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科创建中山文化教育馆

2012-06-10 03:30高萍萍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江苏南京210014
档案与建设 2012年5期
关键词:教育馆中山

高萍萍(南京钟山文化研究会,江苏南京,210014)

民国时期在南京中山陵园内兴建的诸多文化设施中,中山文化教育馆无疑是一个亮点。它是孙中山先生的儿子孙科倡办的。在抗战前孙科为中山陵所做的许多工作中,创建该馆是其最突出的成绩之一。中山文化教育馆创建的宗旨是阐明孙中山的学说和思想,恢复中华固有的文化,以发扬民族精神。它于1933年3月12日在总理陵园内正式成立,馆舍由孙科聘请建筑师赵深绘图设计,于1934年7月动工,1935年1月完工,3月正式启用。很可惜,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该馆被彻底炸毁,以后没有再恢复。它的存在时间虽然很短,却做了不少有益的工作。

精心筹备,发起成立

1932年冬,孙科邀集同志数人,多次召开谈话会议,广征各界领袖,罗致国内学者,为致力于学术研究,弘扬民族文化,倡办中山文化教育馆,开始草拟该馆缘起章程及筹备委员会简章办事细则等。推定孙科、叶恭绰、张定璠、杨庶堪、吴铁城、郑洪年、吴经熊、伍朝枢、蔡元培、马超俊、黎照寰、黄汉梁、陈彬和、薛笃弼、史量才等15 人为筹备委员,借上海莫利爱路10 号为筹备委员会会所,筹备创立中山文化教育馆事宜。

时值国民党召开四届三中全会,孙科在会上印发了相关章程,并以创办人的名义在会上提出创立中山文化教育馆一事,向出席的各中央委员交换意见,当即签名发起者达百余人。

1933年1月3日,孙科与叶恭绰、伍朝枢、吴铁城、张定璠等5 人,联名邀请上海市各界人物于八仙桥青年会举行茶话会,到会者百余人。孙科在会上报告了设立教育馆的意义与经过,希望得到各界的支持。叶恭绰、吴铁城、史量才、黄炎培、刘湛恩、王孝英等发表演说。到会签名发起者又增加68 人,这样,加上三中全会的签名者,征求之人已达二百余人。

1月10日,筹备委员会在莫利爱路10 号开始办公,推举孙科为委员长,叶恭绰为副委员长,下设总务、财务、征求三个组和一个设计委员会。马超俊、李大超为总务组正副主任,黎照寰、黄汉梁为财务组正副主任,郑洪年、陈彬和为征求组正副主任。筹备委员蔡元培、叶恭绰、伍朝枢、史量才、杨庶堪兼任设计委员会委员,设计正式成立后之事业计划大纲,蔡元培担任设计委员会主席。决定教育馆举办事业之方向,其主要原则是要举办各学术团体未曾办理之文化事业,内容涉及中国艺术史之研究、教育之研究、社会之研究、地理之研究、总理学说之研究,并设计设立博物馆、图书馆及中山奖学金。为此设置专门研究员,组织实地考察团,编译丛书等。并聘请陈端志、李邦栋、江汇益分任文书、人事、会计等干事,办理日常事务。

筹备委员会成立之后,即分别呈请国民党中央党部备案,教育部立案,并函致全国各级党部、各机关、各文化社团及该馆发起人,报告开始办公日期。中央党部及教育部批准予以备案立案。此时该馆发起人已达231 人。教育馆英文名定为Sun Yet-Sen Institute For the Advancement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并租赁上海福煦路803 号为馆址。至正式成立前,共收发公文1800 多件。

两个多月后,各项工作进展顺利,原定3 个月的筹备期提前结束。1933年3月12日为孙中山逝世8 周年纪念日,中山文化教育馆在总理陵园举行成立大会。上午10 时,南京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内人头攒动,出席者有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代表陈果夫,教育部司长沈鹏飞及各机关来宾、教育馆发起人等共计二百余人。由筹备委员会职员向到场嘉宾分送筹备会总报告,钟鸣十下即举行成立典礼,公推林森为大会主席,报告教育馆创办之旨趣。接着,由筹备委员会委员长孙科报告筹备经过。然后由筹备会秘书主任叶恭绰朗读馆章,大会讨论修正通过。随后,推选理事,结果如下:

