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创造与顶层设计

2012-06-11 18:30潘洪其
新民周刊 2012年11期
关键词:创造精神政治体制经济体制

潘洪其

今年的全国“两会”,“改革”再次成为一个强劲的高频词。温家宝总理指出,“现在改革到了攻坚阶段,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进行到底,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还有可能得而复失”,“任何一项改革必须有人民的觉醒、人民的支持、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改革只能前进,不能停滞,更不能倒退,停滞和倒退都没有出路”。

改革的话题受到代表委员和社会各界的高度瞩目,绝非偶然。有人认为中国三十多年来主要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在政治体制改革上没有进展,有人进而将“政治体制改革”当作敏感词,对此讳莫如深。人们似乎已经忘了,中国的改革开放最早是从政治体制改革起步的,当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取消人民公社制度,建立乡政权,设立县人大常委会,由公民直接选举县和县以下人大代表,都是政治体制改革的内容。

近十几年来,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速度和效果相比,毋庸讳言,政治体制改革在一些领域的推进并不顺利,中共十七届二中全会对此概括为:“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相比,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新要求相比,我国政治体制还有一些不适应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

这些“不适应”的地方,就是政治体制中需要改革、完善的地方,否则政治体制不但难以发挥对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基础保障作用,而且自身也会产生更大的“不适应”,并给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带来更大的“不适应”。上世纪80年代,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胡锦涛则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我国全面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不断深化,与人民政治参与积极性不断提高相适应。”温总理近年来多次强调,没有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功,已经取得的改革和建设成果也可能得而复失,主要也是强调这个意思。

温家宝尤其提到,深入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其他各项改革,迫切需要人民的觉醒和人民的支持。这不能不让我们想到,何谓“人民的觉醒和支持”?

人民的覺醒首先意味着,人民作为改革事业最核心的主体和最广泛的基础,对自己的角色和作用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参与、推动改革中充分发挥积极性和创造精神。改革要有科学的预见、全面的规划和完整的制度设计,在一定阶段,更要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和大气恢宏的“顶层设计”,但所有这些,都应当以尊重人民的改革主体地位、尊重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为前提。“顶层设计”则自上而下对“基层创造”加以开掘、引领,为“基层创造”开拓更广阔的空间。

人民的觉醒还意味着,人民对自己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在参与、推动改革中汇集成支持改革的正向力量。中国在结束“文革”、否定“文革”之后实行改革开放,但“文革”错误的遗毒和封建的影响没有完全消除,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又产生了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使改革处于十分复杂微妙的情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惟有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等其他各项改革,通过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增进活力、增加财富,革除机制、制度和社会经济结构中的各种弊端。反之,如果被错误的观念和虚妄的幻觉所左右,认为分配不公、诚信缺失、贪污腐败等问题皆由改革引起,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解决改革”,必须回到“改革之前”,那么,我们就面临着重蹈“文革”覆辙的巨大危险,“文革”的历史悲剧就有可能重新发生。

改革需要人民的觉醒和支持,改革也要勇敢打破资源和市场的垄断,切断传统体制下各种利益纠结和利益阻碍,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的权利和利益,才能不断唤起人民的觉醒,真正获得人民的支持。(作者为知名评论员)■

猜你喜欢
创造精神政治体制经济体制
学习行知精神,发展现代幼教
从政治体制转型看中国近代化的艰难探索——以《辛亥革命》一课为例
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浅析实验性动画的艺术语言表达
国务院批转《意见》: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明确
今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清单出炉——国企改革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
2015年经济体制改革八大重点
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考
勃列日涅夫时期政治体制倒退及其严重后果
俄罗斯的转型政治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