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德”史话

2012-06-24 12:17俞飞
醒狮国学 2012年3期
关键词:张伯行名节官德

俞飞

《公务员职业道德培训大纲》近日出炉,大纲要求“十二五”期间,全国公务员轮训“官德”。其中学习古代“官德”一条,尤其引发外界关注。

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元代吏治大坏,贪污害民者十之八九。明清两代,几乎无官不贪。崇祯皇帝痛心疾首:“吏、兵二部,用人根本。近来弊窦最多,未用一官,先行贿赂,文、武俱是一般。近闻选官动借京债若干,一到任所,便要还债。这债出在何人身上,定是剥民了。这样怎的有好官?肯爱百姓。”

无奈官场上魑魅魍魉,层出不穷。晚清李伯元一部《官场现形记》,刻画全国大大小小官吏100多人,写尽宦海百态。

翻遍史书,有名有姓,货真价实的清官,多乎哉,不多也。明末学人张岱所著《夜航船》卷七“清廉类”,满打满算,也只找出四十余位清官。清官张玮,慨而言之:“为清官甚难!必妻子奴仆皆肯为清官,而后清官可为,不必则败其守矣。”

诗人元好问感慨:“能吏寻常见,公廉第一难。”

高官贪婪,危害尤大。顺治帝亲作《儆心录》三令五申:“大臣不廉,无以率下,则小臣必污。小臣不廉,无以治民,则风俗必坏。层累而下,诛求勿已,害必加于百姓,而患仍中于邦家。欲冀太平之理,不可得矣!”顺治殷切期待百官“慎思之”“明辨之”“深戒之”“力改之”。

贪则亡国,廉则兴邦

廉为官德核心,自无异议。回眸历史,上古皋陶,提出“九德”,其中就有“简而廉”。儒家经典文献《周礼》倡导“六廉”:“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辩。”官员“善、能、敬、正、法、辩”六种品质,无一不以廉为本。

历代官箴,史不绝书,不下三百余部。秦代官方《云梦秦简》,一语道破:“凡为吏之道,必精洁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微密纤察,欲富太甚,贫不可得,欲贵太甚,贱不可得,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祸去福存。”千载之下,掷地有声。

封建社会,衙门常见“戒石铭”。五代后蜀主孟昶首倡,原文二十四句,九十六字。宋太宗删繁就简,择取其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十六字,颁行天下。南宋高宗赵构,下诏州县刻石,以黄庭坚手书,立于公案之侧,称为戒石,明清相沿为制。

戒石赫然在目,但不肖官员多熟视无睹。对此,古人曾嘲讽:尔俸尔禄,只是不足;民膏民脂,转吃转肥。下民易虐,来的便著;上天难欺,他又怎知?

现存西安碑林有官箴碑,为明朝理学大师曹端与清官年富二人先后创作而成,上刻: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

一丝一粒,我之名节

康熙年间,有“天下第一清官美名”的张伯行,为杜绝送礼之风,写下《禁止馈送檄》,高悬堂上。檄曰: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分,我为人不值一分。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送礼者观之,良心发现,自惭形秽,悄然离去。檄文不胫而走,广为传诵,时人誉为从政之“金绳铁矩”。

嘴上强调“别项人犯,尚可宽恕,贪官之罪,断不可宽”的康熙,虽重用张伯行,树为典型,提拔为南书房行走。但心里如明镜一般,对亲近说道:“夫官之清廉,只可论其大者……张伯行居官亦清,但其刻书甚多,刻一部书非千金不得,此皆从何处来者?”

唐宋元明清,从古说到今。贪官何其多?清官何其少?历史学家吴晗在《论贪污》一文中,直言贪污这一现象“无代无之,竟是与史实同寿!”当代亦如此,诚哉斯言!

编辑/书含

猜你喜欢
张伯行名节官德
清正持敬张伯行
自尊不是别人给的
孟子的官德思想及当代启示
金文书法作品
党员干部要砥砺名节和操守
大唐宰相狄仁杰的官德
名节重于泰山
全面从严治党需加强官德建设
《周易》中的官德修养思想探析
晚明社会的文化心态:从万历怠政到文官集团的“名节”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