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林荫
(湖南省汉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汉寿415900)
汉寿县2011年HIV/AIDS流行病学分析
彭林荫
(湖南省汉寿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汉寿415900)
HIV/AIDS;流行病学;汉寿县;中西医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致死性传染病,严重影响各类社会人群的身心健康。汉寿县自2000年以来,共发现并报告HIV/AIDS 102例,是当地疫情较为严重的县份。为了深入了解汉寿县HIV/AIDS现状和发展趋势,探讨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控制策略,特收集了该县截至2011年底的疫情报告资料,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并报告如下。
1.1 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1.2 方法对疫情资料使用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计分析。
截至于2011年底,全县累计报告HIV/AIDS 102例,其中男50例、女52例;AIDS58例(男30例、女28例);HIV/AIDS死亡41例(男18例、女23例)。按照2011年底汉寿县人口总数754001计算,HIV/AIDS患病率为1.35/万。全县共有艾滋病致孤儿童5人。
2.1 地区分布全县29个乡镇中,病例呈散发状态,零星分布在28个乡镇。病例集中较多的乡镇为龙阳镇、岩嘴各10例,蒋家嘴8例,太子庙7例,周文庙、沧港、毛家滩、聂家桥各6例,占病例数的56.75%。
2.2 性别分布男∶女为0.96∶1,无明显性别差异。
2.3 年龄分布感染者年龄集中在20~59岁的性活跃人群中,占发病数的92.16%,见表1。
表1 汉寿县HIV/AIDS年龄分布表
2.4 传播途径102例报告病例中,主要经异性性接触传播为主,其次为经注射毒品传播、同性性传播、输血及血制品传播,见表2。
2.5 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有59例,占57.64%;其次为无业人员24例,占发病数的23.52%。
2.6 时间分布自2000年开始报告HIV/AIDS病例,报告病例数和死亡数呈逐年上升趋势,见表3。
2.7 HIV/AIDS检测工作情况自2008年来,共检测102859人次,检出HIV/AIDS(+)者17人次,检测阳性率为0.017%。按不同样本来源统计2010年至2011年两年HIV抗体筛查结果,其中医疗机构检测22538人次,羁押人群检测158人次,均未发现感染者;重点人群检测1383人次,发现感染者10人,检测阳性率为0.72%。
表2 汉寿县HIV/AIDS报告病例传播途径统计表
表3 汉寿县历年HIV/AIDS报告情况(n)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感染者每年以40%的速度递增,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身体健康的一大传染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在借鉴国外治疗经验的同时,积极开展中医药治疗艾滋病的研究。早在1987年,中医研究院就开始在坦桑尼亚采用中医治疗AIDS。此后的实践总体上表明中医治疗AIDS是有效的,主要效果在于可提高AIDS或HIV感染者的免疫功能[1-3]。
汉寿县艾滋病传播途径以性传播为主,感染者无明显性别差异,这与邓州市1998~2010年艾滋病疫情[4]极其相似,与融水县2001~2008年艾滋病疫情[5]相近,而与百色市右江区2005~2008年艾滋病疫情[6]和海口市2005~2007年艾滋病疫情[7]不同,后两地艾滋病传播以注射毒品为主,说明优势传播途径对感染者性别比例有着重大影响。虽然总体上说汉寿县艾滋病疫情尚处于低流行状态,但由于性传播成为优势传播途径,表明该地艾滋病流行正处在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扩散的节点[8],传播速度必然呈现加快趋势,必须加强卫生宣传和各种行为干预措施以求尽快逆转这一趋势。同时,应该注意到的是,该地已经出现了经母婴传播途径感染者,警示我们——随着女性感染者的增多,母婴传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9]。今后,必须强化母婴传播阻断措施,力求实现零新发感染目标。
从HIV/AIDS检测工作情况来看,重点人群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医疗机构检测和羁押人群检测,提示在低流行区域应加强对重点人群的检测,这样不仅能提高检测效率,更有利于及早发现其中潜伏的感染者,以便进一步采取预防控制措施。
[1]刘建忠,赵映前.中药提高AIDS患者免疫功能研究[J].中成药,2005, 20(5)∶3.
[2]田圣志,卢杰,李俊伟.中药抗艾滋病的药理药效研究概况[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7,22(1)∶9.
[3]危剑安,孙利民,陈宇霞.中药艾灵颗粒对HIV/AIDS患者免疫重建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6,26(4)∶319.
[4]李光增,高文迪,杨玉奇.1998~2010年邓州市艾滋病疫情分析[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11,22(3)∶229-230.
[5]陈忆宁,龙志雄,廖锦正,等.2001~2008年融水县艾滋病流行情况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09,15(4)∶220-221.
[6]黄宇吉,黄作林,林英.2005-2008年百色市右江区艾滋病疫情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09,15(2)∶102-103.
[7]黄淑平,王召乾,冯福.海口市2005=2007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分析[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8,42∶146.
[8]陈曦,陈焱.艾滋病防治技术手册[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5-16.
[9]王陇德.艾滋病防治工作手册[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29-30.
10.3969/j.issn.1672-2779.2012.14.103
:1672-2779(2012)-14-0149-02
:苏玲
2012-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