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圆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市场大门打开了,为品种丰富、成本低廉的中国农产品走向世界创造了机遇。但是,在此过程中也毋庸讳言,我们遇到了关税、非关税、非贸易壁垒带来的各种困难,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构成了巨大挑战。
尤其是近年来非贸易壁垒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对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更为突出,直接影响了国内“农业、农村、农民”利益。加入世贸组织的经历告诉我们,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与贸易优势,国内农业的生产结构不尽合理,生产技术水平不高,贸易信息封闭滞后,极易造成出口受阻和经济损失。因此,探索如何逾越中国农产品出口的非贸易壁垒,具有越来越重要的现实意义。
贸易壁垒可以分为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和非贸易壁垒:关税壁垒中除反补贴税、反倾销税之外,其他税种的作用已经很小。而非关税壁垒的进口许可证、进口配额为代表的贸易工具,运用余地也已经不大,所以,依托环境与生态保护而形成的技术规范壁垒——非贸易壁垒便日益走向前台。非贸易壁垒,泛指一国政府采取关税壁垒、非关税壁垒以外的各种办法,对本国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政策与手段。非贸易壁垒是主要对出口贸易国产生影响的技术性壁垒,通常亦称为“环境壁垒”或“生态壁垒”,是世界各国为保护本国生态环境和公众健康,而制定的各种环境保护措施、法规标准等。其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生产和加工方法(PPM)、包装和标签要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认证等自愿性措施。我国在农产品、食品出口发达国家过程中,遭遇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具有以下特性:
一是虚假。打着保护生态环境与人类健康的幌子,貌似合理,实则属于限制进口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二是隐蔽。借环境保护之名,将贸易保护隐蔽于具体的法规规定、国际公约的执行过程,拒绝外国产品。三是泛滥。以绿色保护为由,对涉及资源与健康的商品生产销售形成壁垒,实施时容易被发达国家的肆意滥用,具有不确定性和可塑性,对需要达到一定安全、卫生、防污染等标准的商品出口形成巨大压力,极易对生产技术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形成压制。四是坚固。抓住保护生态环境及本国消费者心理制定超高标准,先入为主制造进口商品的消费障碍,具有限制进口的坚固作用。五是不平衡。由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无视发展中国家现实,以其先进的技术和雄厚的资金,提出过高标准,把贸易不公平导入国际领域。
发达国家更多的将非贸易壁垒细化固化成为《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简称 TBT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作为世界贸易组织管辖的多边贸易协议,分为进口禁止、技术规范、信息矫正、风险降低措施与非风险降低措施五类,为贸易经济评价提供了理论框架。从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实施TBT的特点来看,其品种要求规格项目检测之多样、技术标准管制范围之宽泛、评定程序和质量认证之复杂、“绿色包装”标签规则之严格,使我国的农产品出口受到了6个方面的不利影响:
1.质量认证制度严苛。美国、欧盟、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制定严格的质量认证制度,设计复杂的检验程序,对出口国家进行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从而限制没有经过认证的商品进入本国市场。这些国家、地区认证体系的审核注册,已经成为近年来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问题,也间接地限制了其他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而且,美国、欧盟、日本的合格评定程序和认证管理范围还在不断扩大,已经延伸到有机农产品和非基因改良农产品。农产品进口国在市场准入方面规定,进口农产品必须获得该国有机食品认证,否则供货不予放行。
2.控制范围延伸过度。农业技术壁垒范围广泛,不但包括初级产品、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而且农产品的加工程度和技术水平越高,所受的制约和影响也越显著。美国FDA(食品和药品管理局,以下简称FDA)虽然规定了最终产品应该达到的要求,但经实际出口案例分析,不少产品并非只做最终检验,因为美国要求对出口商品整个生产过程实行控制,要求出口国产品从生产前到制造、销售、使用,以及使用后的处理阶段,都要达到规定的技术标准。检验手段已经从单纯检测产品延伸到了验收出口商生产基地。