理事长1 名,为孙科;

常务理事8 名,分别为蔡元培、戴传贤、吴铁城、史量才、叶恭绰、郑洪年、孔祥熙、黎照寰;

理事29 名,分别为林森、蒋中正、汪兆铭、胡汉民、蔡元培、于右任、戴传贤、吴敬恒、张人杰、张继、宋子文、李石曾、居正、孙科、陈果夫、孔祥熙、伍朝枢、吴铁城、顾孟余、朱家骅、叶恭绰、史量才、杨庶堪、张定璠、薛笃弼、王云五、郑洪年、黎照寰、马超俊。

参照这份理事名单,其中大都为国民党中枢人物,由此可见当时成立该馆进行文化事业之决心、意义与日后之影响。后缺额曾陆续补选:常务理事叶楚伧,理事陈立夫、王世杰、褚民谊。

择址南京,兴建馆舍

在3月12日的成立大会上,决定设馆址于当时的首都南京。发起人认为教育馆既秉承总理遗教,阐扬三民主义,为新文化之动力,应建馆舍于总理陵园内,作为领导此新文化运动的基础,以留永远纪念,将来要与紫金山庄严壮丽之中山陵互相辉映。因此,孙科于当年9月1日致函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请在陵园区域内,划拨土地若干亩,作为该馆建筑馆址之用。9月27日,陵园管理委员会做出答复:“经第三十九次委员会议议决:‘指拨白骨坟一带地段,为建筑中山文化教育馆馆址之用,面积俟测量后另定之。”后来,经过会勘并测量界址,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与中山文化教育馆于1934年1月25日签订了土地租赁协议,“计土地面积为三十二亩一分,自二十三年一月起租,年纳租金国币四十八元一角五分,以三十年为期,期满仍有继续承租之优先权”。

馆址选定后,孙科又委托赵深建筑师绘图设计,经两次馆务会议讨论与一再修正,经常务理事会议决,送理事会最后决定:建筑设备等费由中央补助费下节省支出,费用以20 万元为标准,其中建筑费10 万元,设备费5 万元,图书费5万元。

随后进行招标,投标者有大华、被记、张裕泰、建业、泰来等五家公司。由理事兼总干事马超俊商承理事长孙科决定,结果由张裕泰营造厂承造,连工包料计价大洋九万六千元整,于6月4日签订合同,7月1 曰起正式动工。其所需之建筑材料,70%为国货。

原定馆舍动工之前,举行奠基典礼,基石请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题字,后因故未能实行,而延至1935年1月30日补行奠基礼,同时接收全部馆舍。同年2月20日起,中山文化教育馆由上海迁至南京,3月1日起在陵园内新馆舍正式办公。上海则留一办事处。

中山文化教育馆的经费来源由筹备会预算,决定开办费五百元,经常费每月八百元。教育馆正式成立之后,发起人每人需缴纳五百元以上基金及五百元以上的创办费,并由国民政府及上海市政府每月拨给事业费,维持运作。2月22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等在中央政治会议上提出,请政府每月拨款事业费五万元给教育馆,得到一致通过。上海市政府亦决定,自1934年起,每年补助五万元,以共襄此举。而实际上,这两项费用都未给足。

筹备会成立之后,还曾向全国各机关、各社团、各书坊、各报馆征求图书杂志,短期之内,共收到捐赠图书近千部,杂志一百多种,共计2984 册。

调研编译,弘扬文化

中山文化教育馆成立之后,理事会下设总办事处、研究部、编译部及各种委员会。总办事处设总干事和副总干事,下设文书室、事务室和图书室;研究部设主任和副主任,往下依次为组长、研究员、副研究员和助理员;编译部设主任和副主任,往下依次为主编、编审员、编译员和助理员。

