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静
坦白说,我认为《桃姐》没有交口称赞得那么优秀。不从电影语言上讲,首先在背景上,香港或是西方国家的老年人更多的是面临子女不欲养、精神孤独的问题,中国大陆的底层老年人比他们还要多一项难题:没有钱住养老院。我们的晚年很可能还不如桃姐安逸。
中国的父母向来和子女同住,但实施计划生育之后,一对夫妻要赡养四位老人和一个小孩,如果老人曾经离婚并再婚,这个数字还要膨胀。房价快涨使得四位老人提前预支养老金为子女置业,这个经济负担使得独生子女即使不推诿,也很难做到三户同堂,届时除非老年人以房养老,不然以目前的物价涨幅,他们的退休金住得起养老院吗?
前不久我姥爷去世,幸运的是他早年便宜地買下一块穴地,丧葬费由单位负责,并且他有4个儿女。就未来的归宿,我妈和她的两个侄女发生了争执,我妈说她将来的骨灰随便一撒即可,我的两位表妹急了,说即使她同意,我也不能这么不孝。我不了解我妈这代人的心态,或许他们对生前更注重,对死后比前一代更潇洒了。但同时我又悲哀地觉得,她想给我吃颗定心丸,希望不要因为她的后事花钱添麻烦。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钱”字作怪。
我不知道其他国家如何,中国的老年人对金钱尤其没有安全感,总是听到各种骗老年人特别是老年妇女的故事。有位收藏家的母亲,曾经被摊贩游说,在菜市场买了一个假古董,气得收藏家哭笑不得,他的母亲是老革命,缺这点养老钱么?可事实就是如此,我的一位亲戚也是三八式老干部,他把所有积蓄用来购买电视购物上推销的各种纪念币、邮票、假金条,迄今已经花去几十万,家人拿去鉴定过这些东西,加起来卖破烂也不值几十块钱。我姥爷生前是另一种上当方式,他追求健康,在行动不便的情况下被骗子拉到各种保健品传销点,从净水器到床垫、乱七八糟的补药,只要能给他健康希望的,他照单全收,为此家里只要有别人,就不敢让他接电话。后来这些补药证实无用之后,他想退回,人家也很“通情达理”,用十分之一的价钱回收,再卖给下一拨老人。
有时真恨那些骗子无良,骗这些行将就木的老人,但为什么中年人、年轻人很少受骗呢?除了老年人思维迟缓外,就没有别的原因了吗?首先,我们国家没有能提供增长超越物价涨幅的投资产品,老年人面对飞涨的物价,手里捏着数年不变的退休金,怎能不惶恐?
其次,骗子们长了一张油嘴,比起子女的呵斥,他们更有耐心,让老人们体会到短暂的温暖,迷迷糊糊就把身家交了出去。钱是能带给老年人安全感的东西,但比起温暖,他们宁愿拿安全感去换温暖。
养老院里的桃姐,比起这些空巢老人们,并不显得可怜,甚至晚年生活更丰富一点。不管是那些作秀的慰问者,还是管她借钱的老男人,起码她是有人陪着聊天,有世间百态可看的,这样的晚年生活哀而不伤,对于现代人来说已经算是可以接受的结局。不然还能怎样呢?四世同堂?给儿媳妇添堵?
只是,我们的公立养老院能容纳多少老人呢?私立的老人们能住得起吗?除了以房养老,据称还有一种办法是五六十岁的人可以去养老院当义工,以换取自己在七八十岁不能自理时,养老院返还给他当初当义工的钟点,这也不失为一个办法。
老有所养,希望不是一个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