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
就常识而言,能见度是指正常视力能将目标物从背景中区别出来的最大距离所相应的等级。它与大气透明度,目标物和背景的亮度比有关。而我们所处的时代,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在许多领域的不平衡纯属常态,许多问题无法以教科书给出的标准衡量,这就对我们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产生了极大的挑战,比如,我们如何读懂发展中的新农村?这就是一个挑战。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市华士镇,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共有3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2009年,华西村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第一村,华西村创造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2010年夏,华西村花费9000万从美国购买直升机,发展空中旅游。2011年5月初,有消息称华西村将来的发展目标是筹建自己的航空公司。2011年10月11日,华西村被曝再现万里长城和天安门城楼,甚至包括美国的国会大厦。
华西村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一分,就是村与企业要分开,把新合并的16个村规划成12个村,合并后的原村委会还是由本村村民自治、选举。五统,一是经济由华西统一管理,二是劳动力在同一条件下统一安排,三是福利由华西统一发放,四是村庄由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五是华西村党委统一领导。)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2000多人增加到5万多人。
吴仁宝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担任华西村的党支部书记,带领全村人走上了共同富裕的道路,2006年全村实现销售超300亿,2010年超500亿元,每户村民的存款最低600万元—2000万元。华西村党委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经营管理之路。他们在处理积累与分配的问题上一直坚持这样一个原则:少分配、多积累,少拿现金、多入股,凡村办企业的工人,每人每月只领取30%的工资,其余的70%存在企业作为流动资金,到年底一次性兑现。奖金通常是工资的三倍,但并不发给职工,而作为股金投入企业,第二年开始按股分红。对承包企业的超利润部分实行“二八”分成,二成上交村里,八成归企业分配。留给企业的部分,10%奖给厂长,30%奖给管理人员,30%奖给职工,30%作企业积累。承包者个人所得的奖金以入股形式留在企业,作为风险抵押金。
华西村原叫华西大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就是我国农村的先进典型,上世纪60年代我国农村普遍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核算方式(公社、大队、生产队三级所有,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华西村实行大队统一核算,上世纪70年代末我国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华西村顶着很大的压力还是实行大队核算。在我国农村取消人民公社之后,华西大队改为华西村。
经江阴市政府批准,华西村最近正式更名为“华西新市村”。2001年6月,华西村周边的三个行政村加盟华西村,合并成为华西一村。此后,华西村周边的20个经济薄弱村先后加入华西村大家庭。10年间,华西村发展快速倍增。据悉,华西新市村将在新10年里投资200亿元用于民生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村庄里的都市”。
老书记是华西村的灵魂和核心。有“农民政治家”、“农民企业家”、“农民思想家”、“农民语言大师”之称。笔者曾经听过吴仁宝的一场报告,他思维敏捷,谈笑风生,妙语连珠,出口成章。这里选择新近见报的吴仁宝的三句名言,试作评点。
第一句:“有福民享,有难官当。”2003年,北京人民英雄纪念碑前,华西新任党委书记吴协恩带领党委委员向先烈宣誓:“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苦战三年,拿下可用资金50亿”。有记者问吴仁宝,人们常说的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你们为什么要提出“有福民享,有难官当”?吴仁宝说,“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在华西村的体现就是“有福民享,有难官当”,这样才能体现出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华西村50年的实践证明,能做到“有福民享,有难官当”,组织就有力量,干部就有权威,经济就能发展,老百姓就能真正得到实惠。
