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为己之学中体味孔颜乐处

2012-06-06 09:58
新一代 2012年4期
关键词:论语

付 莉

摘 要:《中庸》曰:“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为己之学成则独善、兼善皆于己,其至高境界就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夫子慨今之学者不如古之学者,那么我们呢?扪心自问,羞愧难当!

关键词:论语;注解;孔颜乐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4-0069-01

《论语·宪问》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何谓“为人”?《荀子·劝学》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引程子曰:“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之于人也。”刘宝楠《论语正义》除列举荀子的解释之外,还引《新序》所传墨子答齐王问,“齐王问墨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如?对曰:‘古之学者,得一言以附身;今之学者,得一善言务以悦人。”又引范晔《后汉书·桓荣传论》:“为人者,凭誉以显物;为己者,因心以会道。”以上说法大体上是一致的,都认为古之学者为己,以求己立;今之学者为人,以求己利。

此外何晏在《论语集解》中引孔安国语:“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皇侃在《论语义疏》中曰:“明今古有异也。古人所学,己未善,故学先王之道,欲以自己行之,成己而已也。今之世,学非复为补己之行阙,正是图能胜人,欲为人言己之美,非为己行不足也。”他们主要是强调与“为己之学”落实到了实践不同,“为人之学”徒能言之。

以上注解各有当,不过都是把“为已”和“为人”作为对立的两个方面来谈的,对此也有不少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颜氏家训·勉学》曰:“古之学者为己,以补不足也;今之学者为人,但能说之也。古之学者为人,行道以利世也;今之学者为己,修身以求进也。”(黄叔琳曰:“翻转说,其义乃备。”)《二程遗书》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之仕者为人,今之仕者为己;古之强有力者将以行礼,今之强有力者将以为乱。”刘沅的《论语恒解》曰:“己谓身也。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则天地万物一以贯之,成己即可成人矣。反是而求务外,即为为人。”钱穆先生也认同这样的看法,他认为“孔子所谓为己,殆指德行之科言。为人,指言语、政事、文学之科言。孔子非不主张学以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

照此观点看来,孔子说这句话,“非不主张学以为人,惟必有为己之本,乃可以达于为人之效(钱穆《论语新解》)”,亦如刘沅所说“万物一以贯之,成己即可成人。”《大学》云:“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讲的也是这个道理。本文试就此观点做一简析。

《论语·先进》篇记载,孔子问其弟子们的志向,子路愿意治理千乘之国,冉有愿意理财使国家富足,公西华愿意相礼,只有曾点的愿望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点的回答和其它三人完全不同,他追求在人生日用伦常之中达到“天人合一”之后的自我快乐,而这正是孔子所赞赏的。在孔子看来,人之为人,就在于人身上承担的天命。因此人要成为自己就应当顺从天命。所以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但是儒家并不将天命自我看作是一个现成的自我, 而是不断处于“生成”的过程中。换言之,尽管天道万物之理皆吾身之理,但人自身所承担的天命是不断展开、不断显现的。

而在这一学习的过程中,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不也正是孔颜的乐处吗?《论语》中有很多地方谈到“乐”,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也。”“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面对贫穷、忧伤、祸患等困境时内心能够保持一定的张力,任由天理流行无碍。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对自我内在的超越。外在的超越是无止境的,人永远不能满足,而且外在的超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正所谓“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所以便会生出许多烦恼,不得快乐。此外在人生里面,还有一个根本的矛盾,即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的矛盾。因此,当以“己”为超越的对象时,这种快乐的价值甚至比生命的价值还高,即“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种生命内在的超越,当然有知识层面的,但更多是就德行之科言的,儒家主张对道德要有发自内心的信仰,通过内在精神超越的方式克服主体自身的局限,达到天人合一的“内圣”境界,即孔子主张的“道”的境界。仁是道的核心内容。《论语·颜渊》篇:“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这是孔子对仁学含义的明确定义。《说文解字》云:“仁,亲也,从人二。”仁者心中装着他人、关爱他人,故其字作“人二”。在孔子看来,爱上则曰“忠”,爱下则曰“恕”。管仲辅佐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不以兵车,既利于主上,又泽及百姓,所以孔子称其为“仁”。可以看出仁体现了生命的本质意义,仁是一种普遍的人类之爱,是“内圣”的自然流溢。

好比水满了自然会流溢出来,布泽四方一样,无疑古之为己之学达到盛德的境界,即成仁之后,自然会向外通,通向民族国家、历史文化、要连属家国天下而为一体,《尚书》所谓:“正德利用厚生”,孔子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全都表示要通出去,以合内外、通物我,成己的同时成物。

此亦是“孔颜乐处”,在完善自身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帮助他人、推动社会进步。不过问题的关键不是向外通,而是向外通时的内心应是一种春明和乐的状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从“立己”到“利人”整个过程,是自然而然的,是天理活泼流畅的结果。

猜你喜欢
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