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晋西北的情况比较特殊。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在军队规模上,国民党在晋西北的军队比八路军多得多,有傅作义的三十五军、赵承绶的骑一军、何柱国的骑二军、郭宗汾的七十一师等。二是在政权机构上,阎锡山在晋西北设有第二区和第四区两个“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它们代行国民党山西省政府的职权,可以直接委派县长,行使政权职能。
1939年12月,阎锡山发动“晋西事变”。
1940年1月17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朱德、彭德怀、杨尚昆、贺龙、关向应、聂荣臻、彭真等,指出:“晋西北须立即建立新的政权,采用原来赵承绶的山西省政府西北办事处的形式较好,迅速用民选办法推举续范亭为主任,各县的反动县长、专员应迅速全部撤换,委任新人。”
2月1日,晋西北行政主任公署成立,续范亭为主任。2月24日,西北军政委员会成立,贺龙为书记,关向应为副书记。在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下,逐步展开了建设晋西北抗日根据地的工作。
10月26日,中共中央批准成立晋西北军区,并同意贺龙、关向应的建议:在晋西北成立四个军分区,由一二师和新军旅级机关兼军分区机关,由旅或纵队首长兼任军分区首长。
1942年8月,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晋西北军区随之改称晋绥军区。1942年冬,晋绥军区所辖军分区增加到6个。抗战胜利前夕,军分区发展到8个。在大军区与军分区之间成立了吕梁、雁门、绥蒙3个二级军区,部队有6个旅,14个支队、22个团,总兵力8.5万余人。
1937年10月25日,八路军总部在《晋察冀绥四省的军事部署》中,建议“以正太路以南,同蒲以东,平汉以西,黄河以北为晋冀豫军区”。
11月13日,一二九师召开干部会议,传达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关于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边抗日根据地的指示,具体布置了开展游击战争的任务。
1938年4月下旬,晋冀豫军区宣告成立,对外称一二九师后方司令部,司令员由师参谋长倪志亮兼任,政委为黄镇,副司令员王树声,政治部主任赖际发。晋冀豫军区所辖区域,完全按照总部的部署划分,包括山西东南部、河北西南部和河南黄河以北的一小部分,总面积约7.4万平方公里,人口700余万,全区境内原有县城59座,后新设县治21个。
1939年秋,晋冀豫军区对外改称晋冀豫边游击纵队。1940年4月,军委决定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和太岳军区,一二九师师部和三八六旅旅部分别兼任两军区的领导机关。与此同时,还成立了冀鲁豫军区,加上先前成立的冀南军区,一二九师共辖有4个军区,16个军分区。
1941年9月1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成立,边区政府主席是杨秀峰,副主席有薄一波、戎伍胜。下设冀南、太岳、冀鲁豫3个行署(太行区为边区政府直辖)、22个专署、154个县。
1945年8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正式成立晋冀鲁豫军区。以晋冀豫军区为开端的晋冀鲁豫军区,地域扩大到北起正太路与石德路,南至黄河,西迄同蒲路,东抵津浦路;面积达18万多平方公里,拥有人口2400万;军队有6个纵队,22个旅,23个军分区,部队近30万人,民兵40余万人,成为全国七大根据地之一。
1937年11月9日,八路军总部为落实《晋察冀绥四省的军事部署》中关于建立晋西南根据地的规划,命令一一五师率三四三旅由正太铁路南进,适时进入吕梁山脉,创建晋西南抗日根据地。
由于阎锡山的阻挠,一一五师1938年春才进到灵石、孝义、隰县、大宁一带。3月2日,林彪在隰县被国民党军哨兵误伤,陈光代理师长。1938年冬,一一五师决定挺进山东,三四三旅参谋长陈士榘留下,率领新组建的独立支队(又称晋西支队),继续坚持吕梁地区的游击战争。1939年12月,在“晋西事变”中,晋西支队与决死二纵队遭到顽固派军队的袭击。12月31日,毛泽东、王稼祥致电八路军总部及一二师,指出:“晋西南新旧军对战结果,我陈支及决二纵共五个团已于27日离开晋西南到达汾离封锁线以北之招贤镇。”“目前整个形势,阎以全力进攻晋西南,准备得手之后,改攻晋西北,隔断华北与边区以及华北各个区域的联系。”“胜利地进行这一斗争,保持山西抗战根据地在我手中,保持华北与西北的联系,这是目前的中心问题。”
对于上述“中心问题”如何解决,1940年1月11日,毛泽东复电彭德怀指出:一二师与一二九师“各出一部,向吕梁山攻击,至少恢复原有陈支队阵地及一条交通线,打通延水关。如果此时阎锡山愿意讲和(还未丧失此种可能),则让他占领吕梁山大部,我只占一小部及一条交通线就此罢手”。
2月23日,毛泽东起草致阎锡山的信,表示愿意和平解决山西发生的摩擦事件,并告知派萧劲光、王若飞前往谈判。25日,萧、王持毛泽东写给阎锡山的亲笔信到达秋林镇,同阎锡山谈判。
3月5日,毛泽东为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起草萧劲光、王若飞与阎锡山谈判成功的通报:“今后我们的基本政策是,继续团结阎锡山,巩固山西旧军力量在阎的指挥下,保存阎在吕梁山脉的地盘,恢复新军和阎的指挥隶属关系,以利华北和西北的抗战。”“为保证此种政策的实现,双方商定划区作战的条件,在晋西以汾(阳)离(石)公路为界,在公路以南,准备停止游击战争;在晋东南以临(汾)屯(留)公路为界,八路军及新军不向路南发展。”
根据以上协议,八路军留在汾离公路以南的部队先后撤出,陈士榘领导的独立支队,亦于1940年7月开赴山东归建,吕梁山脉的汾离公路以北区域,划归我晋绥部队管辖,成为晋西北根据地的一部分,建立晋西南根据地的计划被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