研究部成立于1933年5月,研究范围初为经济、土地、教育三项,曾先后组织湘、鄂、皖、赣四省农村土地经济调查团,与岭南大学合组广东农村经济调查团等。后吴尚鹰任研究部主任,夏晋麟任副主任,分设民族、民权、民生三组。每组置组长一人,任指导研究事宜,发扬中山主义。自1936年起,分期举办全国大、中、小学学生三民主义论文演说竞奖。至1937年4月,研究工作成绩颇丰,共完成或出版《中国今日之农村运动》、《广东农村生产关系与生产力》、《各省农工雇佣习惯及供需状况》、《近代中国立法史》、《中国各省地租》等书籍13 种,并有20 多种研究正在进行之中。

编译部成立于1933年7月1日,初名出版部,1934年夏改名编译部。主任为副总干事吴经熊。副主任为梅汝璈,同时兼时事类主编。梅汝璈是江西南昌人,1904年生,1924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赴美国留学,先在斯坦福大学文学院学习,后入芝加哥法学院专攻法学,以优异成绩荣获法学博士学位,这年他才24 岁。1928年,他学成回国。建馆时刚过而立之年。后来他成为中国著名的法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代表中国出任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参与审判日本战争罪犯的工作。

编译部的工作可分为四项。第一项是时事类编。主要是通过出版刊物,选译各国著名刊物中关于政治、经济、教育等问题的重要著述,搜集各国重要统计,介绍外国人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问题的观察与批评,使国人认清当时的国际形势。刊物创刊于1933年8月10日,初为旬刊,后改为半月刊,内容有时论撮要、世界论坛、学术论坛、文艺、人物评传、文台消息、科学新闻、新书介绍、一月国际大事、时事文献、国际时事漫画等。每月发行七千余份,在当时说来,极具时事参考价值。第二项是编辑中山文库。该文库吸收世界新知,介绍时代思潮,“凡关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哲学、文艺等之世界名著,而可供研究总理遗教之参考者,在学术上有永久之价值者,可供研究本国实际问题之参考者”,为取材准则,翻译、出版、印刷完成了诸多著作。第三项是在搜集时事类编的基础上,编辑国际时事丛书。至1937年4月完成了《世界经济现状与前瞻》与《法国现状和人民战线》两种。第四项是出版其他书籍,如《总理遗教索引》,专为研究孙中山思想提供便利。

除此之外,中山文化教育馆还出版季刊,介绍关于三民主义之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及哲学的研究,介绍关于建国大纲、实业计划及国民党一切政纲之理论与实际的研究,关于中国各地民族状况的调查与研究,关于各国革命史的研究等等。该刊以左恭为主编,于1934年在上海创刊,1935年夏季迁南京出版。自1934年8月至1937年7月,以春夏秋冬分期,共出版4 卷13 期,每期篇幅四百余页,字数约30 余万。

另外,为宣传孙中山思想,弘扬中山精神,还设置了中山奖学金和图书馆。中山奖学金是该馆的一项重要事业,主要用来奖励教育部核准设立之各大学研究所设置的研究生作专门学术之研究。当时的中山大学、武汉大学、清华大学、燕京大学的学生曾获此殊荣。

中山文化教育馆的图书馆仅供馆内人员参考,但藏书量颇丰,包含国学各种书籍及外国重要基本参考书,计藏有中文书2 万多册,日文书1 千多册,西文书2 千多册,共26157 册。并藏有中文杂志1881 种,装订成约3 千余册。藏有中文报纸20 余种。订阅外文杂志报纸155种。并编印期刊索引及日报索引两种月刊,各出六、七卷。图书馆设有阅览室一间,书库四间。装置钢书架122 座,书橱40 座,可容藏书20 万册,年度购书经费达几万元。

中山文化教育馆为恢复中华固有文化,介绍世界新知识与时代潮流,提倡教育,开启民智,并发扬三民主义,弘扬中山精神作出贡献,在推动民国时期南京的文化建设中占有一席之地。

猜你喜欢
教育馆中山
深圳市生活垃圾分类科普教育馆
比深圳离前海更近 3年超500亿打造中山“前海”
丘树宏黄刚携手打造中山首部城市传记《中山传》
大暑傍晚的中山植物园
拓展教育外延,打造特色文化,培育行业精神的职业新人
中山君有感于礼
教育馆藏品的收藏与管理
中山靖王的动物园
民国通俗教育馆的国民常识启蒙及其困境
——以江苏省为中心的考察
历史上的“中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