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满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9.7%,成为主要的慢性疾患之一,而糖尿病引起的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人民的身体健康,影响生活质量[1]。胰岛素治疗是目前控制血糖主要手段之一,临床上各种胰岛素的正确使用及注射方法,直接影响血糖的控制效果。对我院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采用正确的注射方法,规范使用胰岛素,疗效显著,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符合WHO(1997)诊断标准的2型糖尿病、需要胰岛素治疗患者120例,男70例,女50例;年龄24~67岁,平均年龄45.5岁;病程(9.8±2.7)年。患者均符合:对口服降糖药物“原发”或“继发”失效的患者;测得胰岛β细胞功能低下者;存在明显并发症患者,如视网膜病变、肾病、自主神经病变等。
1.2 方法
1.2.1 健康宣教:正确使用胰岛素能及时让胰腺得到休息,更好地保护受损的β细胞,延缓糖尿病的进程和减少因糖尿病带来的并发症,但由于认识上的误区,大部分患者不愿接受注射胰岛素治疗,直接导致中国糖尿病治疗的现状不满意,使糖尿病的管理问题愈发突出。医生根据病情开处胰岛素,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选择、使用胰岛素治疗是安全有效的。随着人们综合素质、文化水平的提高,患者在住院期间对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应掌握更多的相关知识,确保患者获得正确的健康指导越来越重要。2型糖尿病是β细胞进行性受损疾病,在2型糖尿病自然病程的早期,部分患者因高血糖毒性已有β细胞功能降低,高血糖的糖尿病患者早期合理的胰岛素治疗,在短期内有效控制高血糖,逆转“糖毒性”对胰岛β细胞的损害,已成为目前治疗2型糖尿病的新趋势,在一定时间内,胰岛素治疗可以部分保护或逆转细β胞功能,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使β细胞功能部分恢复,甚至停药后可维持数周[2]。另外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行为干预是胰岛素治疗成功的重要手段。患者的积极配合,良好的情绪直接影响胰岛素的治疗效果。
1.2.2 正确注射部位及方法:①腹部(肚脐5cm以内及腰围除外)、三角肌、大腿前部、外侧部及臀部。吸收速度由快至慢依次为腹部→手臂→臀部→大腿;②每次注射间距应在2.5cm以上;③餐前、餐后需活动时,避免选择三角肌和大腿注射;④长期注射胰岛素者应在注射区域内轮换注射部位。为确保胰岛素吸收速度均匀一致,防止血糖波动,每天注射的时间及注射区域应相同。⑤胰岛素注射后针头应在皮下停留至少10 s(确保胰岛素完全注射入体内);⑥使用胰岛素笔或者预填充/特充时,首次注射时应注意排气,每次注射后必须卸下针头,这样可以预防温度变化时药液从针头漏出;预混类胰岛素由于针头漏液可能致剩余药液的胰岛素浓度改变;⑦速效胰岛素起效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一般需餐时注射,必要时也可在餐后立即给药;⑧预混类及中效胰岛素需要摇匀,使其呈均匀的混悬液后立即注射;⑨胰岛素橡皮塞及注射部位皮肤应使用酒精消毒,待干后再注射;⑩注射器或注射针头均为一次性使用,注射完之后不应揉压注射部位,防止回血。
1.2.3 各种胰岛素的贮藏与保存:胰岛素是一种精细的蛋白质分子,在受热、冷冻或搅动大的情况下可发生变化或遭到破坏,贮存时需注意:①未开启的所有胰岛素均应密闭,在冷藏室保存(2~8℃);②开启后的普通胰岛素宜密闭,在冷藏室保存(2~8℃);③除普通胰岛素之外的其他胰岛素开启后应在室温保存(<25℃);④所有胰岛素均不可冰冻,勿接近冰箱的冷冻室;⑤所有胰岛素需保存在包装盒内,避免过热和阳光直射;⑥正在使用的胰岛素建议不要存放于冰箱中,在室温过高必须存放于冰箱的情况下,需在每次使用前使胰岛素恢复至室温。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空腹血糖、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分泌指数(Homa-B)、30 min胰岛素值和血糖增值比值(ΔC30/ΔG30)。
1.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11.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糖、Homa-IR、Homa-B和ΔC30/ΔG30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n=120,
表1 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n=120,
注:与治疗前比较,*P <0.05
G30治疗前 12.5 ±1.3 -1.6±0.4 1.1±0.5 2.2±0.8时间 空腹血糖(mmol/L) Homa-IR Homa-B ΔC30/Δ治疗后 5.2 ±0.6* -2.4±0.4* 2.0±0.8* 3.0±0.9*
糖尿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随着糖尿病病情进展,出现多脏器功能受损,产生各种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庭带来很大痛苦。糖尿病患者对早期使用胰岛素治疗持有疑问、顾虑及一些错误观念,如是否会引起血糖波动过大甚至造成低血糖,是否会造成胰岛素依赖等。这些认识误区往往影响胰岛素的及时应用,导致疾病发展。
高血糖患者存在胰岛素、C肽分泌功能的缺陷,但并非真正的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可能与长期高血糖抑制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有关,是“休眠”而非“死亡”。尽早给予胰岛素强化治疗控制血糖,那些“休眠”的胰岛β细胞被“唤醒”,进而可部分改善或恢复胰岛β细胞功能[3]。
2型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和维持血糖,控制、降低2型糖尿病相关并发症的危险性,针对2型糖尿病的核心病因,可选择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保护β细胞功能的药物以及注射胰岛素。在生活干预和一种口服降糖药物治疗情况下,如果血糖控制不理想,使用基础胰岛素是最有效的策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基础胰岛素是口服药物失效时联合治疗的首选用药,理想的胰岛素治疗应接近生理性胰岛素分泌的模式,即餐时胰岛素+基础胰岛素,理想的基础胰岛素是作用应该能覆盖24 h,无明显峰值,避免空腹和餐前低血糖,适合理性化治疗,患者能在家自由掌握注射时间、技术。
2型糖尿病患者依靠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不能较好的控制血糖,并且降糖药持续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使胰岛素β细胞不能充分休息,加重胰岛素B细胞损害。另外,在影响胰岛素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因素中,糖毒性对糖尿病进展过程中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β细胞功能的恶化起重要作用,强化血糖控制,是减少糖毒性的最重要手段,可阻止持续高血糖引起的β细胞破坏,恢复葡萄糖诱导的胰岛素合成和释放,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胰岛β细胞功能及胰岛素抵抗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故胰岛素早期应用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护士在医院是与患者接触最多的,这是由其功能角色所决定,护士与患者互信沟通、交流,普及健康常识,针对糖尿病不同病程,病员经济状况,指导及时、正确使用不同类型的胰岛素,教会糖尿患者如何正确选择注射方法,并观察治疗效应,调整用量,最大程度地延缓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病患的生存质量。
随着我国步入老龄社会,现如今对慢性病、多发病预防成了社会公共卫生的难点,为应对这个日益突出的共性问题,探讨医院、社区、家庭、个人相应层面的糖尿病健康知识宣教,指导胰岛素合理应用,对社会公共卫生的发展、促进整个社会和谐进步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护理人员等社会工作者功能外延也提供了有利的模式探索及应用前景。
1 魏洪军,程飞.2型糖尿病患者慢性并发症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分析.河北医药,2011,33:2742-2743.
2 张梅,邓尚平.2型糖尿病早期胰岛素应用的几个问题.中华糖尿病杂志,2005,6:471.
3 蒋丽华,胡玲.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及病情缓解的影响.中国全科医学,2010,13:4055-4057,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