3.检验指标设置过密。为了削弱中国农产品的竞争力,部分发达国家不仅设置了技术壁垒,且技术指标也越来越高。典型的如2006年5月,颁布的《肯定列表制度》要求,检验进口产品农药残留等指标时《肯定列表制度》有“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遵从该最大标准,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遵从0.01ppm的“一律标准”。截至2009年6月末,《肯定列表制度》涉及检验的农业化学品已从2003年的不足600种,增加到795种,涉及检验的食品种类增加至256种,检查标准数据达54000余条。限量指标呈现越限越多的趋势。
4.新技术法规颁布过频。TBT标准随着快速提高的技术水平而不断变化,一经颁布即强制执行,往往使出口国、出口商难以适应。近几年新增条款的技术法规有:美国FDA颁布的新的食品反恐怖规定,他国出口产品供美国居民及动物消费的各类企业,必须向FDA办理登记注册手续,否则产品将会遭到美国海关扣留,出口企业还会面临其他严重后果;欧盟出台的动物(牲畜)运输新规,为减少动物在海陆运输过程中的危害,规定运载超过8小时以上,交通工具必须升级,车船须具备气温有利于动物保持健康的技术,禁止运输一周内将要分娩雌性动物;日本新颁布《肯定列表制度》内容更为苛刻,且涉及的农药化学品和农产品品种与食品指标都有大幅增加。由于技术要求提升更迭,我国的水果进入国际市场难度加大;畜产品、牛肉不能进入欧盟市场;猪肉和牛肉不能进入美国市场;龙眼、柑橘、苹果、香梨被限制出口欧盟。
5.标签规定过细,包装要求过度。在包装和标签方面,发达国家禁止使用某些包装材料,欧盟、美国在食品标签方面有特别要求,必须注明规定生产者、进口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在包装废弃物处理方面的责任与义务,提出包装废弃物回收利用目标等。为了符合进口国的规定,我国出口商经常不得不重新包装或改换商品标签,出口产品说明更像内容复杂的法律条文。
6.增加检验项目随意性过大。发达国家不断对进口农产品增加检测项目,如美国FDA增加对浓缩果汁加工工艺和工序的检验批次、欧盟对花生及花生制品黄曲霉素限量标准调整提高、日本对进口大米的检测项目从42项增加到l02项及对蔬菜的农药残留实行分解项目检验、俄罗斯对茶叶的检验项目进行较多的变动。特别是美国对所有来自中国的木制包装采取了严厉的检验,加拿大、英国也迅速对我国木质包装进行限制。
贸易壁垒形成的初衷在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安全,是人类环保意识增强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深化的体现。一方面表达了消费者保护环境、维护健康正当合理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被某些国家推行新贸易保护主义、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所滥用。溯源贸易壁垒,清晰可见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激烈竞争与迫切诉求。
1.发达国家率先形成绿色价值观。随着工业化加速,世界经济高速增长,人类的生存环境面临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危机。资源、环境破坏和污染日益突出,影响了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人的思维方式,消费行为和价值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注重生活质量,营造文明价值,超越狭隘国家的价值观逐步得到认可。对保护环境、有利于身体健康的绿色产品需求日益增长,发达国家纷纷将扶持农业确定为长期国策,巩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重要地位。美国、日本和欧盟投入巨额资金支持农业,美国发展农业长期采取“支持价格、稳定收入”政策,实行农产品对外推销。消费者形成了绿色价值观,为贸易壁垒形成提供了条件和机遇。同时政府或政党,为了政治需要积极推行贸易保护主义。2001年日本宣布对中国出口大葱、鲜蘑菇实行超限额部分征收256%、266%关税,就是自民党为争取农民选票所为。
2.绿色和平组织施加政治影响。上世纪70年代,美国成立以青少年为主体的两个环保组织,发起了保护地球生态平衡的“地球日”活动。此后,各国绿色和平组织相继成立。绿色组织及绿色政党不断涌现,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绿色组织的言论和行动直接影响了政府的政策、政党及其领导人的政治地位和政治生涯。政党把环境保护政策纳入政策体系,致使环境问题政治化。发达国家政府受到国内有关产品生产商的压力,共同促进了各种贸易壁垒的形成与壮大。同时,传统非关税壁垒开始受到了国际社会谴责,各国为推动本国的“绿色”经济加快成长,“衰退”产业逐步萎缩,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获取了超额利润。但是,随着关贸总协定和世界贸易组织的运行,关税限制的不断降低,传统贸易壁垒的运用空间越来越小。为了自身的利益,发达国家开始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措施,以绿色、环保为核心的非贸易壁垒应运而生。
