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转改”报道如何更好地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群众——《南方日报》一篇冻品走私调查报道的操作实践

2012-06-02 03:36冯善书贾肖明郭亦乐
中国记者 2012年6期
关键词:南方日报冻品冻肉

□ 文/冯善书 贾肖明 郭亦乐

今年三四月份,配合“3·15”报道以及广东“三打两建”(“三打”: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两建”: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的工作部署,《南方日报》经济新闻部从一篇冻品走私调查报道入手,切实解决百姓餐桌上的隐患,堵住了国家税收漏洞,打响了一场漂亮的新闻战役。这一成功实践印证了一位学者的观点:“深度追问式‘走转改’显然比蜻蜓点水式更令人信服”。

在全国新闻战线“走转改”的大潮中,《南方日报》经济新闻部也在思索:在日常经济报道特别是一些重点报道中,如何突破窠臼、深入基层一线,着力提升回应社会关切、服务群众的能力。

沉到基层抓活鱼:近一个月的调查采访走近冻肉走私真相

“3·15”前夕,为做好维护消费者权益的报道,同时配合广东的“三打两建”工作部署,南方日报社领导高度重视,并要求各部门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经营有分量、体现南方高度的报道,找准落点,做出优势。

在此大背景下,一份什么样的党报特刊能够在媒体丛林中独树一帜,通过引导舆论来有效影响党政部门决策,从而促进政府相关工作的良性发展?

经过内部一番激烈的思想交锋后,经济新闻部采编团队达成共识:打“死老虎”没有意义,应挖出一些影响百姓消费安全却又往往为人们忽视的“死角”。冻肉走私的话题进入视线。

跑线记者关注广州大罗塘市场已经有一段时间,并通过各种渠道掌握到许多有关这个市场的基本情况。该市场是全国最大的冷冻食品批发市场,占有全国七成份额,不仅行业地位举足轻重,也是本地一个支柱产业。同城一些兄弟媒体曾经对其中部分问题进行过关注,而经济新闻部记者由于跑线原因接触到一些特殊信息源。

一次偶然机会,跑线记者在与南方报业集团另一份子报《南方农村报》的记者沟通时发现,此前媒体报道的事实只不过是这个问题多年来淤积在一起形成的问题冰山一角。由于《南方日报》具备“吃透”这个选题的许多关键性资源,双方决定一起合作来消化它。

但走到基层获得更多证据并不容易。初期,记者不管是通过电话联系,还是亲自到大罗塘市场暗访,都无法突破这个表面开放、实则守卫森严的隐型壁垒。因为从事冷冻食品相关行业的人士均有自己的语言、行话,在没有摸清楚这些习惯和规律前根本无法跟对方对话,也没有可能进入他们的领地。在调查一个星期都没有突破的情况下,跑线记者甚至想到了放弃,如果“霸王硬上弓”,很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人身风险。

直到第二周,记者才好不容易接近一位在外地从事冻肉批发的老板,由于有熟人为纽带才得已顺利借助他的陈述拿到了突破这个行业壁垒的钥匙。

再入大罗塘,还发生了一个小波折。因为记者是兵分两路进行暗访调查,结果由于市场地形过于复杂,两个采访小组竟然鬼使神差地撞到了一块。由于事发突然,暗访活动差点被店家识破,幸好其中一个采访成员灵机一动,故意提出要到仓库看货,进而跟店家发生“语言纠缠”,才使得这场意外“撞车”化险为夷。

将近一个月的采访调查,记者接触到的信息源多达数十个,包括海关、边检、检验检疫、工商、公检法、质检、报关、物流、食品批发、加工和食品研究等十多个行业部门的消息人士,整篇报道脱稿后长达一万多字。

虽然记者的采访非常辛苦,但是从“改文风”的角度出发,责任编辑和值班部门主任审稿时还是“忍痛”大刀阔斧进行了删减,把最核心的新闻事实以最精炼的文字展现给读者,最后裁剪成为4000多字的调查报道。当整篇报道被打上“特别报道”的名称而跃然纸上时,其作为一条猛稿依然霸气十足。

影响:推进自上而下全方位对走私冻肉问题的整治和处理

报道《走私冻肉:暴利诱惑埋下疫情隐患》的出街,对广州番禺区大罗塘冷冻食品市场长期大量充斥走私冻肉、给国内的食品安全和防疫工作留下重重隐患的惊人事实进行了全面曝光,不仅立即引起国家、省、市等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并在各地触发了一系列针对走私冻品的执法清查行动,而且推进了自上而下全方位、高强度的对走私冻肉问题的整治和处理。

见报当天,广东省政府层面高度重视,立即要求省打私办派出检查督导组赴广州指导工作;广州市领导亦指示市打私办立即赶赴现场,牵头组织海关、工商、检验检疫、边防、畜牧等有关部门调查有关情况,并组织清查整治工作。在头三日的清查中,打私部门当场查获涉嫌走私的问题冻肉125.1吨,查封非法经营店铺6间,查扣涉嫌用于走私的汽车3辆。

广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均对报道作出批示,要求有关部门深挖幕后团伙,严查幕后“保护伞”。在网络的推波助澜下,这篇报道亦引起国家高层领导的关注。3月21日,国家相关部门牵头组成的调查组抵达广州,并第一时间约见了南方日报社记者,对报道涉及的情况进行全面了解,并针对反走私行动听取记者意见。

