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探析

2012-06-08 07:54尹黎明袁志忠杨胜香周耀渝
湖南农业科学 2012年1期
关键词:石漠化岩溶湖南省

尹黎明,袁志忠,杨胜香,周耀渝

(1.湖南省水利厅,湖南 长沙 410007;2.吉首大学生物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岩溶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地表呈现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乃至消失的现象[1]。石漠化是岩溶地区脆弱生态环境和不合理人类活动的共同产物。西南喀斯特山区的石漠化与西北地区的沙漠化是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所面临的两大根本性地域环境问题。“十五”期间国家明确指出“加快推进黔桂滇岩溶(喀斯特)石漠化的综合整治”,对于构筑长江、珠江两大流域上游的生态屏障和实施本地区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目前,我国学者对喀斯特石漠化发展特点、成因分析的研究较多,而从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角度,对石漠化综合治理途径与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还缺乏深度[3-4],关于湖南地区的研究更是少见。湖南省处于云贵高原向江南丘陵和南岭山地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地貌复杂多样,根据地貌形态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和分布状况,全省可分为湘西北褶皱侵蚀溶蚀山原山地区、湘西断褶侵蚀剖蚀山地区、湘中断褶剖蚀溶蚀丘陵区、湘南断褶侵蚀溶蚀山地丘陵区、湘东断褶侵蚀剖蚀山地丘陵区、湘北洞庭湖拗陷盆地堆积平原区等6个区域。区域气候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在16~18℃,全年无霜期260~310 d,年日照时数1 300~1 800 h,年降水量1 300~1 800 mm。境内长度在5 km以上的河流有5 341条,50 km以上的有185条,河流总长超过4.3万km,流域面积大于5 000 km2的河流有17条,分属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湖南省岩溶地区涉及13个市(州)、81个县(市、区),总人口数4 624.77万人,石漠化分布在1 407个乡镇,人口2 100余万人,占岩溶地区总人口数的45.38%。

1 岩溶地区石漠化的特点及危害

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在西南8省(区、市)排第4位,全省岩溶区面积约54 324.55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2.7%。石漠化土地面积约14 788.60 km2,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中的湘江、资水、沅水、澧水四大水系,占石漠化土地的96.4%,另外珠江流域中的东江、北江、西江、贺江水系也有分布,占石漠化土地的3.6%。由于石漠化带来生态系统退化,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再加上人类活动的不合理活动,致使土地石漠化问题呈现不断恶化趋势。

1.1 生态系统退化,扶贫开发难度大

石漠化地区面临着生态退化和贫困化的双重压力,贫困是导致生态退化的根源,生态退化又加剧了贫困化[5]。目前湖南省的20个国家级贫困县有90%属于石漠化地区,其中湘西就有8个,石漠化问题已成为湖南岩溶地区的致贫根源和自然灾害首因。由于大部分石漠化地区只能靠在岩石缝中的狭窄土壤上种植玉米等旱生作物,广种薄收,经济效益低下,既阻碍了区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又成为制约农村脱贫致富的主要瓶颈[6],致使许多石漠化地区成为湖南省生态退化最严重、扶贫开发难度最大的区域。

1.2 可利用的水资源短缺,旱涝灾害频繁

石漠化地区大都石多土少,水源涵养能力低,水土流失严重。尽管很多地区水资源丰富,但降水和径流的季节性变化很大,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岩溶地区的化学溶蚀作用强烈,地表、地下径流对碳酸岩的溶蚀作用旺盛,易形成丰富的岩溶地貌形态及洞穴系统,从而导致地表水漏失。在石漠化严重的地区,大量岩石裸露,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水土保持能力几乎丧失殆尽,降雨即涝,无雨即旱,导致旱涝灾害更加频繁。据不完全统计,1950~1998年期间,湖南省累计水、旱灾面积2 231万hm2以上,约等于全省耕地面积的7倍,其中水灾面积占38%,旱灾面积占62%,灾害损失超过1 600亿元,石漠化地区尤为严重。

