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文宁,任 静,张 明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1)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心理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内容发生了重要变化,研究者们将其研究重点从“教学方法”转到了“学习过程”,逐渐认识到学习者是语言学习的中心。作为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中介语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国内的汉英中介语研究目前仍处于以文献研究为主,实证研究为辅的格局。戴炜栋等用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检索了1979~2004年外语类核心期刊上以“中介语”为关键词的论文,检索结果显示,国内外语类核心期刊直到1994年才开始发表以中介语为关键词的论文,至2004年共有56篇,其中,实证研究论文21篇,占总量的38%,文献研究论文35篇,占62%[1]。笔者用同样方法检索了2005~2012年外语类期刊上以“中介语”为关键词的论文,检索结果显示,实证研究仍然不足,且研究对象不够明确。在所检索的2485篇论文中,仅有陈楚雄等所著的12篇论文明确了研究对象[2],研究对象主要是英语专业及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有专业知识、能够独立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科技工作者研究甚少。
中国科技工作者是一个特定群体的学习者,对他们的二语习得过程及其作为语言输出的英文学术论文进行研究一方面可以填补国内二语习得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专门用途英语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
中介语理论是二语习得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并于80年代初被介绍到我国,对我国的外语教学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也逐步认识到中介语在外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Selinker在其论文Language Transfer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并于1972年发表了题为“Interlanguage”的研究论文[3]。Selinker认为:中介语是“第二语言学习者独立的语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母语和目的语的中间状态。”
Selinker还提出了制约第二语言习得的中介语所表征的5个心理因素:(1)语言迁移。指学习者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运用已掌握的母语知识来帮助习得新的语言。学习者在运用目的语进行交际时,会试图借助于母语中的语音、词汇、句法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母语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积极的影响称之为正迁移,它有利于第二语言的习得;消极的影响称之为负迁移,它会阻碍学习者获取目的语知识。(2)训练迁移。指学习者由于教师的教学不当或采用错误的学习材料,或训练方法不得当而产生的中介语。(3)第二语言学习策略。指语言学习者掌握、理解单词、语法规则和其他语言项目的含义和用法时所采用的方法。(4)第二语言交际策略。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表达意思的方法。(5)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指学习者在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常常会把一些语言规则当成普遍性的规则套用,将目的语的语言结构系统简单化,从而创造出了一些目的语中没有的结构变体。
根据Selinker的定义,中国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英文论文时所使用的语言也是一种中介语,带有汉语的痕迹。通常在期刊上发表的此类文章均已被编辑修改,因此不能客观反映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中介语特征。笔者基于IT领域科技工作者用英文所撰的原始学术论文,探讨英文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
IT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普遍学历高,拥有专业知识和很好的自主学习能力,对英语有实际需求:他们需要阅读包含最新科技的英文原版书籍、文献,又需要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以英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以促进科技的发展。阅读科技文献使得他们有足够的语言输入,而Krashen认为语言输入的数量是语言习得发生的物质前提和基础,只有大量的语言输入才有语言习得[4]。基于以上原因,IT领域的科技工作者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中重大语法错误较少,其中的中介语现象主要由母语负迁移等因素造成的。