第二句:“既和上级保持一致,也和群众保持一致。”吴仁宝认为,当干部如果能与“两头”保持一致,就是一个不太差的干部。如果只跟上面保持一致,不同老百姓保持一致,就不是好干部;如果只跟老百姓保持一致,不跟组织保持一致,也是不行的。
第三句:“我听了老百姓的话,老百姓肯定会听我的话。”无锡市的村支书们在华西村办过一个礼拜的培训班,其间,有支部书记好奇地问吴仁宝:“你们的老百姓这么听话,我那里的老百姓怎么不听话?”群众不听话,是眼下很多干部的共同感受。干部做了错事不听话,情有可原,有时做的是对群众有益的事,群众也不听话,于是他们得出结论:中国老百姓素质太低。可是吴仁宝的回答是:“我是不怕群众不听话,就怕自己不听群众的话。我听了老百姓的话,老百姓肯定会听我的话”。
群众为什么不听话,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而吴仁宝简明扼要,几句话就说得明白通透。群众不听话,原因不是群众素质太低,而是干部素质不高。那位提问的支书,以及有同样问题的干部,对吴仁宝的这个回答可能难以接受,但是,毫无疑义,吴仁宝是正确的。
再比如“家有黄金数吨,一天也只能吃三顿,豪华房子独占鳌头,一人也只占一个床位。”充分显示他廉洁勤政的人生态度。正是这样的领导,带领大华西成为天下第一村。
再看他的从政简历以及从政后的华西村发展变化。
1961年10月15日华墅人民公社17大队,分为华西(因在华墅人民公社最西边,故名)、前进、向阳、立新4个大队。吴仁宝任华西大队党支部书记。
1976年10月1日华西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正式对外开放。当年接待35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宾,计841人。
1980年冬江阴县农村开始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实事求是地提出一个调整产业结构方案:全村600亩粮田由30名种田能手集体承包,绝大多数劳力转移到工业上去,使华西在发展市场经济的道路上跨出了大步。
1983年华西大队恢复为华西村,吴仁宝继续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1984年12月17日华西村党支部改选为华西村党总支,吴仁宝当选为党总支书记。
1989年7月1日华西村建立党委,吴仁宝担任村党委书记。
1995年7月28日中共华西村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吴仁宝当选为党委书记。
1995年8月-11月分别在宁夏、黑龙江建立两个省外华西村,开垦荒地上千亩,兴办企业几十家,帮扶受益村民数万人。
1998年2月3日中共华西村第四次代表大会召开,吴仁宝当选为党委书记。
1999年8月10日华西村股分公司发行的3500万A股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开盘价为每股21.6元,比发行价增160.48%。华西的资本经营进入新阶段,成为全国第一家农村经济综合开发的上市公司。
2001年6月华西村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将华明、泾浜、三余巷、前进4个周边村纳入华西,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增加到6.53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两千多人增加到7400多人。
2002年2月12日(正月初一)华西村开始实行村外人士投资10万元(此时,华西村人均固定资产127万元)“买”一个华西村户口活动。
2002年3月--2003年1月华西村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将西巷、北缪家、瓠岱、朱蒋巷村、陈塘村、水池巷等6个村纳入华西,面积达到15.6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6700多人。
2002年11月吴协恩任华西集团公司总经理。
2003年3月4日华西集团公司召开第一届第一次职工代表大会。
2003年7月3日-5日中共华西村第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吴协恩当选为党委书记。
2003年9月1日经中国证监会批准,华西村股份有限公司发行了4亿元5年期可转债券。
2004年1月2日华西村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到2003年底,全村销售突破百亿大关,达到105亿元。
2004年3月华西村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将砂山、江南、彭蒿、龚巷4个周边村纳入华西,面积达到23.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25400多人。
2004年9月华西村通过"一分五统"方式,将蔡河村、陆北村纳入华西,大华西面积达到了30平方公里,人口3万多人,9300多户。
2005年1月8日华西村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到2004年底,全村销售收入达到260.3亿元。
2005年底预计华西村2005年全村销售收入将突破300亿元。
