燎原
全国1400多万随迁子女中,广东就有339万,占全国的24%。
但和北京、上海比,广东“异地务工人员”的反应表面上看起来并没有那么强烈,而且,在公共领域也很少看到因异地高考议题而引发本地、外来族群的心理对峙与撕裂。
原因似乎是,广东优质的高校资源比北京、上海逊色,考生多,竞争激烈,录取比率不高,这不是一块“高考洼地”,因此其利益的敏感程度比京沪弱些。
此外,一些城市还可以购房入户,这也消解了具有一定话语权和社会影响力的中产阶层对现状的反弹。
但问题并未因此消失,而是越来越尖锐—随迁子女在广东接受义务教育的数量,每年正以26万人的数量猛增。
经济大省广东在异地高考上,能放开多少?这不仅仅是一次利益的博弈。
诉求
在广州市番禺区上班、此前已在广州买房的罗琴,今年8月中旬到惠州买了套30平方米的小房子,同时将户口从四川宜宾迁移到了惠州。
新户口本上,有她和女儿的名字。目的很明确,就是为了让女儿在广东参加高考。
在广州、深圳、东莞、珠海等一些城市早已陆续关掉购房入户的通道后,越来越多在上述城市上班的外来族群和罗琴一样,到可购房入户的惠州、江门等地买房,便于子女就地高考和录取。
美诚地产的一位置业顾问披露,在惠州市惠阳区淡水镇买房的人,七成来自深圳,三成来自广州、东莞等地。而小户型最为走俏,购买者大多要求把户口转来,目的是给子女就地高考疏通通道。
这种通过购房入户而“曲线高考”的方式,当然并不是主流。更多的家长缺乏这样的经济实力。而他们,构成了对异地高考最具吁求性的主体。
大致有这样两类人:
一类是孩子已经初中毕业,不得不送回老家读书,承受骨肉分离,而且无法管教孩子的。这是无奈之下的“理性选择”。但对于未来子女在广东能够读高中并参加高考,他们仍饱含期待,但一片迷茫,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另一类是子女仍在广东读小学、初中的。相形之下,他们对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诉求最为强烈。
办法?
自教育部7月表示要推动各地在年底前制定办法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后,在佛山一家工厂做技工的罗坚,和几个老乡就一直在关注,广东会怎么做?
但至少在今年,他可能要失望了。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副院长黄葳在接受《南风窗》记者采访时透露,关于随迁子女就地高考的具体方案,广东方面还没有制定。
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是广东省教育厅管理的副厅级事业单位,主要从事全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和政策研究,追蹤和分析教育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这个“难点”,当然包括了对“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广东参加高考。
一位研究异地高考问题、不愿意具名的广东学者向《南风窗》记者表示,广东前段时间实际上已经出台过一份文件,说到了外省户籍人口可在广东参加高考报高职高专院校,目前看来,要突破这一点有一定难度,因此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在教育部的“推动下”制定出一个解决异地高考问题的办法。
这位学者所说的文件,指的是7月初广东省政府办公厅下发的《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综合改革工作方案(2012~2014年)》(以下称为“《方案》”),其中明确:2014年前,广东将试行异地务工人员子女在输入地就读学校参加中考、高考,探索省内高职高专院校接受外省户籍考生的入学申请。
这种“异地高考”只是在探索放开高职高专院校。显然,教育部表示要推动制定的“办法”,不是这样的版本。
对于“办法”出台的艰难程度,华南师范大学副校长、华南师大附中校长吴颖民说:“全国1000多所高校中,部属高校才几十所,投入是以地方为主,如果随迁子女流入地高考问题的解决,是以牺牲流入地子女的利益为前提,肯定行不通。”
他告诉《南风窗》记者,如果粤籍考生利益受损,家长肯定叫起来,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会跟着呼吁。
还有,由于高校招生指标是教育部给的,如果招生指标没有相应调整,对广东这样外来人口聚集的地方而言,一下放开,会带来更大压力。
因此,在教育部没有进行统筹,出台具体的方案之前,广东不可能蓦然出台一个可以突破《方案》的“办法”,至少短期内会斟酌、观望。
另外,还存在这种担心:异地高考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制定出来的“办法”解决好了,很多家庭和小孩可能从小学就过来了,届时教育资源配置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到大学,都需要连锁的扩容和调整。
“问题恰恰又在于这种输入是不稳定的,如果经济形势不好或是这边高考竞争压力比户籍地还大,这些家长和子女有可能又回去了。”吴颖民说,可这时高校资源和布局已扩充,教师已配置,这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
需要注意的是,在解决随迁子女入学问题上,教育部强调“两为主”,即“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而公办教师一经招录,就不好辞退了。
这意味着,政府在教育的投入上,将是谨慎和渐进的,不可能在某一时期内,为此大投入、大铺开。显然,相对期待涌入的庞大外来族群而言,资源是匮乏的。
这一点,对于异地高考问题的解决,毫无疑问是一种制约因素。
思路
尽管异地高考关乎的是公民权利,但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曾经说,“肯定会根据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市资源承载能力和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连续就学的年限来确定具体方案。”
那么,广东是否也会根据这些情况来制定“办法”?
从《方案》上看,无疑是这样的思路。放开外省考生在广东参加高考,报考高职高专院校,显然是出于为广东的经济结构转型培养所需要的技术人才的考虑。毕竟,这样的技术人才,如果不在本地培养,也需大量引进。
而如果真出台一个关于异地高考的解决“办法”,估计也不会超出这一思路太远。就是说,像广东的“积分入户”一样,“办法”也会设定一系列的限制性条件和门槛,“识别”出“所需要的人”,排斥“不需要的人”,从而,使“异地高考”变成一部分异地务工人员的福利。这将可能是“引进高层次人才,其子女户籍可同时迁入并能参加高考”的变种。
这种思路,似乎可以解决广东的发展与维护本地利益的矛盾。对于官方来说,可能是最现实的路径。
可以比较一下各种“入户”的特征。购房入户只是地方财政需要;人才入户突出的是对高精尖群体的招揽;积分入户则吸纳了上述两者的优势,更注重对社会中层和潜力股的放开,同时强化对职业技能人才的偏爱,这和广东产业转型升级所需的人才是相符的。
广东很清楚,20多年来GDP持续排名全国第一的成就,外来族群功不可没。在经济形势低迷和力推转型升级的关口,必须留住哪些人来为广东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再度领跑提供原动力,这是广东不想错过的机会。但外来人口过多、城市承载力有限,其各发达地区不可能放开多少门槛,在产业梯度转移的需要下,人才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就此而言,哪类考生能在广东就地参加高考和录取,也许就变成了广东需要留住哪类人的问题—准确地说,是看重哪类考生的家长,而不是考生本身。
可以看到,技工、有经济基础、有纳税和缴社保,子女在广东有相对稳定的受教育经历,这样的群体,其子女在广东参与高考和录取的机会,将可能被“办法”所考虑。但这个比例不会太大,除非招录指标根据流入地考生的多寡进行相应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