学术论文中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词汇和句法层面上。在词汇层面,学习者会受到新项的干扰。例如,英语有冠词(a,an,the)而汉语没有,冠词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即是新项。汉语中名词可表示一类事物,而在英语中,要通过正确使用冠词来表达“类”这一概念。学习者经常忽略汉英的这种差异而忽略对冠词的使用。词汇内涵的不对应也是产生中介语的原因之一。汉英词汇中有众多内涵不对应的现象,需在翻译时作区别处理,如:“对”不仅可以表示对象,翻译为“to”,还可以表示逻辑的动宾关系,需翻译为“of”;“同时”不仅可以表示同一时间,翻译为“at the same time”,还可表示“也”,需翻译为“also”;“首先”并不是“刚开始的时候”,因此不应翻译为“at first”;“最后”既可表示“终于”,翻译为“at last”,也可表示最终的时间,需翻译为“finally”等;“…下”不仅可以表示位置低,翻译为“under”或“below”,也可以和“温度”、“频率”等搭配使用,表示一个抽象的地点,需翻译为“at”;“属于”不但可以表示“所属”,翻译为“belong to”,也可以表示“其中之一”,翻译为“among”,还可以表示“被归类为”,翻译为“be classified into”。词性的干扰也会产生中介语。汉语的词性划分标准主要是词的语法功能,而不是词的形态变化或词的语法意义。英语有比较丰富发达的形态变化,有构词形态。译者往往忽略汉英的这一差异,在翻译过程中对词性不加区分,例如:with the flourish development of economy(应为with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economy)。习惯用法的干扰也是中介语的来源之一。汉语中经常会出现像“情况”、“现象”、“问题”、“使”、“有”、“种”等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学习者往往按照汉语习惯,在写作时把这些词都翻译出来,使得译文冗长,也不符合英语习惯。如:the phenomenon of the disagreement betwee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 and the theoretical result(应删掉 the phenomenon of)。句法层面上的母语负迁移主要体现在语态负迁移,时态负迁移,和句型结构负迁移3方面。在汉语中,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在形式上并无严格差异,句子可以无主语,在主语位置出现的名词也可能是动词的逻辑宾语,或者句子以“据…”开始。学习者受汉语影响,常将这类句子误译为无主语句子或主动语态。在时态方面,汉语的时态不具备具体形式,而英语中不同的时态有不同的形式,作者在写作时常受汉语的影响忽略时态。在句型结构方面,英语重形合,造句注重形式接应,要求结构完整,句子以形寓意,以法摄神,因而严密规范,采用的是焦点句法;汉语重意合,造句注重意念连贯,不求结构齐整,句子以意役形,以神统法,因而流泻铺排,采用的是散点句法[5]。在写作过程中,作者不从句子结构上作调整,而是按照汉语的习惯仅将各分句简单堆砌。
训练迁移体现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将语法规则、语言技巧等按照章节孤立讲解,使学习者进入了某些误区。如:教师过分强调被动语态的重要性,以至于学生不加判断,滥用被动语态。更为严重的是,教师不能识别学生语言输出中的错误,甚或教师本人在课堂上使用了错误的语言,这些都有可能在之后成为学生的语言输入,从而使学生形成如图1所示的恶性循环。
图1 错误语言循环
第二语言学习策略不当体现为:很多学习者期望通过对词汇和语法规则“死记硬背”来提高语言熟练程度。这种错误的学习策略导致了诸多问题的出现:记住了语法规则但不会使用,认识单词但不知道其具体用法。如:As a result,users could access to digital resources and services at anytime.(应删掉to)。
在第二语言知识有限情况下,学习者不得不采取一些交际策略以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回避是一种比较常用的策略。在写作过程中,若表达受挫,作者会折中地选用一种能表达自己的大意的方式,从而回避了能够确切表达自己意思的方式。求助权威是另一种常用的交际策略。目前市面上所出现的汉英科技字典,无论是电子类的还是传统的,都较少介绍词的具体用法。作者在写作过程中过分依赖工具书,导致论文中词的误用现象时有出现。如:This method remains to be perfected.(应改为This method remains to be improved.)鉴于此,作者应学会如何正确判断及使用电子、网络资源。
目的语规则的泛化在学术论文中常出现,比如学习者根据动名词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动词均可通过加后缀“ing”变为名词,如:with the developing of the Internet(应改为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rnet);学习者根据比较级的相关语法规则,简单推断出“越来越”均可翻译为“more and more”,如:People have more and more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energy.(应改为People have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energy或There is an increasing recognition of the importance of solar energy)学习者根据定语从句的定义,简单推断出所有定语从句用关系代词引导即可,而忽略了介词的使用,如:The temperature that the machine operates normally is 28℃.(应改为The temperature at which the machine operates normally is 28℃.)
