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统奎
陈孝大,上海远东学校创办人、校长。远东学校被认为是中国大陆教育家办学成功的少数案例之一。
2006年起,陈孝大受政府委派担任了上海一所公办学校的校长。作为一位教育实践者、基层公办学校校长,陈孝大对新增教育经费应投向哪里有独到的见解。
钱要用在培养人身上
2012年1月上海“两会”上,市长韩正报告,今年上海全年教育总投入将超过700亿元。700亿是什么概念?2009年这个数字是343亿,2010年是407亿,也就是说,2012年的投入相当于2009年的一倍以上,上海称“主要用于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些年来上海的外来人口大量流入,儿童入园矛盾很突出,政府多投资幼儿园是正确的决策。”陈孝大说。上海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占全市教育财政经费总投入的比例为7.93%,而全国的平均水平为1.3%。
全国人大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原院长王荣华听说今年教育投入一步到位达到GDP的4%,有些忧心忡忡地说:“这笔钱绝不能花在二次装修、三次装修上,不要出现新一轮的大兴土木,如果这个问题没有管好,将来的批评声音会更响。”
“目前教育经费使用需要有专业的眼光,短期布局会造成巨大的资源浪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当年的希望工程建设,村村办学校,现在很多农村的学校都成为猪圈。”陈孝大亦看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有经费不知道怎么花,没有统筹、安排,很多就花在了硬件设备上,房子盖了又拆,拆了又盖;课桌椅、电脑等不断地更新。”这类教训上海亦有,记者曾经看到有的学校以加固防震之名拆旧盖新。
这几年,陈孝大观察上海教育投入有几个大流向:首先是教师工资有了明显提高,“这样做是对的”。上海市长韩正公开表示,今年教育投入增加中,高等教育方面要在提高教师待遇和吸引培养人的问题上多花精力。其次,是学校校舍的建设和设备的更新,“有些是必要的,有些则是形象工程”。“教育经费的投入主要由两个部门来统筹,一个是教育部门,一个是财政部门。教育部门根据教育发展的需要开列投入清单,财政部门根据财政现有资金量和现有标准审核。教育投入的预算基本基于过去的经验,苦日子过惯了,在原有投入项目上放大资金量的做法,并不能解决今天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陈孝大说。
投资软实力
钱要用在刀刃上,刀刃在哪里?
陈孝大认为,要投往“教育公平”,区域、学校之间要均衡。比如上海的市中心区GDP收入是比较高的,从而人均教育经费也是比较高的,而郊区的GDP不如市中心,教育经费比市中心低,但学生的人数却在不断地增加。一方面是越来越多的市中心区人口往郊区迁移,还有就是很多进城农民工子弟大部分都在郊区上学。因此,上海市委宣布2012年新校建设郊区是主要地区,这是明智的。
此外,还要平衡学校和学校之间的投入,名校历史上获得的教育经费要高很多,很多家长挤破脑袋也要到处找关系把孩子送进好学校,因为好学校的师资力量强。这方面,不仅经费要能均衡,教师之间的流动也是关键。遗憾的是,在中国教师几乎不流动,政府不仅要投钱给学校,还要有鼓励教师流动的政策和专项财政投入。
陈孝大还提出一个建议:投入民办教育。“我们似乎有一个错误的观点,认为政府的钱不能投向民办学校,要民办学校自负盈亏,这是错误的。我在瑞典的时候看到,政府对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同样支持,民办学校也有经费拨款,只不过民办学校的生均拨款一般只能占到公办学校生均拨款的80%。”
陈孝大所言不虚。公共财政对私立学校进行资助是全球普遍现象。荷兰自1989年起对私立学校提供全额援助,比利时等国为私立学校提供占私立学校全部经费75%~95%的资助,日本的私立学校经费中,来自政府的资助大体占10%。中国香港特区政府也支付私立学校全部经费的75%。
几年前陈孝大到浙江考察民办教育,发现当地政府对实施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民办学校,按本市户籍学生人数,给予不少于相对应的公办学校生均教育经费1/4的补助。当地一个县教育局长介绍说,老板有钱买地盖学校但是很难招到好老师,教育局协助安排公办学校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而且1/3教师工资由公共财政埋单。“这样国家的钱不是跑到老板的口袋里去了吗?国家不是吃亏了吗?”陈孝大问。這位局长回答说:“如果没有这个私人老板来办学校,这些学生的教育经费都是政府掏,现在政府只掏了1/3,节省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