从理论上说,作为共产党的干部,与“两头”保持一致理所应当。因为我们党、政府与人民的利益是完全一致的,除了人民的利益,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私利。但在具体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上级的政策、决定,与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发生了,作为基层领导干部,怎么办呢?吴仁宝的办法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全国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华西村人多地少,工业已经起步,分还是不分?吴仁宝和华西村选择了不分,将500亩粮田交给30名种粮能手承包,大多数劳动力转移到工业上。党的十五大以后,苏南乡镇企业发展进入新阶段,有关部门明确提出“抓大放小”,华西人再一次坚持实事求是,一手“抓大放小”,一手“抓大扶小”,有时候还“抓小放大”。
“解放思想,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土地流转”、“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城乡统筹”,一个个三中全会关键词不时从老书记的口中以“仁宝”式的原生态蹦出来,一段段“土气”却充满睿智的妙语解读,每每令全场听众会心一笑,掌声雷动。
“仁宝”牌报告,是与华西金塔、农民别墅并列的华西引以为豪的三大自创品牌之一,也是到此参观游览客人的必选菜单。就像“不到长城非好汉”,没有听吴仁宝作报告,也不算到过华西村。特别是吴仁宝受邀出席十七届三中全会后,慕名而来听老书记作报告的人就更多了,大家都想从这位“中国农民代表”的口中打探到中央农村政策的最前沿信息。
吴仁宝作报告,讲的都是和农村、农业、农民有关的事,但听吴仁宝讲“三农”,就是跟听别人作报告不一样。他把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变化概括为“三低变三高”——过去农业生产水平低,农民生活水平低,农民的要求也低;现在农业生产水平高,农民生活水平高,农民的要求也高了。
解决三农问题,关键靠发展。吴仁宝对“发展是硬道理”有着独特的理解,“有条件不发展没道理,没条件创造条件发展是真道理”;“发展是科学,不发展不科学”。
听吴仁宝讲“三农”,总觉得一股“土”气扑面而来,“土”得彻底,“土”得真实,“土”得诚恳。什么是“幸福”?吴仁宝有三条“土标准”——生活富裕,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楼上地毯,楼下地板,吃水开关(自来水),雨天新村走路不打伞,家里上车走天下就是生活富裕;日常增加营养,年老集体保养,孩子精心培养,业余文化形式多样就是身体健康;人与人的关系搞好,就能精神愉快。怎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吴仁宝也有三条“土经验”——村帮村户帮户,核心建好党支部,最终实现全国富。对农村干部,吴仁宝讲“三正三平”,说到做人,他有“三不倒”精神,喝酒“约法三章”,用人看“三才”,农民富了还要想想“三不忘”。吴仁宝自我总结说,现在有“海归派”、“学院派”、“官商派”,我什么派也不是,我是“农民派”。他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敏锐的洞察力和创新的思维,谱成了华西村独具特色的“三字经”,也给“仁宝”牌报告加上了一抹传奇色彩。
吴仁宝的报告越是“土”,请他作报告的人就越是多。可是老书记的普通话不行,因而他在报告时有个“同声翻译”。据说吴仁宝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始作报告,一天最多作过六场,几十年下来,报告少说也作了上万场。吴仁宝的报告,从华西村的会议室,一路登上了北大的讲堂,还走进了中南海的礼堂;吴仁宝讲“三农”,上至总书记,下到老百姓,人人都觉得有味道。
1984年,洛舍镇农民从上海引进钢琴技术人才开始办厂造钢琴。通过27年的持续发展,该镇现已拥有46家钢琴制造和配件企业,相关从业人员2000多人,其中200多位是由农民培训而成的钢琴技术人员。每一天,他们用双手将9000多个元件经300多道工序组装的钢琴都在源源不断地销往各地。
2010年,仅有1.8万人的洛舍镇生产钢琴约4万台,销售收入4亿元。当年3月,洛舍镇生产的一台九尺三角钢琴还亮相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成为万众瞩目的“中国钢琴”形象使者。目前,以“长三角最大钢琴制造中心”著称的洛舍镇年产钢琴已占全国总产量的1/8,该镇的“拉奥特”、“瓦格纳”、“洛德莱斯”等品牌钢琴还出口欧美、东南亚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
作为乐器,钢琴的身份和位置,似乎永远是摆在音乐艺术殿堂的中央,通过钢琴家灵巧双手的抚弹演奏,用流淌的音符浸润着欣赏者的感官和心灵。
就是这样一架永远雄居在艺术殿堂里的高雅艺术品,如果你没到过德清县洛舍镇,你永远也不会把钢琴的制造者和农民搭上关系,你也不会相信:祖祖辈辈习惯在泥土里刨食的农民,如今也可以用他们那双劳动者灵巧的双手,打磨出占据艺术殿堂中央、有着“器乐之王”头衔美誉的铮亮钢琴来。
走在洛舍东直街上,可以听到街头巷尾不时传出叮叮咚咚的悠扬琴声。
