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明健
帕金森病(Pa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临床上不但表现为严重的运动障碍,而且表现有认知功能障碍等神经心理方面的异常,研究发现PD患者伴发抑郁障碍者约为46%[1],大多数为轻度抑郁,常伴有焦虑、躯体不适和睡眠障碍等。PD患者的抑郁情绪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而且对运动障碍的恢复有一定影响,因此抗抑郁治疗对于改善PD患者的整体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研究选择艾司西酞普兰治疗PD的抑郁症状,评价其疗效与安全性。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7月~2011年6月本院住院的80例患者,所有病例均符合1984年全国锥体外系疾病研讨会制定的帕金森病诊断标准[2],其精神症状群符合抑郁发作的症状、严重程度、病程标准及排除标准。所有患者意识清晰、检查合作、无严重智能障碍、无阳性精神障碍病史及家族史,且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版本)≥8分。将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4~73岁,平均年龄(61.2±4.1)岁;对照组男23例,女17例,年龄46~75岁,平均年龄(62.1±6.9)岁,两组在年龄、性别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治疗 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加用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商品名来士普,每片10 mg,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产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J20050124)10 mg口服,1次/d,连用6周,对照组不使用任何抗抑郁药物。治疗前后分别查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血脂、血糖及心电图等,并记录不良反应。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6周末分别运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进行疗效评定。
1.3 疗效评价
1.3.1 HAMD评定 根据总分<8分为无抑郁、≥8分为轻度抑郁、≥17分为中度抑郁、≥24分为重度抑郁的标准,评定PD伴发抑郁的严重程度。
1.3.2 自制一般情况调查表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经济状况、既往患病史(高血压病、脑血管病、心脏病、糖尿病、精神疾病、其它)、既往抑郁病史、吸烟、饮酒、家族史(帕金森病、抑郁症、其它)、PD发病时间及症状表现。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5.0软件包,组间比较采用两样本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疗效 治疗组患者应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后自觉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第4周及第6周末HAMD评分比服药前降低明显(P<0.05),对照组随访前后症状和HAMD评分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第4周末及第6周末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比较见表1。
2.2 不良反应 治疗组出现失眠3例,头昏、恶心2例,程度较轻,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症状渐消失。艾司西酞普兰可能有的不良反应如口干、乏力、头昏、厌食等,也是抗帕金森病药物易致的症状,给判断分析带来了困难,但治疗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上述症状未明显加重,也无1例因不良反应不能耐受而退出治疗,在入组和治疗结束时分别进行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肝、肾功能,血、尿常规,血脂、血糖及心电图等均未见明显变化。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比较(±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的HAMD评分比较(±s)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P<0.05
周末治疗组 40 25.8±10.1 18.13±7.29*△ 12.2±3.8组别 n 治疗前 治疗后第4周末 第6*△46对照组 40 24.7±9.7 20.83±9.57 19.85±7.
PD主要是由于黑质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系统功能受损而引起,抑郁症状是帕金森病常见的症状。目前认为,PD合并抑郁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研究发现PD伴抑郁有一定的生物学因素,抑郁会增加PD的危险性,并且PD伴发抑郁障碍与抑郁症有共同的神经生理起源。Schuurman等认为生理情况下5-羟色胺(5-HT)对纹状体多巴胺活动减弱,代偿机制发挥作用使5-HT释放减少,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脑内5-HT释放减少可能导致临床抑郁症状,因此PD患者容易合并抑郁症[4]。
PD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等运动症状最为常见,但近来的研究发现非运动症状也非常普遍。绝大部分患者均出现一个或多个非运动症状,其中抑郁等精神疾病症状最为普遍,且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较大。PD伴抑郁的临床表现和抑郁症大致相同,均有情绪低落、情绪不稳、对事物不感兴趣、感觉无望、自责、紧张、失眠等。PD伴抑郁者可能有更加严重的悲观、绝望、自卑感,并可在PD的早期出现。PD患者中的相关抑郁症状很容易被PD自身的运动症状所掩盖,从而忽视了对其非运动症状的治疗,因而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造成不利影响。相关研究指出[5],比较理想的治疗方案应包括既能对PD运动症状有效,同时也能改善PD相关抑郁症状。
抗抑郁药物主要通过改变生物胺系统达到抗抑郁疗效。过去临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多为三环类抗抑郁药物,由于其不良反应较多,患者耐受性差,因而使用范围受到一定的限制。艾司西酞普兰是高效、选择性的5-HT再摄取抑制剂,具有剂量依赖性抑制5-HT转运体(SERT)及中枢神经系统神经末梢突触前膜5-HT再摄取的作用,是目前已知对SERT选择性最强的抗抑郁药物[6]。其作用机制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突触间隙5-HT能的作用,抑制突触前膜5-HT的再摄取,属于新型5-HT双作用机制抗抑郁剂。因其对突触间隙5-HT再摄取抑制性强,选择性高,仅为其他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剂量的一半,但其起效时间快,抗抑郁效果好,同时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再摄取作用微弱[7],对其他受体及离子通道无作用,因而不良反应少,起效快,特别适用于老年患者和合并躯体疾病同时需要其他药物治疗者[8]。
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艾司西酞普兰具有明确的抗抑郁疗效,并且起效迅速,同时对抑郁伴发的焦虑症状也有较好疗效,与文献报道一致[9]。因此,有学者建议将艾司西酞普兰作为治疗抑郁症第一线药物。此外,由于作用受体单一,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较少,因此,当需要合用其它科药物时,艾司西酞普兰是一种可供选择的具有较高安全性的抗抑郁药物[10]。本研究囿于样本数量偏少及观察期较短,尚有待今后扩大样本数量及延长观察期进一步研究。
1 Kottke BA.Lipid markers for atherosclerlsis.Am J Cardiol,1996,67(5):111.
2 全国锥体系疾病讨论会.帕金森病及帕金森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8(4):256.
3 万鸿平,胡小红.帕金森病患者的抑郁与认知功能障碍.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7):15-17.
4 Schuurman AG,van den Akler M,Enginek KTJL,et al,Increased risk of Parkinson’s disease after depression:a retrospective study.Neurology,2002,58(10):1501.
5 于开军,罗萌.综合医院抑郁症误诊调查.中国误诊学杂志,2002,2(11):1750.
6 OWENS MJ,KNIGNT DL,NEMEROFF CB.Second generation SSRIs:human monoamine transporter binding profile of escitalopram and R-fluoxetine.Biol Psychiatry,2001,50(5):345-350.
7 王来海.艾司西酞普兰.中国新药杂志,2005,14(6):790-792.
8 于宏伟.西酞普兰与文拉法辛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6,16(1):36-37.
9 陈光连,尹石华,付勋杰,等.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S100B蛋白变化的临床意义.山东医药,2005,45(1):30-31.
10 凌四海,翁永振.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浆S100B的研究.临床检验杂志,2002,20(3):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