1.3 当地群众生存环境恶化,贫困加剧

由于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脆弱,森林水文效应难以发挥,调蓄地表水和地下水的能力微乎其微,致使当地群众生存环境恶化。据调查,目前湖南省石漠化地区至少有100万人存在饮水困难,每年要花费巨大的财力解决缺水问题。如洞口县杨林乡的联盟村、峨峰村等石漠化地区的群众,每年缺水达4个月。还有地处湘西的广大石漠化地区由于土壤浅薄,大部分地区只能在岩石缝中的狭窄土壤上种植玉米、高粱等旱生作物,广种薄收,几乎保证不了群众的基本口粮,贫困加剧。湖南省20个国家级贫困县有18个分布在石漠化地区,石漠化已成为岩溶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障碍。同时,湖南省岩溶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了促进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改善石漠化地区的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2 石漠化分布及时空变化特征

2.1 土地石漠化的时间特征

从图1、图2可知,湖南省石漠化地区集中分布在湘南区、湘中区、湘西区、湘西北。此外,目前湖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从总体上看呈增长态势,1987~2005年期间,土地石漠化面积从5 045.53 km2增加到14 788.60 km2,其中湘西区从579.94 km2增加到3 777.85 km2,是5个区中增长最快的区域。

图1 2005年湖南省石漠化分布状况

图2 1987年湖南省石漠化分布状况

2.2 土地石漠化的空间特征

湖南省石漠化面积分布具有典型的区域分布特征。土地石漠化在湘西北、湘西区、分布较为集中,而且石漠化程度主要以中度和轻度石漠化为主,其中湘西北处于云贵高原东北部边缘地带,湘西区位于雪峰山山脉及沅陵、麻阳一带,这些区域山高谷深,地形陡峭,地表植被保持水土能力弱,石漠化土地呈大面积连片分布。如湘西北石门、永定、慈利、桑植及湘西沅陵、溆浦、吉首市、凤凰、花垣、保靖、永顺、龙山、均有较大面积分布。湘中区石漠化分布较为分散,以点状为主,局部连成小片,石漠化程度主要以重度为主,如安化、涟源、新化、洞口、隆回、邵东等石漠化较为严重。湘南区与湘东区相对而言受石漠化影响较小。

3 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

3.1 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的难点

岩溶地区自然条件是石漠化治理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湖南岩溶地区属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年降水量集中、强度大,山高坡陡,地势起伏较大,森林覆盖率较低。岩溶地区土层浅薄且土质松散,在高温多雨作用下容易产生沙粒,在水力冲刷下很容易水土流失,陡坡山地最易发生沟蚀崩塌。长期以来人们对石漠化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认识不足,少数地方干部和群众对石漠化治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不到位,导致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长期得不到改善。此外,湖南省亟需治理的石漠化面积达147.88万hm2,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国家在石漠化地区实施了林业、水利、农业、扶贫等项目,取得了初步成效,但是由于资金投入少且分散,治理赶不上变化,难以从根本上解决石漠化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岩溶山区存在的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整体水平较低,科技、教育、能源、交通、通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也是进行石漠化综合治理的重要障碍。一方面,由于基础设施落后,当地群众的生产能力非常低下,粮食及经济作物产出率都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受交通运输条件限制,缺少高等级公路和运输工具,物流不畅,使得当地经济作物和农产品不能及时进入市场。例如湘西的龙山、保靖、永顺、凤凰等许多石漠化地区由于人口压力大,耕地不足,造成了当地老百姓生活水平普遍低下。

3.2 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的切入点

3.2.1 适生适种,加强岩溶地区生态建设 湖南岩溶地区生态建设与植被恢复必须遵循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湘西北以温带性种属成分居多,许多川、鄂、黔树种在此也有分布,湘东以中亚热带绿阔叶树为主,湘南分布着热带植物成分较多的常绿阔叶林。应优先选择乡土树种尤其是香樟、仿栗等常绿阔叶树种,模拟天然植被构建先锋植物群落,并强化石漠化地区山地造林和封育管理技术,提高地表植被的覆盖率。