根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学生在硕士和博士阶段均对专业英语进行系统学习,而硕士学术论文和博士学术论文中的中介语现象并无本质区别,这可以用石化现象解释。Selinker对石化现象进行了阐释:语言的石化现象是指外语学习者的中介语的一些语言项目,语法规则和系统性知识倾向性于固定下来的状态,年龄的增长和学习量的变化对改变这种固定状态不起作用[6]。既然到达某一特定学习阶段学习者并不能通过自身的作用消除石化现象(defossilization),显然外界因素至关重要,而教师这一外界因素因和学习者的学习过程紧密相关,其作用不言而喻。因受交际法的影响,有学者主张在专业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应强调任务和话题本身内容,注重交流,不过多纠正错误,让他们敢说、敢写,鼓励学生利用一切机会练习英语的应用能力,提高语言的流利程度。事实上,在学习者语言能力已经石化的阶段,教师便有必要对学生纠错。认知心理学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输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确起到决定性的作用[7]。语言的输入是学习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8]。教师的纠错过程也是一种语言的输入。教师还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提供目的语模式。中介语作为一种语言,在以自然进化的方式迅速地变化着。在这一过程中,可供学生模仿和对照的目的语模式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应在课堂上最大限度地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目的语语言模式。这些模式不仅是学生模仿的对象,而且能够对学生正确的语言运用给予巩固和强化。
对中国科技工作者学术论文的分析表明,其中的中介语有很多是可复制的,其可复制性体现在两方面:同一作者重复使用同样的中介语,以及不同的作者使用了同样的中介语。前者意味着作者在自主学习的状态下是意识不到自身的某些语言盲点的,而后者意味着有些中介语是可以被总结出来供作者借鉴的。这两种情况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增设这样一个环节:总结并强调二语习得者的常见错误。承担科技英语教学的教师需要大量阅读科技工作者所撰写的学术论文并总结其中的常见错误,否则无法胜任这一工作。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专业英语课原则上由专业教师承担”,各校“要逐步建立起一支相对稳定的专业英语课教师队伍,成立由学校领导和专业英语教师组成的专业英语教学指导小组,统筹、协调、检查专业英语教学方面的工作”[9]。事实上目前我国的专业英语教学情况不容乐观,据韩萍、朱万忠等调查,由于ESP对教师有专业与语言的双重要求,许多高校的专业教师由于自身语言底子不足又缺乏语言教学经验,选择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翻译+阅读”,很少涉及语言综合技能的全面训练[10];同样,由语言教师担任EST课程教学,由于不懂相应的专业知识也难以胜任。各专家、学者都曾就此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方案,刘润清建议给大学英语教师举办师资培训班[11];蔡基刚也提出鼓励年轻的具有硕士学位的外语教师攻读其他专业的博士学位[12]。笔者认为,有必要培养稳定的EST师资队伍,培养对象最好是有理工科基础的英语爱好者,他们有理工科学生的思维习惯,易于接受专业知识,同时,他们爱好英语,容易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此外,他们应该有机会进行专业英语翻译或编辑工作,以便能将专业知识和语言能力有效结合起来。
中介语是第二语言习得中的一个必然现象。研究中介语可以有效了解学习者出错的类型及其成因,提炼出语言学习的一般性规律,最终达到缩短中介语与目的语的距离、提高学习效果的目的。从中介语的角度研究IT领域科技工作者所撰写的学术论文中的常见错误能够帮助科技工作者有效消除母语和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提高其用英文撰写学术论文的能力,引出对科技英语英语教学的反思。教师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角色有待进一步研究。
[1]戴炜栋,蔡君梅.国内汉英中介语研究述评[J].外语研究,2006(1):12-16.
[2]陈楚雄.体音美专业大学生中介语僵化的实证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1(11):35-38.
[3]SELINKER L.Rediscovering interlanguage[M].London:Longman,1992.
[4]KRASHEN S.The power of reading[M].NH:Heinemann,2004.
[5]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赵萱.中介语石化现象与中介语心理认知机制浅探[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3):18-21.
[7]ELLIS R.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8]丁双红,张学辉.理工科专业英语教学特点及改革意见[J].理工高教研究,2005,26(5):115 -120.
[9]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4.
[10]韩萍,朱万忠,魏红.转变教学理念,建立新的专业英语教学模式[J].外语界,2003(2):24-27.
[11]刘润清.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1):7-12.
[1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2):2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