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翟铮璇
记者手记:5月27日的“爱心课堂”结束时,孩子们准备回家,我找了个高点,拍下了这张平淡的照片。初衷是为“王妈妈”、志愿者和孩子们留下一张合影。
八年前,王雪娟为做生意“丢下”13岁的儿子外出,母子间交流越来越少,儿子越来越叛逆。尽管现在事业发展得不错,王雪娟却因错过了儿子的成长而感到愧疚: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但孩子需要妈妈。
照顾村里留守儿童的“爱心课堂”之所以能坚持办下来,很大程度上是源自王雪娟的这种“愧疚”。也正是这样一种 “推己及人”的精神触动了我。(韩传号)
一张略显“老土”的留念合影描绘了两个不同的群体:一群被留守的孩子和四位甘于奉献的志愿者。
孩子们神态各异:憨厚,皱眉,兴奋,愣神,胆怯,交头接耳,叉腰而立……几个顽皮的小家伙已在按照他们的观念评价这个拍照的陌生人。站在最后一排的志愿者王雪娟(后排左一)则安静许多。
每周日下午,王雪娟和几名志愿者便将村子里的留守孩子聚拢起来,一起度过一个下午。一句“钱什么时候都可以赚,但孩子需要妈妈”支持她将“爱心课堂”办下来,一年多来,孩子们叫她“王妈妈”。
社会特殊群体需要怎样的爱心?
每逢重要时点,譬如“六一”“重阳节”,媒体上便充斥着铺天盖地的爱。敬老院的被子被叠个十几遍,地被扫了七八遍;孤残儿童们则被拖入名目繁多、形形色色的社会捐赠、互动……但是其余日子里,这汹涌的爱便瞬时退潮。当一些爱心成为程序性项目,当沽名钓誉、商业策划等也搅和进来的时候,这变了质的爱,有谁愿意接受?
相比之下,细细体味孩子送给王雪娟的称呼——“王妈妈”,则充满了一家人的味道,感受不到生疏、隔阂。有一种爱,可以用时间来丈量。
岁月流转,当照片中的孩子们年富力强时,他们会怎样做慈善、献爱心?可能这四位志愿者的一言一行将会成为他们最原始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