3.各国环境标准存在差异。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不同,国与国之间环境保护能力、对环境质量的需求存在巨大差异,环境问题在不同国家的破坏程度不尽相同,决定了环境标准参差不齐难以协调。导致企业环保费用支出成本各不同,成本直接关系到产品国际竞争力,影响一国的国际收支平衡和经济稳定。环境标准问题由此升格为各国关注的国际问题。长期以来各国从经济利益出发,争取在与贸易有关的环境标准方面取得有利的地位,虽经过探讨和谈判,仍难达成一致意见。发达国家社会生产力和环境保护意识,远高于发展中国家,由此产生有关贸易规则并不完善,含义较宽,弹性较大,其中重要术语含义不尽明确,如“变相限制”、“所必须措施”等,为各缔约方以环境保护为名,实施非贸易壁垒提供了合法借口。
非贸易壁垒的产生,是各国对外贸易实施经济保护的手段,是国家与国家权衡环境保护与贸易竞争的必然产物。今后,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将如何面对非贸易壁垒带来的制约与影响,确保获取应有的利益,拟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用足WTO的有关规定。在进行农产品贸易时,要充分利用相关协定和条款,以及争端解决机制,根据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实际、生产力发展水平、农业发展程度以及气候状况、地理条件,努力获得对外贸易优惠待遇、最惠待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促使农产品在国际市场占稳一席之地,巩固农产品对外贸易已经获得的成果。根据WTO食品安全、生态、环保以及市场需求,主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在提高出口产品加工深度、附加值,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方面获取新的突破。
2.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提高科技含量,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国家加大科研投入力度,提高农业环保技术水平,建立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环保机制,打破绿色壁垒,提供技术支持,保护土壤质量,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农业出口提供基础条件。重视动植物防疫检疫,完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建立重大疫病防治规划和应急预案。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研究力度,给予政策支持,促进规模不断扩大,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农业品种产出与抵御灾害能力。
3.开拓新市场形成多元化格局。出口市场过分集中,一直是制约农产品扩大出口的瓶颈,多元化的市场战略,可以避免某个进口国家市场关闭造成的出口困境。目前,农产品出口要细化对目标市场的研究,在继续保持对日本、欧美、韩国等市场占有率的同时,加大对非洲、拉美、东欧等新兴市场的开拓。出口企业应与农户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合作体,加快整合单家独户生产模式,形成现代农业产业链企业,积极鼓励到境外设窗口、设基地。同时,出口企业要改进策略,实施出口品种多元化和时间均衡化,开展特色农产品促销活动,控制与减少农产品出口摩擦和争端。
4.参与制定国际标准。争取在介入非贸易壁垒标准与条款制定方面有所建树。构建农业标准化体系,让中国的标准参数、龙头企业生产规范,在国际标准中得到体现。研究追踪国际标准和国外模式,参与农业质量标准的制订,加强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引进、开发先进的监测技术和设备,推动主要农产品检验检测技术升级,加速与国际接轨,落实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展开与发达国家安全认证的协商和合作。
5.完善行业协会组织。建立、健全出口行业协会,提高一致行动能力。农产品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和个体农户,通过行业协会调研、协商、协调、服务,提高生产者组织程度,制定行业标准和技术规范,协调内部关系。为农产品出口商提供非贸易壁垒咨询服务,以民间组织角色与国外农业部门交涉协商解决纠纷。开展贸易问题的对策研究,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决策依据,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
链接:非关税贸易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其目的就是试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发展。非关税壁垒可分为直接的和间接的两大类:前者是由海关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品种加以限制,其主要措施有:进口限额制、进口许可证制、“自动”出口限额制、出口许可证制等;后者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订严格条例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验规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