到目前为止,这篇报道引发的新闻冲击波给大罗塘这个全国最大的冷冻食品交易市场所造成的影响还未停止。清查问题冻肉的行动还将深入,全省接下来将掀起一场更为猛烈的整治风暴。据了解,近日省打假专项行动小组代拟了《关于在全省开展问题冻肉重点整治的通知》,并以省“三打”办名义下发各地、各有关单位,据介绍,该通知对包括海关、检验检疫、质监等相关部门都制定了明确的重点整治问题冻肉的任务和分工,同时对问题冻肉的专项整治行动,将覆盖生产、流通、消费整个链条。

报道特点分析:资源有优势,时机很恰当,以理性而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推动管理部门完善和改进工作

面对信息的海洋和众多新闻富矿,许多媒体同行却常常感叹没办法或没时间去挖掘新闻背后的事实,在抢时效和出深度的双重压力下,又不得不被动跟进、对同一消息源进行低水平重复采集,或者完全游离在核心信息源之外,靠外围专家连篇累牍的口水话吃饭,把“隔靴搔痒、隔山打牛”变成一种常态,也变成一种习惯。

《南方日报》这篇冻品走私调查报道的成功在于立足于“走转改”,摆脱了“伪深度”的怪圈,立足于群众最基本的健康诉求,立足于帮助政府补上税收黑洞,使得这篇报道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最初的预计。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勇敢“走基层”,捕捉到了其他媒体同行无法掌握的新闻事实。

冻品走私在冷冻食品行业可以说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有关冻品走私的各种消息亦常常见诸报端。可以说,“冻品走私”本身并不是新闻。《南方日报》披露的这条新闻之所以具有如此爆炸性,是因为不同于证实的只是走私的冰山一角,而是通过扎实而全面的调查,不仅摸到了大象的耳朵,而且摸到了大象的全身——由《南方日报》揭露的走私冻肉每年达数十万吨,而且如此体量庞大的一个灰色行业居然长期得不到有效的清除。

二是推动“转作风”,在适当时机推出了这条深度报道。

事实上,有关食品安全的选题非常敏感,而大罗塘的冻肉走私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其泛滥程度超出了许多行外人的想象,报道选择在“3·15”和两会相撞的特殊时期推出,考验的是采编团队的政治把关能力、资源控制力以及一线记者的新闻专业度、个人突破能力。

如果放在过往,也许会因为规避或有风险而选择“放一放”,或者只是发参考报道。但大家通过广泛研讨认为,操作这一选题具有可行性、必要性,也评估过报道后可能带来的各种影响,确认报道的出发点是切实有利于提高群众的福祉,而不是添乱。

正如南方日报社在业务总结中指出,这组报道之所以能产生如此良好的效果,是因为能“坚持服务大局,科学选题,抓住党和政府重视、人民群众关心的话题,致力于解决条件成熟、但落实不力的问题,立足深入的采访调查,以理性而有建设性的舆论监督,推动管理部门完善和改进工作制度。报道体现了《南方日报》敢于揭露问题、善于揭露问题和推动问题妥善解决的成熟的舆论监督手法,为新时期媒体的舆论监督报道提供了又一个成功范例。”

三是善于“转文风”,利用全媒体传播平台让新闻不断升温。

学界有言,好新闻经常是资源上的PK。只有掌握独一无二的资源优势,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差异化竞争。

长期以来,《南方日报》作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实际垄断着几乎所有省级党政机关的权威信息源,也经营过不少优秀新闻作品,但是在党政新闻之外的某些领域,要和同行们一竞高下,还真的不能轻易说“简单”。

高度依赖政府资源的潜在问题是,新闻的报道思路和文风往往容易脱离群众,只能墙里开花,墙外却无香。这篇冻品走私调查报道在文风上有了大胆的突破,从群众视角出发,以最新鲜热辣又触目惊心的新闻事实引发读者和监管部门的高度关注,从而得以让新闻得到最高的关注度。

必须提到的是,报道能拥有持续的影响力,也是《南方日报》近年来着力打造聚合战略和全媒体平台的体现。

在这篇报道中,数十个不同的消息源,有记者个人突破,有部门资源优势,也有跟《南方农村报》合作取得的,当把这些消息源合理地重新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其他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也直接决定了主要新闻事实的准确度。

在报道当天,官方微博马上编发了《走私冻肉流入餐桌 部分来自疫区可能携带病毒》进行播发,并提醒近30万的“粉丝”们,这些流入宵夜档或者餐桌的冻肉可能携带病毒细菌。而南方报网也持续在首页以显著位置播发该篇报道和权威部门后续跟进的动向。正是在这些合力的作用下,让这场历时一月有余的新闻硬仗,打得辛苦,赢得漂亮。

猜你喜欢
南方日报冻品冻肉
《南方日报》新闻评论的框架建构及其特色
顺应新趋势 七十展芳华——南方日报新一轮改版改革一月观察
广西省重拳打击冻品、活体走私严防疫区食品流向餐桌
欧盟将拒收运往欧洲的巴西冻肉
冻肉快速变肉馅儿
《南方日报》:创新表达提升党报封面版的“时度效”
冻肉解冻用冷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