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毛措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 藏医药研究所,北京 10010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改变,我国胆囊结石的发病率不断上升,胆结石诱发胆囊炎,而胆囊炎有较大的癌变可能性,结石性的胆囊炎的癌变率是非结石性胆囊炎的几十倍,说明结石刺激因素在癌变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人们在提高生活质量的过程中,动物性饮食(如肉类,奶油类等)占据了上峰,动物性饮食中过量的胆固醇是形成胆结石的重要因素,在胆囊炎患者中,90%以上都是由结石引起,而结石性胆囊炎中70%~80%有癌变。近年来牧区胆结石的发病率更有惊人上升的趋势,这一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必要的。
2.1 调查牧民胆结石的发病率,找出原因;
2.2 母语做胆结石常识的健康教育,引起对胆结石的重视;
2.3 早发现、早治疗,提高牧民生活质量。
3.1 调查地点:青海省海南州贵德县常牧镇上刚查村;该村共有700多户人家,3000余人口,男女比例基本平衡。全民以牧为业。
3.2 调查对象:随机调查并愿意接受被调查的300户人家,年龄在20~60岁之间512人;男性310人,女性202人。
3.3 调查内容
3.3.1 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胆结石治疗史,胆结石治疗方法;有无中上腹或右上腹绞痛或饱满感,胃部有灼热、暖气、吐酸及腹胀,在摄取油腻食物后更加显著等胆结石疑似症状;
(2)病毒类型多。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病毒也是一种特殊的程序,经过一定的编写与修改,通常会生成很多种变化,这导致互联网病毒的类别不断增加。
3.3.2 饮食起居。
3.4 调查方式:随访问卷形式。
3.5 调查日期:2011年12月8日至15日。
4.1 已确诊并治疗患者:见表1。
表1 已确诊患者治疗情况
胆结石发病率13.48%;其中服药治疗18.84%,手术治疗 81.16%。
4.2 自述有疑似症状者:有265人,51.76%;女性186人,男性79人。
4.3 饮食结构:510人以食牦牛肉、羊肉、酥油、牦牛奶、糌粑、小麦面为主;2人不食肉。251人从不食蔬菜,其余食蔬菜,但蔬菜种类很局限,而且量上远远少于动物类食物。
5.1 确诊病例分析:
5.1.1 40岁以下患病率为40岁以上的2倍,可能年轻食欲旺盛,过量饮食后不运动,堆积脂肪,胆固醇升高有关;而年高者食欲较弱,相对消化。
5.1.2 女性患结石率为男性的2倍,可能跟女性体质有关。
5.1.3 患胆结石者基本上以手术治疗为主,说明药物治疗对胆结石效果不明显。
5.1.4 胆结石手术患者中50%以上有腹泻,胃酸,纳差等并发症。原因:由于失去胆囊,使胆汁相对不足,导致脂肪消化、吸收不良而出现腹泻、脂溶性维生素缺乏等;胆囊切除后,因胆汁返流可导致胃黏膜炎性改变而出现胃部的不适。
5.2 有疑似症状患者分析
5.2.1 疑似症状不排除细菌性胆囊炎,肝病及其它疾病。
5.2.2 无症状性胆结石占胆结石发病中的50%左右,以上发病率仅为确诊病人,无症状性胆结石需进一步做B超确诊。
5.3 饮食结构的改变和体力劳动的减少是主要原因。牧民主食牦牛肉,羊肉,酥油,糌粑等食物种类几乎没变,但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食物的加工等发生了变化。如过去酥油靠人工提炼,现用机器提炼出的酥油,比人工的保质期短且易陈旧,陈旧的酥油更是提高胆固醇的主要因素之一 。以往牧民住在手工制作的黑帐篷内,制作过程是一个很重的体力活。过去穿自缝的羊羔皮或羊皮藏袍,制作一件皮藏袍的整个过程至少需要两三个月的时间,也是耗费大量体力劳动的过程。现在草场分户后,牛羊圈入草场,不用整天跟随牛羊跑。
5.4 总结
5.4.1 体力劳动减少是主要原因:食入的高蛋白高脂肪的食物没有得到消化,使胆固醇瘀积而容易产生胆结石。
5.4.2 易陈旧的食物也是诱发胆结石的主要原因之一:酥油等陈旧后脂肪含量更高,导致胆固醇升高的可能性更大。
5.4.3 语言障碍:多数牧民只会藏语,在西医医院诊治时语言不通,因此即便是有不适感也不愿去医院就诊。
5.4.4 文化水平落后,不知道延误诊治胆结石造成的严重后果,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6.1 用母语做胆结石常识的健康教育辅导,指导胆结石发生的预防知识,提倡低脂低蛋白饮食,多食蔬菜,多运动。
6.2 建议每年肝胆B超1次,早发现无症状性结石,早治疗。
6.3 建议有疑似症状者及时去诊治,以免延误诊治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随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饮食高脂化,特别是牧民以“肉”为主食,饮酒过量;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原有的体力活被机械化;体内储存的脂类物质超过身体承受的负荷而使血液黏稠,甚至在局部积聚钙化等带来更多消化系统、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疾病。我们没有能力阻止人们对高水平生活的追求,但有能力为人们的身心健康做有益辅导。提高牧民对胆结石的重视是主要内容,降低胆结石的发病率是关键,提高牧民生活质量是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