3.2.2 加大财政投入,建立以各级政府为主体的土地石漠化防治投入机制 土地石漠化防治难度大,且具有社会公益性和普惠性,投入成本高。而石漠化地区作为湖南省贫困人口较为集中的区域,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国家和省级政府应作为土地石漠化防治的投资主体,把石漠化防治纳入到整体工作计划并予以优先保证。针对石漠化地区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通过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等方式,分阶段分区域对石漠化防治进行立项,对于治理工程建设中的产业化开发项目,采取减免税或国家贴息贷款等多种方式,鼓励多样化的投资主体积极参与,并给予投资主体一定的合理回报。同时,各级地方政府按一定比例设置配套资金,促使广大群众投入有偿劳动力,充分调动土地石漠化防治中各方面的积极性。

3.2.3 综合开发,实现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面临生态环境退化和乡村贫困化的双重挑战,因而石漠化治理势必肩负环境保护和脱贫的双重任务。具体而言,实施石漠化治理的各种措施必须立足生态建设实际,考虑贫困农民切身利益,维护农户生存与发展权[3]。在协调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之间的关系时,既要考虑到广大农民群众的现有基础和短期利益,又要培育农村新型替代产业,着眼于长远利益和可持续利用,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优化与脱贫的“双赢”。

3.3 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模式

3.3.1 控制人口数量、减少土地复垦 岩溶地区石漠化治理难度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当地人口的数量,如果没有不合理的人类开发活动,石漠化问题将不治而愈。因此,加强宣传教育,严格执行计划生育政策,鼓励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应当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民群众对石漠化危害的认识,只有当地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提高了,控制人口数量的措施才会落到实处。

3.3.2 培植环境友好型替代产业 石漠化地区的旅游资源丰富,洞穴、峡谷、石林等自然风景及多姿多彩的少数民族风情是发展洞穴探险、峡谷漂流、民风民俗旅游的宝贵资源。以湖南省为例,湘西地区的凤凰、德夯和张家界市的武陵源景区等都是著名的旅游景点。通过培植替代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以作物种植为主的传统型农业经济向复合型经济转型发展,不仅能有效增加当地群众的收入,还能减少土地扰动,逐步实现生态恢复。

3.3.3 大力推广生态农业模式 在农村石漠化地区大力开展以沼气为纽带的生态家园建设,充分利用农村生产、生活废弃物资源,以变废为宝的沼气技术作为突破口,因地制宜开展种养、住房、厨房、厕所、道路、绿化、环境卫生等的多项技术建设改造,解决农村生活燃料和生产有机肥料的能源问题,保护森林资源,缓解土地石漠化,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2]。

4 结论

(1)湖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与乡村贫困化具有正相关性,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资源短缺、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等一系列问题是制约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子。石漠化山区生态恢复是遏止土地石漠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2)湖南岩溶地区土地石漠化问题突出,控制人口数量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石漠化地区普遍面临经济困难、生存环境恶劣、治理难度大、产业模式亟待转变等问题。石漠化治理应与农村扶贫开发统筹考虑,大力推进综合开发,协调生态环境建设与各利益主体关系,实现石漠化地区生态优化与脱贫的“双赢”目标。

[1] 郑红雷,谢世友,夏凯生,等.重庆南川石漠化及对策研究[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5(1):197-201.

[2] 胡业翠,刘彦随,吴佩林,等.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态势、成因与治理[J].农业工程学报,2008,24(6):96-100.

[3] 刘彦随,邓旭升,胡业翠.广西喀斯特山区土地石漠化与扶贫开发探析[J].山地学报,2006,24(2):228-233.

[4] 杨传明.广西岩溶石漠化变化规律及强弱程度遥感分析[J].国土资源遥感,2003,56:34-63.

[5] Fu B J,Chen L D,Ma K,et al.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anduse and soil conditions in the hilly area of theLoessPlateau in northern Shanxi in China[J].Catena,2000,39(1):69-78.

[6] 刘彦随.山地土地类型结构分析与优化利用 [J].地理学报,2001,56(4):426-436.

猜你喜欢
石漠化岩溶湖南省
某石灰岩矿区岩溶涌水治理处理方法
湖南省第一次工农代表大会何时何地召开
云南省石漠化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湖南省怀化市通联站订户展示之窗
广西南宁市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及动态变化分析
探讨岩溶区高速公路勘察技术方法
典型岩溶区不同水土流失强度区石漠化特征分析
2017年湖南省高中数学联合竞赛
石漠化治理存在问题及对策——以广西为例
高密度电法在岩溶区隧道勘察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