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贝贝,楼青青,田 园,张琴薇
(1.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6;2.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江苏 南京 210028)
糖尿病由于发病率高、并发症多、危害严重,已被世界卫生组织(WHO)列为重点防治疾病,治疗的核心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发展,降低致残率,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2009年11月至2010年3月,笔者对杭州市某三甲医院150例住院糖尿病患者进行生存质量测评,并探讨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1.1 对象 纳入标准:符合WHO 1999年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标准[1];年龄18周岁以上;糖尿病病史≥3个月并在进行治疗。排除标准:意识不清,或不合作,或语言表达不清;妊娠期;患有恶性肿瘤。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住院糖尿病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
1.2 调查工具
1.2.1 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 参考有关文献[2-5],自行设计调查表,内容包括患者一般资料、代谢指标、治疗措施及监测指标等。
1.2.2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6]量表共10条目,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重测信度为0.83,折半信度为0.90[7]。计分方式为10条目总分除以10,计分越高代表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越高。
1.2.3 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SSRS)[8]包括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及对支持利用度3个维度共10条目。量表重测信度为0.92,各条目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9~0.94。总得分为所有条目得分之和,得分越高显示社会支持越好。
1.2.4 糖尿病特异性生存质量量表(diabetes specific quality of life,DSQL)[6,9]包含4个维度共24条目,Cronbach’s系数为0.945,分半信度为0.91,每条目从无到最严重分为5级,总分为各条目之和,分数越低表示受疾病的影响越小,生存质量越好,把总分分成3个级,≥80分为生存质量水平较低,40~79.9分为中等,<40分为较高;4个维度中,每个维度含有条目数不同,将研究对象的每个维度分值除以该维度条目数,得出的比值越大,表示患者该维度状态越差。
1.3 调查方法 患者知情同意、自愿参加。调查员采用统一指导语解释,患者填写后调查员立即逐项检查,及时补漏和纠错;专人编码、录入,并检查核对。发放调查表150套,回收148套,有效141套,有效率9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生存质量影响因素分析方法有Mann-Whitney U 检验、Kruskal-Wallis H 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P<0.05有统计学意义。
2.1 141例糖尿病患者的基本资料 141例患者的一般资料和治疗措施见表1,相关指标的监测结果见表2。
2.2 141例糖尿病患者DSQL测评结果 141例糖尿病患者的DSQL总分为32~91分,平均为(49.22±9.95)分,1例(0.7%)处于较低水平,123例(87.2%)处于中等水平,17例(12.1%)处于较高水平,各维度得分见表3。
2.3 141例糖尿病患者GSES及SSRS测评结果见表4。
2.4 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分析
2.4.1 患者基本情况与DSQL评分相关分析见表1,表2。用Shapiro-Wilk法对数据进行正态分布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方法,以表1中16方面的资料为分组变量,以患者DSQL得分为因变量,做两个独立样本的Mann-Whitney U 检验,或多个独立样本的Kruskal-Wallis H 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水平。以监测指标9个结果与糖尿病患者DSQL得分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Spearman系数)。结果显示不同治疗方式及是否接受糖尿病教育的患者DSQL得分有差异;观察指标监测结果与DSQL得分均无相关性。
2.4.2 GSES及SSRS与DSQL的相关分析 见表4。GSES得分与DSQL得分呈负相关(P<0.05),即患者自我效能越高,生存质量越高。
表1 糖尿病患者基本资料及DSQL得分比较(n=141)
续表1
表2 糖尿病患者的相关指标监测结果与DSQL得分相关性(n=141)
表3 糖尿病患者的DSQL得分(n=141)
表4 糖尿病患者GSES、SSRS与DSQL相关性(n=141)
2.5 影响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多因素分析以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为因变量,以单因素分析后有统计学意义的糖尿病教育、治疗方式、GSES得分为自变量做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变量进入水平α=0.05,剔除水平α=0.1。最后进入回归方程的因素依次是糖尿病教育、GSES得分和治疗方式,见表5,表示患者接受过糖尿病教育、自我效能高及接受口服药治疗,生存质量高。
表5 糖尿病患者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n=141)
3.1 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分析 生命质量指人类个体在生理、心理、精神和社会各方面的主观感觉和总的满意程度,是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和现代健康观需要的新一代健康指标[10],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慢性病患者的研究[11]。糖尿病不仅可引发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的寿命,而且在漫长的病程过程中还会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0]。从糖尿病患者的DSQL测评显示,其各维度及多个方面均受影响[10,12]。本调查显示,糖尿病患者的DSQL平均分为(49.22±9.95)分,处于中等水平,4个维度中,对患者心理精神的影响最大,对社会关系的影响最小,与陈霭玲[2]、周铭[3]的报道基本相似。提示住院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有待改善和提高。
3.2 治疗方式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治疗方式会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Davis等[13]调查发现,胰岛素治疗与低生存质量之间显著相关。本次调查显示,用口服药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其生存质量优于胰岛素治疗或胰岛素加口服药治疗者,分析原因可能用口服药治疗方式简单、方便,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少,且经济支出亦少。
3.3 糖尿病教育对生存质量的影响 糖尿病教育是糖尿病治疗与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体育锻炼习惯,正确使用药物,以及学会血糖监测及并发症的处理,都离不开并得益于糖尿病教育[14]。通过糖尿病教育,提高了患者的知情决策能力、自护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与医护人员合作能力,改善了预后、健康状况。本次调查显示,接受糖尿病教育的患者其生存质量优于未接受糖尿病教育的患者,与国内外的研究报道相似[15,16]。
3.4 自我效能对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自我效能与疾病治疗和康复过程相互制约、相互影响,是患者生存质量、情绪调节、心理社会适应等方面的重要指标。较高自我效能感患者能通过动机过程、认知过程提高生存质量。巫光平等[17]通过研究也发现,自我效能感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次调查显示,GSES得分越高患者生存质量越高。
[1]叶任高.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97.
[2]陈霭玲.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水平和生存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2005.
[3]周铭,陈维,林红,等.梅州市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调查[J].中国临床康复,2002,6(11):1614-1615.
[4]赵英,朱伟芬.定期门诊护理干预对提高糖尿病患者疗效的作用[J].护理与康复,2007,6(9):579-581.
[5]李建生,余学庆.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3,23(10);659-661.
[6]张作记.行为医学量表手册[M].北京: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2005:187-188,114-116.
[7]王才康,胡中锋,刘勇.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应用心理学,200l,7(1):37-40.
[8]汪向东,王希林,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127-131.
[9]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8.
[10]王文绢,施侣元,王克安.糖尿病和糖耐量低减患者生命质量评价[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1):26.
[11]张卫东,袁媛,郝园林,等.郑州市社区中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调查[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40(1):136-139.
[12]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的理论基础与研究应用[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4(2):98-100.
[13]Davis TM,Clifford RM,Davis WA,et a1.Effect of insulin therapy on quality of life in Type 2diabetes mellitus:The Fremantle Diabetes Study[J].Diabetes Res Clin Pract,2001,52(1):63-71.
[14]王宏.重视糖尿病教育在治疗中的作用[J].实用糖尿病杂志,2007,3(2):63.
[15]Rickheim PL,Weaver TW,Flader JL,et a1.Assessment of group versus individual diabetes education:a randomized study[J].Diabetes care,2002,25(2):269-274.
[16]丁元林,孔丹莉,倪宗瓒.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3,11(6):251-253.
[17]巫光平,陈小燕,马英姿,等.家庭关怀度和自我效能感对2型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J].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2009,18(7):640-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