在这条蜿蜒的乡间小道两旁,布满了大大小小的钢琴厂,洛舍的第一架钢琴就诞生在这条街上,打造这台钢琴的是德清中徳利钢琴厂总经理王惠林。
1984年,还在一家乡镇企业当厂长的王惠林出差到上海,他无意中发现,上海市场钢琴奇缺。“当时买钢琴要凭票,票还很难弄到。”王惠林回忆,木工出身的他觉得自己大干一场的机会来了。
那一年,全国钢琴年产量不到5000台,而日本、欧美国家的钢琴普及率已经达到了25%。全杭州却只有解放路百货商店有一架钢琴,西湖文化用品商店虽然卖钢琴,但是没有样品。王惠林判断,随着政府对文化的重视和投入,钢琴制造这个产业一定有前景。
1985年,洛舍创办了湖州钢琴厂。王惠林用一年一万元的保证金,从上海请来了5名高级钢琴技术人员,打造出洛舍第一架钢琴。“起步真的很难,许多配件买不到,连做零部件的机器都要自己组装。”王惠林回忆说。
凭着团队夜以继日的努力,当年10月,他们造出了8架“伯乐牌”钢琴。
王惠林徒手造钢琴的事在镇里传开后,许多木匠、油漆工都慕名而来拜他为师,给他打工。
然而一架钢琴需要300多道制作工序、9000多个零件,人们不禁怀疑即便有上海技师的指导,山沟沟的农民就能做出来吗?一时间,洛舍钢琴被冠以“农民钢琴”的贬名。为了维持生产,镇上一些钢琴企业不得不降价以争取市场份额,然而结果越是降价越被人看不起。辛辛苦苦造出一架钢琴,企业实际到手的利润少得可怜,业内流传着“造一台钢琴不如养一头猪赚钱”的说法。
王惠林感叹,当时在许多消费者心目中,上海出产的钢琴牌子响,质量肯定过硬。洛舍的钢琴质量明明完全经得起考验,却情愿让利搞贴牌生产,为他人做“嫁衣”。
事实上,洛舍钢琴产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早已不是一些人眼中的“杂牌”,更不是人们想象中的“农民钢琴”。如今的洛舍钢琴企业不仅培养出了自己的专业调音师,拥有一批十几年手工制琴经验的“老师傅”,还有不少从国外请来进行技术合作的专家。
多年的努力换来洛舍钢琴成为中央芭蕾舞团唯一指定钢琴的成绩,普通人耳熟能详的郎朗、理查德·克莱德曼都曾奏响过美妙的洛舍琴音。
2010年5月,作为洛舍钢琴的代表,洛舍杰士德钢琴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架三角钢琴,被放在上海世博会生命阳光馆,由盲人钢琴演奏家孙岩演奏。之后,这架钢琴在北京北纬秋季拍卖会上义拍,380万元的起拍价,最终以990万元的高价落槌。
这一槌,让洛舍钢琴更加声名远播。孙岩说,这是他弹过的最好的琴。说起钢琴进世博,杰士德钢琴的负责人、王惠林的徒弟鲍海尔很骄傲。和许多人一样,他曾经是洛舍镇一个木匠,但如今已成为了一家知名钢琴厂的总经理。在洛舍镇,像他这样的人并不少,凭借努力习得的钢琴制作技巧改变了人生道路,德清洛舍镇的一大批农民都走上了致富之路。
为了把好钢琴的第一道关,洛舍人舍近求远,从国外购进优质材料;为了钢琴音质悦耳,洛舍人引进了数控生产线,还高薪聘请了一批专家常年驻厂指导生产和研究……“做钢琴,技术过关似乎不够,以前我们只注重销售和生产,近年来我们开始注重发展钢琴文化,用文化带动产业前进。”鲍海尔说。
一架钢琴有8000多个零部件,德清现在可以采购到85%以上。
这些年来,通过名人效应和一些文化活动,洛舍人成功将产业发展和推广钢琴文化结合起来,“钢琴谷”的牌子越做越大……
2001年以来,洛舍连续举办了五届钢琴文化节。
2005年,洛舍钢琴首次在上海国际乐器博览会上成功展出,声名鹊起。
2009年,他们邀请了钢琴明星郎朗,在成都和琴童、琴迷们一起奏响洛舍钢琴,一下子打响了洛舍钢琴在全国的名头。
洛舍还请来闻名世界的钢琴家理查德·克莱德曼,中国著名钢琴演奏家刘诗昆、美籍钢琴大师李民铎、中国著名钢琴教育家周广仁等一大批钢琴名家,在公开场合弹奏洛舍钢琴。通过这些大师之手,擦亮了洛舍钢琴的牌子。
洛舍人发现,借力名人效应,把优势集中起来,打造一个产业集群,会比单枪匹马更有战斗力。
于是,2011年9月,“中国钢琴音乐谷”的概念诞生了,地址初步选择在洛舍漾的一个环湖岛上,占地160亩。该谷规划建设接待中心、乐器博览馆、音乐厅、钢琴音乐创作基地等。“中国钢琴音乐谷”由省内一家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建成后,这里将承担普及钢琴与音乐知识,感受钢琴音乐魅力的社会功能。
“‘钢琴谷’不单是要以量取胜,打造一个区域品牌。当年我们做钢琴,外面的人看不上,现在我们的一架钢琴出口价八九千元人民币,到法国巴黎能卖五六千欧元,这就是钢琴文化的附加值。”王惠林说。
洛舍镇现有钢琴企业总资产突破2亿元,从业人员2000多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200余人……20多年,洛舍以颇具传奇的发展经历打造出了华谱、杰士德、乐韵、海尔、中德利等十多家中外知名钢琴企业,这些钢琴企业20余年间摸爬滚打的故事,每一个都能写出一支属于洛舍钢琴产业自己的“传奇之曲”。洛舍镇负责人说:“未来的洛舍,不仅仅是钢琴生产基地,同时还将结合钢琴教育、文化产业、旅游开发等。”
洛舍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的小镇,早在一万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便有村落聚居,如今,这个人口不到2万的小镇,从简单的钢琴装配销售到完全独立自主造琴,制造出了产量占中国市场八分之一的钢琴,还把琴声传到了欧洲和东南亚多个国家……洛舍人凭着不懈的创业热情以及创新智慧,弹奏出一张响亮的湖州文化名片,也给中国的钢琴制造业创造了一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