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生素C缓释片的制备工艺研究

2012-05-29 05:42:45廖洪娟
天津药学 2012年5期
关键词:压片片剂缓释片

廖洪娟,张 涛

(1.福建龙岩第二医院,福建 364000; 2.江艾兰得营养品有限公司,江苏 214500)

维生素C作为人体所必须而无法自身合成的物质,其治疗坏血病、解毒、抗氧化以及缓解感冒症状等多种作用已经得到证实[1]。维生素C具有很强的还原性,易被氧化分解,且口服吸收很好。但维生素C的吸收有浓度依赖性的局限,随着单剂量的增大,维生素C的生物利用度甚至下降,而活性物的缓释,会使生物利用度提高[2]。目前国内少有维生素C缓释片剂研制的报道,偶见在普通片上通过包衣达到缓释作用[3]和研制维生素C微囊进而制备缓释片的研究报道[4]。笔者通过多方查找相关资料,以及做了大量的试验研究,研制了1 000 mg维生素C 羟丙基甲基纤维素骨架缓释片,分析了制备条件对药物释放的影响,并探讨了释药机制。

1 仪器与试药

1.1仪器 HLSH2-6A湿法混合制粒机(北京航空制造工程研究所)、CPM300丸美膜衣机(重庆广厦)、MA100赛多利斯快速水分测定仪、DP14压片机(北京国药龙立)、YPD-300C型智能片剂硬度测定仪(上海黄海药检仪器有限公司)、D-800LS智能药物溶出仪(天津大学无线电厂)、GBB-30A实验室用高效包衣机(西安润天制药机械有限公司)、UV-752紫外分光光度计(上海精科)等。

1.2试药 维生素C(江苏江山制药有限公司,批号B201012212)、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山东瑞泰化工有限公司;6 mPa·s,批号:100901;50 mPa·s,批号100902;4 000 mPa·s,批号101101;15 000 mPa·s,批号:101201)、淀粉(山东聊城阿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01101)、硬脂酸镁(山东聊城阿华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10901)。

2 试验方法

选用不同黏度的HPMC作为骨架缓释剂,用低黏度的HPMC与维生素C粉末混合,采用湿法制粒的方法制作颗粒,再外加高黏度的HPMC和适量的润滑剂,混合压片。

2.1维生素C颗粒的制备 采用湿法制粒的方法:将维生素C晶体粉碎过100目筛备用,另取适量的HPMC(50 mPa·s)加水制成约2.5%的浆液备用;按处方量将维生素C粉末、剩余的HPMC(50 mPa·s)置湿法混合制粒机中,充分混合均匀,一边搅拌,一边缓慢加入HPMC(50 mPa·s)浆液,成粒后出料,置丸美膜衣机中沸腾干燥,控制水分,整粒后过20目筛备用。

2.2片剂的制备 称取配方量的上述维生素C颗粒、淀粉、HPMC(4 000 mPa·s 、15 000 mPa·s)混合均匀后,再加入硬脂酸镁,混匀,用19.8×9.1的键形冲模压片,硬度控制230~270 N,片重约1 300 mg,每片含维生素C约1 000 mg。

2.3包衣 将上述所压片剂置于包衣机中,按片剂增重约2%的重量称取HPMC(6 mPa·s),加水溶解制成10%的浆液,给样品包衣。

3 释放度检测

3.1方法 参考《中国药典》2010年版维生素C片的溶出度方法,采用转篮法,转速100 r/min,温度(37±0.5) ℃,以900 ml盐酸溶液为释放介质,依法操作[5]。定时取样5 ml (同时补充同温介质5 ml),0.8 μm的微孔滤膜过滤,取滤液2.5 ml稀释至50 ml,在 277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用标准曲线计算各时间点累积释放率。本品每片在1、2、4、8和12 h的释放量分别为15%~25%、30%~45%、45%~60%、70~80%和90%以上。在试验过程中,我们对研制的6批样品进行释放度检测,绘出了样品的溶出曲线,释放度检测结果见表1。

