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拉恰西 付海珍 徐世林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0年5月至2012年2月,60例拟行上腹部手术患者,男32例,女28例,年龄39~61岁。手术种类:胆囊25例、肝脏21例、胃十二指肠手术14例。随机分成瑞芬太尼组(A组)和芬太尼组(B组)每组30例,两组间在性别、年龄、体重、手术种类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麻醉方法 两组均采用气管内插管静脉复合麻醉。接多参数监护仪测ECG、HR、BP、SPO2。麻醉前静脉注射苯巴比妥钠0.1 g、阿托品0.5 mg或东莨菪碱0.3 mg为术前用药,吸氧去氮5 min后行麻醉诱导,诱导开始用异丙酚1 mg/kg,继之静脉注射阿曲库铵0.05 mg/kg,瑞芬太尼1.0 μg/kg。气管插管后接麻醉机控制呼吸,维持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在正常范围。术中A组微量泵持续静脉注射瑞芬太尼0.5 μg/(kg·min),B 组注射芬太尼 0.05 μg/(kg·min)。丙泊酚TCI持续泵入维持靶浓度(3 μg/ml)。两组均间断静脉注射阿曲库铵12.5~25 mg维持肌肉松弛。手术结束前30 min停用阿曲库铵。两组均在手术结束前20 min停用瑞芬太尼及芬太尼。
1.3 观察指标 诱导前、诱导后、插管后、手术中、拔管时平均动脉压、心率变化及停止麻醉后清醒时间、插管后有无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烦躁不安等不良反应。
2.1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体重、手术种类等方面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手术时间120~180 min,两组无差异。麻醉效果满意,生命体征平稳,肌松满意,血压心率变化见表1。术后清醒时间芬太尼组较瑞芬太尼组显著延长,见表2。
表1
表2
上腹部手术具有创伤大,应激反应强烈,手术时间长的特点。围术期的伤害性刺激可能会引起严重的心血管反应,增加手术麻醉的风险。
芬太尼脂溶性高,故易于通过血脑屏障而进入脑,也易于从脑重新再分布到体内其他组织,反复多次注射可产生蓄积作用,其作用持续时间延长[1]。
瑞芬太尼主要经血液和组织中的非特异性酯酶丙醇酸甲酸水解代谢,而不经血浆胆碱酯酶降解[2],不受肝肾功能的影响,长时间输注无蓄积作用。血流动力学更稳定,停止输注后作用消退快于芬太尼,术后苏醒、拔管时间缩短,疗效显著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1] 刘俊杰,赵俊.现代麻醉学.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18.
[2] 余淑珍,刘保江.瑞芬太尼的药理学临床研究和应用进展.国外医学(麻醉学与复苏分册),2004,5(5):356-3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