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玉
中国大陆重点大学绝大部分为教育部直属,但教育部直属高校的分布极不均衡:75所中的50所都集中于东部沿海,其中又有近一半汇集北京(24所),体现出“北京优先,经济主导,适当兼顾”的思路。
占全国人口12.38%的河南河北两省没有分配到1所直属高校,两省学生的最好出路就是拼死考进占尽资源的北京。而从海南沿国境线往西一直上到内蒙古,除甘肃外,其它省均没有1所直属高校,但中国11.21%的人口聚居于此。经济发达省份同样饱受优秀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之苦,在拥有教育部直属高校资源的18个省份里,人均资源最少的是广东、安徽和浙江三省,其高校占比仅为人口占比的0.3倍。
与此相对的是各地的“报复性招生”。除中国科技大学外,全国九大高校里的中山大学和浙江大學的本地色彩似乎最浓:其每通过高考招进1名本地学生,分别只对应招收0.9和0.8名外地学生,而复旦大学的该比例为1:10.9。
实际上,各高校正用“小的不公”对抗“大的不公”,各省大部分优秀学生“包揽”本省最优质的高校资源,从而分裂式实现优生优校的“成功匹配”和全国整体上的“分配公平”。但当32%的教育部直属高校龟缩于仅占1.46%人口的北京,各省需要多强的保护主义才能扭转这种独霸?更何况,那些根本没有优秀高校的偏远不发达省份,恐怕连本地保护的能力都没有。
或许中科院直属的中科大能给我们启示:它今年通过高考招收本地安徽学生和外地学生之比为1:17.4,开放性稳居十大高校之首,是北京大学的近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