表1 释放度检测结果

3.2测定结果 相关文献资料表明[6,7],本缓释片在体内可滞留12 h以上,所以我们在进行释放度检查时,选择了1、4和8 h三个时间点,这样能有效的控制药物在体内的释放速度,符合临床用药的要求。结果见表2。

表2 三批试验样品的释放度检测结果

4 结果与讨论

4.1缓释骨架材料的选择 在试验过程中先后筛选了多种缓释骨架材料如HPMC、卡波姆等,结合有关的文献资料[8-10],最终确定使用HPMC为骨架材料,它使片剂成型后既有滞留作用,又有释放机制。亲水性高分子材料HPMC与胃液接触后,制剂表面水化成凝胶,使体积膨胀,而不同黏度的HPMC形成凝胶的时间有快有慢,能有效防止制剂过早崩解,使制剂在一定的时间内能按一定的比例释放出一定浓度的药物。

4.2维生素C颗粒的制作 维生素C原料为晶体,可压性较差,宜先制成颗粒后才适宜压片。分别选用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L-HPC)、淀粉、HPMC(50 mPa·s)作为辅料黏合剂,按上述“2.2.1”项下颗粒的制备方法,采用内加与外加相结合的方法,分别制成不同类型的维生素C颗粒,压片后检测不同类型的维生素C颗粒对维生素C释放的影响。如图1所示,给出了用L-HPC、淀粉和HPMC所制的维生素C颗粒压片后检测的维生素C释放曲线。图1可知,由HPMC制成的维生素C颗粒较其他两种辅料制成的颗粒压片后维生素C的释放要相对缓慢一些。

图1 不同类型维生素C颗粒对释放的影响

4.3HPMC 含量对维生素C释放的影响 用上述“4.1”中所制HPMC的维生素C颗粒,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HPMC后压片检测释放度。图2给出了HPMC(黏度4 000 mPa·s)含量为8%、12%和16%时,维生素C的释放曲线。由图2可见,随着HPMC含量的提高,维生素C的释放速率减小。表明HPMC亲水凝胶骨架中药物释放是药物扩散与骨架溶蚀共同作用的结果。当 HPMC用量增加,吸水后形成的凝胶骨架网络密度增加,药物释放孔道相对缩小,故释药速率较低。本试验中,HPMC含量为8%的骨架片虽然也能形成凝胶骨架,但维生素C还是在2 h内即大部分释放,而HPMC含量为16%的骨架片虽然缓释性能比较好,但由于混合料中细粉比例较高,影响片剂可压性,生产较不稳定,HPMC含量为12%的骨架片,既能稳定快速的生产,也能达到较好的缓释性能。

4.4HPMC黏度对维生素C释放的影响 图3给出了HPMC含量为12%时,不同黏度的HPMC对维生素C的释放曲线。由图3可知,在初期,维生素C释放速率差异不大,但在后期,低黏度的片剂溶出速率明显大于高黏度的片剂,但同时,高黏度HPMC片剂之间释放速率差异又较小,这与文献报道的基本一致。释药初期,片剂中HPMC还没有完全溶胀,药物主要通过部分溶胀HPMC间的孔隙释放,此时扩散为控制因素,同时维生素C溶解度相对较大,故释药速率差别不大。在释药后期,低黏度HPMC已达到较高的溶胀度,溶蚀对释药已产生明显影响,因此释药速率相对其他体系较快 。本试验中,为使维生素C达到较好的缓释效果,采用了两种不同黏度的HPMC混合使用。

图2 HPMC含量

图3 HPMC黏度对维生素C释放的影响

4.5片剂形状对维生素C释放的影响 有文献报道,大多数情况下,对于溶解于水的药物来说,表面积越大,释药速率越快。本试验分别用键形(19.3 mm×8.1 mm)、椭圆形(20 mm×9 mm)和圆形(Φ16 mm)的片形压片检测,如图4所示,结果椭圆形的片剂初始释放相对较快,而键形与圆形的片剂相对释放较缓,但后期基本差别不大,都能达到缓释效果。

