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学生的“上进”之路

2012-06-24 12:16晨风
杂文选刊·下半月 2012年4期
关键词:头衔学子毕业

晨风

每逢开家长会,总能听到老师对好学生们赞扬有加,庆幸的是女儿也是其中之一。不过,这庆幸多局限于孩子的学习成绩以及乖巧听话,并没有多余精力去关心孩子的遐想世界。那时候,只知道每个优等生都是家长、老师及学校的骄傲。学校的排名凭的就是学生的考试成绩。看着优等生们骄人的成绩,看着那些鲜花般的笑脸,我的眼前总会展现出一幅幅年轻人的锦绣前景,然而十几年时间一晃而过,很多优等生的命运轨痕却每每并不如人意。

女儿有个小学同班同学,是班里的学习尖子。小学毕业后,男生顺利升入一所重点中学,成绩仍在年级遥遥领先。在尖子生扎堆的重点学校里,依然让其他学生家长羡慕不已。最后,他又以高分考上一所名牌大学,几年后顺利毕业了。可年轻人并不急着就业,而是申请了一所美国大学去读博士。他并非想去,而是遵父母之命。父母对从小成绩骄人的他寄予了厚望,认为最优秀的人才,应获得美国博士头衔才算学业圆满。可是年轻人在美国读的专业并非他所喜爱的,不久后,因学业的枯燥乏味以及与导师关系不好,竟然得了忧郁症,只得回国休养。为了他的学业,父母以及女朋友都不得不放弃国内的工作赴美去照顾他。年轻人已到而立之年,却还没修得博士头衔。在这些年里,那些当年成绩并不如他的同学们,多数早已在国内成家立业,在单位成了独当一面的业务骨干。他一位连大学都没上的中学同学,现在经营着一家卡丁车俱乐部,生意红红火火。说起那位当年班里的“精英”在美国奔文凭的辛苦,大家都只能叹气。

我想,二十出头就朝气勃勃地参加工作,与三十多岁人到中年再走入社会,精力完全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也应该是有差异的。飞扬澎湃的创造精神,有时就是青春的专利!虽然美国博士的头衔很诱人,但假如所学非所最爱,为何一定要如此痴迷执着呢?是成绩至上、文凭至上的观念,误导了这位好学生的上进之路。

有时候,一个优秀学生的选择空间更容易被限制。女儿的一位大学同学,当年是外省市保送的尖子生。年轻人上大学时就表现出优异的计算机软件编程天赋,在老师的辅导下,在专业领域内早就小有成就。毕业时他本来雄心勃勃地想去中关村软件园创业,可学校却要保送他去读北大硕博连读的研究生。当他得知被保送的专业非自己特长时,曾想放弃读研,可老师却动员说保送名额来之不易,如果不服从学校安排就可能要退回原籍。于是年轻人只好去读博。整整读了七年,毕业后分配到一家体制内科研单位。虽然顺利进了“编制”,有了体面工作,可已近三十岁的他却再没了当初的创业激情,软件设计天分自然也就荒废了。

用创业的黄金时间去换一个博士头衔,是不是值得呢?假如学校能鼓励这位有实践精神的学生早日从事他热爱的专业,而不是把保送名额强塞给他,年轻人的命运可能会与此截然不同。

有的年轻人,年华更是花费得令人心酸。女儿大学同学中有位从山西乡村来的贫困生姑娘。她来北京上大学的唯一目的,就是奔个北京户口。由于成绩优异,本科毕业后被学校顺利保送去北大读研。研究生毕业后求职方向就是“发户口”的体制内单位,后来如愿进了一家国有大单位,成了有干部身份的员工,随后便经人介绍嫁了个北京老公,不久便生了儿子。一连串的奋斗之后,她的北京户口、工作、房子的问题全部解决,“圆满”完成了读书的全部目标。

在为姑娘高兴时,也不免有些悲哀。在城市人看来如此平凡的人生轨迹,却让一个乡村姑娘用了全部青春与才华来争取。假如她把这份顽强放到更有意义的事业上,时光是否会花费得更有价值?可惜她别无选择。事实就是如此残酷,巨大的城乡差别,成了很多乡村学子读书的最大动力,多少源于生命自身的、活泼的精神就这样被很“实际”地消耗掉了。

中国学生的刻苦闻名于世,与此同时,优秀学子们的创造精神却在世界上排名极其靠后。观察很多孩子的成长过程,我们发现,并非他们天生缺乏创造性,而是精神刚刚启蒙,就被窒息了。教育观念以及体制方面的弊端如一张无形的网,网住了渴求探索的赤子之心,把丰富多彩的个性打磨得千人一面。精神在本应展翅高飞的时候,被迫沉寂下来,甚至从此一蹶不振。虽然中国高等教育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普及,但因教育而张扬了个性者却是寥寥无几。

在崇拜高学历的时代,更应该思索的是,为何中国优秀学子中难有成功的创业者?

【原载2012年4月3日香港 《文汇报·百家廊》】

猜你喜欢
头衔学子毕业
我们今天毕业了
杏林组曲·学子赋
破除教师头衔功利化倾向需“名”“利”分开
废除多余头衔
有教授头衔的长征老战士成仿吾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今朝学子喜登攀
悠悠学子心,浓浓附中情
关爱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