图4 片剂形状对维生素C释放的影响

4.6片剂硬度对维生素C释放的影响 试验表明,片剂的硬度对维生素C的释放速率也有一定的影响,在低硬度的情况下片剂会很快崩解,维生素C会快速溶出,在高硬度的情况下,片剂不会迅速崩解,也即维生素C能缓慢溶出,但在硬度达到一定程度后,影响就不是很大,反而要当心片剂在生产过程中要出现裂片,因此本片最终确定选用19.3 mm×8.1 mm的键形片,片剂硬度控制在230~270 N,见图5。

图5 片剂硬度对维生素C释放的影响

4.7包衣对维生素C释放的影响 有资料表明,给片剂包衣既能达到缓释效果[11],也能保证产品的稳定性,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因此我们试验用HPMC(6 mPa·s)给片剂包一层透明衣,试验中,分别给片剂增重0.8%、1.5%和2.0%,见图6。结果发现,样品包衣后能明显降低片剂初始的溶出释放度,但对后期影响不明显,因此,在不影响片剂外观的情况下,给片剂包一层增重达2.0%的透明衣。

图6 包衣增重对维生素C释放度的影响

5 结论

本文采用湿法制粒和内外法添加缓释剂的方法,制备了片质量1 300 mg,含维生素C 1 000 mg的维生素C骨架缓释片,考察了HPMC的用量、HPMC的黏度对维生素C释放的影响,考虑了片剂硬度、片形以及包衣对片剂的影响,制作了合格的维生素C缓释片。

1 丁焱.维生素C的功能和应用.宿州学院学报,2002,17(3):61

2 佚名.维生素C缓释剂—活性物的有效利用.德国临床用药,1999,2:47

3 王振国,谷顺才,韩艳丽,维生素C缓释包衣片的研究.解放军药学学报,1999,13(3):22

4 廖志平.维生素C微囊缓释片的制备.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6,12(12):106

5 中国药典.二部.2010:附录72

6 Pratibha S. Pilgaonkar.NOVEL SUSTAINED RELEASE DOSAGE FORM.United States,US 2009/0053310 Al,Feb.26,2009

7 Buchholz. Composition comprising isoquercetin and ascorbic acid in a sustained release form.United States Patent,US 09/525457,December 10, 2002

8 赵晓群,顾林金,陆伟根.半固体骨架制剂技术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药学进展,2005,29(3):116

9 栾芙蓉,蒋琳兰.缓控释技术及其口服制剂开发应用进展.医药导报,2008,27(5):562

10 胡容峰,梅康康.固体分散技术及其在缓控释制剂中的应用.安徽医药,2008,12(11):1001

11 王振国,谷顺才,韩艳丽.维生素C缓释包衣片的研究.解放军药学学报,1999,6(15):22

猜你喜欢
压片片剂缓释片
番茄复合压片糖果粉末直接压片工艺
食品工业(2022年6期)2022-07-04 08:39:14
压片糖果的制备方法及产品开发研究进展
压片玉米使用中的几个误区
农业知识(2018年35期)2018-09-26 09:22:04
三七总皂苷缓释片处方的优化
中成药(2018年6期)2018-07-11 03:01:10
小脑组织压片快速制作在组织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氢溴酸高乌甲素纳米粒缓释片的制备
中成药(2017年5期)2017-06-13 13:01:12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与硫酸吗啡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痛的疗效观察
淮海医药(2015年1期)2016-01-12 04:33:06
利奈唑胺片剂有效治疗气道支架相关肺部MRSA感染
布洛芬缓释片人体生物等效性研究
中国药业(2014年24期)2014-05-26 09:00:04
HACCP在氯雷他定片剂生产质量风险控制中的应用
机电信息(2014年26期)2014-02-27 15:53:32